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萃,更是文化的结晶,含有丰富的意象和形象词,因而诗歌翻译自然体现两种文化因子的转换,即文化转基因。本文立足于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试从其译作《登高》中洞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转基因"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璐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196-197
庞德意象主义诗歌研究在英美文学领域以及外语教学领域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介绍庞德及其意象主义诗歌和图式理论,探讨了图式理论在分析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中的作用,旨在为英语爱好者的英语文学学习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来认识庞德及其意象主义诗歌,同时,联系中国古典诗歌,加强与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意象的传达,意象虽然建立在字词的基础上,但其丰富性和抽象性却有着质的变化.本文从剖析意象的内涵着手,力图化抽象为具体,讨论了意象在诗歌翻译中的意义,最后通过实例来说明意象如何在诗歌翻译中传达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元素参与下,以英美意象派诗歌为教学对象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对意象和象征概念的对比为基础,使学习者认识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下,以庞德为代表的西方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以及庞德诗歌作品的特点。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意象派诗歌的把握,更能够提高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意象派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第一,而创作“意象”的主要技巧为“意象并置”,这一技巧最早出现在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派诗人通过创新将它发展成为意象诗歌或是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立象以尽意"是一个哲学命题,它反映的是存在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经由哲学领域发展到文学领域后,这一命题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范式。诗人们的创作遵循"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这一思维模式,从语言之"象"、无形之"象"、有形之"象"三个方面,试图在诗歌中树立起一个大于语言本身的"象",从而来实现"尽意"的目的。正是这种创作范式,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意境深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传统诗歌讲究声律之美,注重音韵和谐之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明体"诗歌出现,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技巧美的过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隋唐五代和两宋,尤其是"盛唐之音"之韵律"诗乐"的全面成熟及繁荣兴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文章旨在论述其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诗歌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多么好的译文,如果失落或者歪曲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就会导致文化意象的错位。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文化意象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内在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自然原生的茶以其平凡却不失高雅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中,由最初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为能从中得到启发、感悟并萌生出精神内涵的独具审美意味的饮品,逐渐成为古代文人们关注的对象。饮茶成为他们感受生命愉悦的一种方式,他们以茶为媒,激发诗兴,享受闲适的生活乐趣,抒写自己的生命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古典诗歌中的茶意象进行解读,借此观照其"自然"存在的生命哲学和人格魅力,以期为深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备受青睐,历代词人作家都对她情有独钟。具有“月”这一意象的涉月诗成为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尽管自然界的月球不过是一块荒凉巨大的顽石,但却引起地球上人们无尽的思潮,人们对她顶礼膜拜,渴慕向往,而且用奇妙的幻想,艺术的彩笔,为她塑造出妩媚的容貌,赋予她丰富深沉的感情内涵。试图从月亮的美称、月亮崇拜、涉月诗、月亮象征意义等几方面阐发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不朽魅力。力求引起人们对月亮的情感指向、思想意蕴、审美境界、象征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道教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诗尚未得到全面的美学解读。其美学风貌呈现为"审美意象生机勃勃,审美意境丰富深邃,审美意趣可爱迷人"之特色。其审美意象主要有孤独者意象、游子意象、豪士意象、神仙意象;其审美意境包括和谐优美、豪放壮丽、浪漫灵动、超拔飘逸等;其审美意趣表现为情趣、意趣和乐趣的交融。而"人生阅历、三教通融、勤学苦练"是成就其诗歌艺术特色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2.
<正> 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从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始的。严复译本定名为《原富》,1902年初版。在此以前,中国学者已经知道英国有这样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但不知其具体内容,甚至闹出了张冠李戴的笑话。《原富》的出版,对中国学者学习西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起了扫盲和启蒙的作用。严复在《原富》中附有《译事例言》十五段和按语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西方古典经济学派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成长而崛兴.古典经济学家在当时欧洲"中国热"的氛围影响下对遥远的中国给予了程度不一的关注,他们以经济学家的审视眼光对中国的兴衰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了法国重农学派的中国兴盛论、亚当·斯密的中国停滞论和萨伊及约翰·穆勒的中国衰败论,以此勾勒古典经济学家视野中的中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陆蓉 《铜陵学院学报》2007,6(1):96-96,106
在灰姑娘的700个版本中,格林童话中的辛德瑞拉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成功地向世界各地输出、渗透,也最为中国公众所知,但是作为故事源头的中国版“灰姑娘”《叶限》却鲜有人知。时跨千年、地隔万里的民族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原型——鞋子。现在对原型的研究大多是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分析原型的意象,笔者试图将鞋子的原始意象与足在中华文明中的深厚内涵联系起来解读,还原中国版“灰姑娘”的真实意象。  相似文献   

16.
<正>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和国际法传入中国,引发西方法学观念随着制度改革和知识传播进入中国。特别是晚清宪制改革和法律改革,不仅西方政治法律制度被大规模移植,现代教育模式和法律学堂也随之而来,西方法学教科书以及相关的理论著作随着“西学东渐”被大规模翻译,由此奠定了现代法学的基础。要理解现代法学的品格,理解政法法学在现代法学中的地位和演变,必须将法律问题放在古典文明秩序被摧毁而现代文明秩序重建的艰难探索这个古今中西之辨的大背景下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赵宁 《经济研究导刊》2011,(19):253-254
自从翻译活动出现以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诸多学者先后提出了林林总总的翻译策略,但总体来说,不外乎归化和异化的策略两种。纵观中国的翻译史,不难发现,归化的翻译策略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异化的翻译策略要求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它可以在今天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读者架起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优势,它们的合理应用有助于语言交流的实现和交流质量的提高,因此它们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和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的诗歌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的精神幻灭,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荒原》是其典型代表作,时代背景的昏暗决定了作者诗作风格上的沉郁和晦涩,他将情欲和死亡这两个词完美的演绎在"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这5组诗歌之中,以文学艺术的手法将这两种人性特点加以归纳,全诗以情欲和绝望的死亡气息来发人深思。回忆、斗争、绝望、死亡都成了逼促情欲的方式,然后情欲最终送一个人走上死亡。分析和探究《荒原》中人性的艺术化表达,将让我们更深的熟悉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并对当时人性存在有更深的认知,为我们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任何翻译伦理受主体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翻译伦理主要建立在义务论的基础上,而西方翻译伦理则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注重体现人际关系,而西方翻译伦理则强调文本关系。这对现代翻译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