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永乐 《开放时代》2023,(6):154-171+10
后冷战时期的诸多论者致力于将托克维尔的“大革命进一步加强了‘旧制度’业已推进的‘中央集权’”这一论断,“移植”到20世纪中国的语境之中。这一尝试忽略了两个国家在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在托克维尔的视野中,中国居于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类似的位置,而被殖民者如何争取托克维尔式的自由,恰恰构成托克维尔思想的“薄弱环节”。托克维尔对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不同态度,与其贵族色彩强烈的“自由”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对于中国在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的自觉,不仅是重新理解托克维尔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当性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殖民主义的否定之上,深入反思殖民主义对于近代西方区域与国别研究知识传统的塑造,有助于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中真正落实中国主体性,实现“自建光荣”。  相似文献   

2.
大革命的一系列胜利,与共产国际对中国军队的正确指导有着密切关系;它的最终失败,也与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军队的失误紧密联系在一起。探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军队的得失,对于全面了解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如果说,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合作是共产国  相似文献   

3.
如果一场革命不能在社会经济层面发挥功能,这场革命总显得有点不足,或者不够到位。从这个观点回望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这场大革命究竟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谁要是没有在1789年以前生活过,那就压根儿不算生活过” 革命为什么会爆发?面对这一问题,我们经常会想起列宁所提出的观点,即只有在满足下述两个条件时,革命才可能发生:统治者不能够用旧的方法继续进行统治,被统治者也不能够再用旧的方式被统治。  相似文献   

5.
在何香凝一生的光辉历程中,大革命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她在这个时期的斗争,说明她不愧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这是对何香凝革命活动最确切的评价。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早在本世纪初期,何香凝与廖仲恺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就结识孙中山,开始了革命的生涯。她是  相似文献   

6.
大革命的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时期,也是邓演达为反帝反封建建功立业的最光辉时期,邓演达是这个时期的中心与支持,这时期中国革命诸多成就均与他的努力奋斗有关,他是这个时期黄金时代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许纪霖 《开放时代》2021,(1):91-113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创党、大革命和"一二·九"三代革命知识分子,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后两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个人背景和心路历程.家庭、学校和童年经历是影响读书人趋向激进的重要因素,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暴力流血事件则是激发知识分子投身运动的催化剂.除了外部条件,知识分子趋向革命还具有四种内在的精神气质: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革命加恋爱的浪漫主义、对底层民众同情与怜悯的民粹主义和痛恨外国列强的民族主义.而在各种主义与政党争夺青年的竞争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出,乃是其独特的信仰力和组织力,让革命知识分子获得了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值得献身的信仰和团契生活的"家".不过,列宁式布尔什维克政党要求具有无政府主义散漫倾向的文人改造为服从严密纪律的组织人,这又与其原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气质产生了内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汪晖 《开放时代》2018,(5):78-103
本文探索如下问题:如何才能将20世纪中国建构为思想的对象?上篇共分三个部分:长世纪、欧洲世纪末与作为时势的世纪;短世纪的条件:帝国主义与太平洋时代的兴起;中国革命与短世纪的起点:非均衡性与"薄弱环节"。在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全球条件展开分析之后,作者认为,"短二十世纪"的诞生需要从对"薄弱环节"的探寻开始。从探寻革命契机的角度看,不是旧的欧亚地缘争夺,而是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后亚洲地区的新格局造成的革命形势,不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这些战争所触发的"亚洲的觉醒",构成了"短二十世纪"的多重开端。因此,从时间上说,"短二十世纪"不是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始于1914年,而是始于1905—1911年;从空间上说,不是始于一个开端,而是始于一组开端;从契机上说,不是始于毁灭性的战争,而是诞生于对突破帝国主义体制和旧制度的探寻。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步的华侨知识分子在这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斗争中,发挥了先锋和骨干的作用。他们在舆论宣传、培养和输送革命骨干、亲自参加战斗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制度探讨魏路路︵美国肯尼迪西部大学当今,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面对这场革命,我们的战略决策应是: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迎头赶上,适应发展。这场科技革命以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都驱使我国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郦菁 《开放时代》2021,(5):141-158
"市民社会"研究内部有复杂的理论脉络和多歧的思想资源,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政治的结构变化与诸多南方国家的政治转型导致了"新托克维尔主义"的意外复兴.通过追溯其话语发展历史和学术、政治与公共影响,分析市民社会与民主关系这一理论要件,并进一步通过西方与其他地区、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实证案例,本研究试图说明这种有关市民社会的理想模型和理论想象面临诸多悖论和困境."新托克维尔主义"是对托克维尔本身的一种非托克维尔式的解读,是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传统逻辑的本质化、激进化、普遍化,也可能附带了某种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3.
1974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欧国家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完全陷入经济滞胀状态。发达国家都为摆脱这场危机千方百计地寻找出路,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逐渐显露出来。美国和日本以大力发展高技术来刺激本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这场新技术革命加速向前发展。当前这场新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竞争的焦点。从大工业生产出现以来,世界历次技术革命都发源于西欧国家。但是,在当前这场新技术革命中,西欧国家却处于落后地位。它们只有联合起来,共同行动,奋起直追,赶上和超过美国和日本才是出路。  相似文献   

14.
发展市场经济亟待跨越的几个理论误区宋文新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革命,完成这场革命,最现实的困难与其说是在实践,毋宁说是在认识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清除僵化的旧观念,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观念,已成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诠释“改革”时这样说道:“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这场革命是在过去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们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肖滨 《开放时代》2014,(5):214-223
革命、改革与中国崛起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在中国未来改革中必须正视的实践问题。在现代国家成长的视野下,具有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两重性质的中国革命为中国崛起留下的遗产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了作为中国崛起之基础的主权国家,又留下了作为改革对象的政党—国家体系,往昔的革命遗产在对立与矛盾中相互交织、缠绕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基础、阻力和推力。集"撕裂型的边层改革"和"权变型的内核坚守"为一体的混合改革模式组合了一套对中国崛起具有双重效应的制度框架:就短期效应而言,将国家、市场和政党奇特地整合为一体的制度框架提供了中国崛起的活力源、驱动力和稳定器,形成了中国崛起的繁荣气势;从长期效应看,政党—国家逻辑与共和国逻辑的混合运行隐含着深刻的制度紧张,带来了中国崛起有待破解的制度难题。  相似文献   

17.
有两种所谓的革命,以革命为意义本身,人为地追求革命;另一种革命是各种复杂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客观结果,不取决于少数精英的主观意志。前者是作为目的的革命,后者是作为手段的革命。我反对那种以革命为目的的“革命狂热”,同时,我主张保留作为手段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机制再造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葵 《当代经济》2001,(9):45-45
再造企业经营机制是国有企业的一场深刻革命,进行这场脱胎换骨的机制两者再造需要企业制度的创新,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国有企业机制再造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慕课,音译自"MOOC",是英文Mass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慕课正在打破学校之间的隔墙,让更多的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慕课",只需一根网线,每个学生都可踏上通往名校之路,接受名师教育的梦想。这场新的学习与教育模式的革命,被称为"慕课革命"。为了给读者解答几个和慕课革命有关的热点问题,有了本刊执行总编朱敏与新东方"三驾马车"的这场对话。其中,对徐小平和王强  相似文献   

20.
“新农保”方案的主要变化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要充分利用实施旧农保所积累的成熟经验,又要在旧农保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新农保"方案在制度设计上比旧农保有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深入研究"新农保"方案的利弊,并对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