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货币洗钱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丽  李琪 《经济问题》2007,334(6):101-104,119
具有匿名性、即时性和跨国界性等特征的电子货币将有利于洗钱,并给反洗钱造成潜在的威胁,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实例.根据洗钱者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用博弈论对电子货币反洗钱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玄立平 《经济师》2008,(3):245-246
由于银行业实行日益严格的反洗钱措施,洗钱者开始将视线投向保险这个对保额扩张极度渴望的行业。因此,我国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保险业反洗钱的法律。反洗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仅从法律上研究是不够的,文章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从博弈论的角度建立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从保险公司获得保费收入、被监管机关发现其默许洗钱者洗钱后进行的处罚、默许洗钱者洗钱后得到的额外收益和将洗钱线索上报或移交给相关机关的成本等角度分析保险业反洗钱。  相似文献   

3.
反洗钱审计相关问题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洗钱法》已经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反洗钱审计提出了战略挑战。本文在全面界定了洗钱者、金融机构和监管机关各自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方法,对审计人员参与反洗钱审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剖析,同时指出了反洗钱审计的理论基础和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洗钱活动逐渐从金融机构向其他领域蔓延,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洗钱的高发地。对比房地产行业洗钱的两大主体——腐败的公职人员和以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非公职人员的洗钱行为,结果表明:腐败的公职人员注重安全效用,常常通过能在短时间内利用他人名义的房地产交易活动洗钱,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非公职人员则注重收益最大化,主要通过将非法资金注入企业经营,虚假报账,具有较强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我国保险业市场发展迅速,而且保险业具有现金流动频繁、金额巨大的特点。洗钱者往往通过保险公司进行“洗钱性投保”,保险业成为洗钱活动的高发领域。文章在分析利用保险业金融机构洗钱的主要方式后,结合我国保险业的法规建设和保险机构业务流程的管理具体分析了我国保险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最后提出了保险业反洗钱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银行卡业务反洗钱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金融机构以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银行卡是现代金融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支付结算工具.随着银行卡功能的发挥,其也逐渐成为洗钱犯罪的一种工具.本文以银行卡这一支付结算工具为研究对象,研究银行卡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特约商户POS业务的潜在洗钱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反洗钱措施.  相似文献   

7.
胡海燕 《大陆桥视野》2014,(2):48-48,51
金融机构涉嫌洗钱或者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会严重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还会使金融机构面临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从而面临客户流失和失掉业务机会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8.
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洗钱活动层出不穷,不仅削弱了国家财政,而且助长了犯罪分子嚣张的气焰,甚至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反洗钱迫在眉睫,亟待完善其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洗钱的特征及危害,然后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了洗钱活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反洗钱机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家庭对就业或就学的选择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选择行为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而进行的。本文将对在家庭条件影响下的就业或就学选择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力图建立该情况下的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立法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我国金融机构反洗钱立法框架徐昕孙辰健自80年代中期以来,洗钱问题开始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估计,通过洗钱活动得到的收益累计5000亿美元。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法律、法规,采取各种措施并加强国际合作,一场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投资者、管理者、审计者在3种不同情形下的收益函数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在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不能保障审计权独立性的条件下,委托权、管理权和审计权将从三权的制衡转向审计权和管理权的双方博弈,偷懒和串谋成为审计者和管理者最优均衡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反洗钱工作的逐年深入开展,金融机构一直被作为反洗钱监管工作的重点,无论是银行业、证券业还是保险业金融机构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洗钱工作体系,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为了避开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监测系统,选择在一些特定非金融机构进行洗钱违法犯罪活动.特定非金融机构包括从事房地产销售、贵金属和珠宝交易机构、拍卖企业、典当行、支付清算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洗钱犯罪分子通过购买房产、贵金属、珠宝等贵重物品等形式已达到掩饰非法所得及洗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金融机构在洗钱与反洗钱的较量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外汇管制较为严格,金融交易品种和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的洗钱犯罪活动的还是把"自产"的黑钱洗白和国内资本的外逃,且已发展至相当规模.本文从完善我国反洗钱金融监管体制这一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结合监管中的不足之处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说明我国需要完善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洗钱犯罪严重扰乱各国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威胁经济安全、其危害性日趋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开始增设洗钱罪名,加强金融机构的预防控制职能,并广泛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以打击洗钱犯罪。对我国来说,对外开放使得洗钱有易得手的条件,为遏制洗钱犯罪,应考虑建立专门的反洗钱主管机构,加强对引进外资的审查.与国际间合作,条件成熟时应制定专门的反洗钱法。  相似文献   

15.
王政霞  张卫 《生产力研究》2005,(4):171-173,187
消费信贷作为贷款者向消费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为对象的信贷行为和消费方式,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规避风险,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制定了严格的贷款条件,限制了消费信贷的供给。同时,严格的贷款条件,又抑制了消费者申请信贷的积极性。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阻碍着消费信贷市场的顺利发展。而有效的制度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来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消费信贷市场中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不确定性,抑制由于人们隐瞒信息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为消费信贷的资金安全和经济价值提供保障,从而提高社会收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洗钱的流程进行了描述之后,对商业银行在洗钱与反洗钱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金融机构是洗钱的必经途径,商业银行在反洗钱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最后,对商业银行在反洗钱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融合,利用博彩业进行洗钱的违法活动日益猖獗。博彩业洗钱问题关系到我国金融利益与社会稳定,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该文在分析博彩业洗钱资金外流渠道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博彩业洗钱问题提出构建以《反洗钱法》为核心的反洗钱法律体系、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反洗钱职责、加强国际协作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风险隐患犹在,风险约束机制亟待完善.在中央政府财政分权背景下,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博弈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以及整体的演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仿真验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通过三方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加以控制,中央政府演化稳定策略的选择受其审计成本、惩罚额度和转移支付影响,地方政府演化稳定策略的选择受其负债成本、金融机构的监管成本与惩罚额度影响,而且中央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稳定策略选择会相互影响.最后,文章结合当前财政分权的形势,从博弈参与方的视角给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现债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洗钱是指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 ,通过各种手段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 ,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洗钱犯罪呈逐年上升的势头 ,严重损害了金融体系的安全和信誉 ,扰乱了经济秩序 ,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2 0 0 3年 3月 1日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等三个法规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 ,表明我国反洗钱工作已走上了法治化轨…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机构反洗钱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洗钱活动层出不穷,不仅削弱了国家财政,而且助长了犯罪分子嚣张的气焰,甚至对国家安全构成了成胁。因此,反洗钱迫在眉睫,亟待完善其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洗钱的特征及危害,然后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分析了洗钱活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反洗钱机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