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以来,国有部门在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在持有本地城市户口的居民中,国有部门就业的比重一直比较高.我们把职工在国有部门就业分解为两方面选择的结果,一个是职工对国有部门的偏好,另一个是国有部门的准入.使用1988年到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6省的数据,我们联立地估计了这两方面的行为.估计结果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城市居民对国有部门的偏好有所降低,但是平均而言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国有部门的准入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一定程度的放松,虽然在90年代中期职工大规模下岗期间,这种趋势有些反复,但是下岗高峰期过后,国有部门叉放松了准入.在90年代初期国有部门就业比例的上升,主要是国有部门准入放松的结果;在90年代后期国有部门就业比例的下降,则主要是居民对国有部门偏好有所下降的结果.进一步地对工资部门差别的分析,发现国有部门的工资持续地高于非国有部门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90年代城镇居民与国有部门之间粘连的原因.该文的发现说明,降低国有部门的工资升水,可以使国有部门的改革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2.
中国就业形势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年开局,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量仍属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供不应求是长期现象。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20世纪50,60年代初期,60,70年代末期,我们都曾多次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听事期,就业形势再次骤然严峻。其中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因通货紧缩趋势及市场供求失衡导致的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问题等构成了“九五”期间就业形势的新特征。从2002年及此后3到5年的一个中期范围看,我国就业形势面临的特点是,在上述既存矛盾之上还将叠加三个新的,且将愈益突出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3.
数据     
《新经济》2009,(8):13-13
中国行业工资差距比达11:1 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最高与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一季度公布的数据显示,最高的证券业是全国平均的5.9倍,行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扩大到了11:1。这种差距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我国国民收入中用于雇用职工的工资比重大幅下降。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10年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严重影响了就业总量。  相似文献   

4.
胡智  雷佳 《经济学动态》2007,(10):60-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就业的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增长与就业背离的原因何在?本文认为,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产业排挤出大量劳动力,持续发展的第二产业就业容量未能相应增长,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要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就要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加大对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投入,从而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8年间我国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了信息化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自90年代以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对就业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动态角度看,服务业信息化与就业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服务业信息化初期对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来看,服务业信息化对就业产生正向的影响,并带动服务业资本投入对就业也产生正向的影响。总体上,服务业信息化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存在正的净效应。因此,认为应从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加大对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服务消费能力等方面来促进服务业信息化以带动服务业就业。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针对我国1978—2010年分省(市、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就业弹性进行了估计,并分析三次产业就业对区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吸纳弹性最大,同时也是处于引起差异扩大的初级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区域差距的扩大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张。为促进差距的缩小,提出适当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为基础,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比例变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留存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6.66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的经营性留存占比有显著上升,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和社会保险收入方面。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缴纳收入税,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份额有所降低,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则继续上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与初次分配相比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的幅度趋小,也就是说,再分配环节对于改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格局中相对地位的作用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8.
城镇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和这一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应该适当放慢职工下岗的节奏,减小规模,下岗职工的心理和经济损失应该得到合理的补偿,由于目前中国城镇职工的就业压力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就业优先”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就业与福利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前缺少系统的农民工工资的面板数据妨碍了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本文证明城镇集体经济部门的平均工资可以作为农民工工资的代理变量,并将城镇国有部门的平均工资与集体部门的平均工资的比例作为衡量城镇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的指标。笔者通过对中国1978—2008年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的所有制分割本身具有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是,非国有部门职工比重的增加会削弱所有制分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从农村居民消费看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不足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我国,总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最终消费率的下降,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而在城乡消费结构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并没有下降而是有所上升,问题在于农村居民消费率大幅度下降。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90年代中国经济环境的若干特点进入90年代后,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要素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既构成了产业结构转换的背景,也规定了改革政策的选择空间。1、消费偏好的变动80年代末期乃至90年代初期,基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改革预期变化的长期因素和宏观紧缩短期政策的共同作用,中国居民的消费偏好变  相似文献   

12.
一、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现实原因1.城镇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以经济效益不好的部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为主的群体为例,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为与市场经济真正并轨,连年亏损或经营状况不佳的国企职工在九十年代末纷纷下岗分流,形成了对就业、稳定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下岗流”。这几年,“下岗”这一转型期的代名词逐渐为“失业”所替代,其实质即为结构性失业。  相似文献   

13.
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没有涨.工资的刚性,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提高可以带来短期内实际工资下降、就业增加和产出水平的增加.如果就业效应占据支配地位,那么适度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改善劳动收入比重.文章借鉴Calvo(1983)的随机定价模型,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动态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通货膨胀短期内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影响.研究显示:短期内,通货膨胀率每增长1%,可以推动劳动份额平均上升0.05%;长期中这一估计效应下降至0.03%.文章研究表明,劳动力市场工资调整的刚性可能是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重要短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交通行业是一个资本高投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尽管中国改革以来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还鲜有从生产率视角对该行业的研究。本文应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了中国交通全行业及四个主要部门1980—2005年间的生产率变动,并引入Bootstrap-DEA方法估计了技术效率变化及其置信区间,通过Bootstrap纠偏提高了效率测度的准确性。测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交通行业TFP增速有所下降,技术效率显著下降;2000年之后,交通各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大幅度上升,技术效率继续下降。中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就业替代与中部地区的"边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扩展,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以劳动密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这些地区正在以一种反梯度模式进行着其特殊的"再工业化"过程,并形成对内地国有部门和传统工业地区的刚性就业替代。人口外迁、就业萎缩、经济地位下降,中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在显现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昉 《江南论坛》2009,(6):8-11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我国大部分省级单位的女性就业人员比重都有所下降。对我国1996-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女性就业人员比重的下降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该结果对不同的样本范围和模型设定具有很强的稳健性。该结果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中的女性就业难问题。女性就业人员比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面影响在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18.
交通行业是一个资本高投入、能源高消耗和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尽管中国改革以来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还鲜有从生产率视角对该行业的研究。本文应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了中国交通全行业及四个主要部门1980-2005年间的生产率变动,并引入Bootstrap—DEA方法估计了技术效率变化及其置信区间,通过Bootstrap纠偏提高了效率测度的准确性。测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交通行业TFP增速有所下降,技术效率显著下降;2000年之后,交通各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大幅度上升,技术效率继续下降。中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模式面临转型,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再就业,在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如果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分离分流”真正到位,将至少有3000fiEI面临、岗;机关实。公务员却,将有1700万人下岗,再加上目前已经下岗的1500万职工,城镇恐怕将有6200万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如果按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包括季节性闲置的劳动力)为30.5%计算,意味着中国将带着一亿以上失业者跨入21世纪。如何看待失业?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已明确指出:“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我国医院的分配基本上执行国家工资档案工资制。90年代初期,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医院纷纷效仿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成本核算和分配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各医院实行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收支结余提成法,按收入减支出后的结余的一定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