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湖南省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以来,湖南省耕地面积连年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接近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人均耕地警界线,耕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分析全省耕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全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耕地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在2010、2015和2020年耕地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耕地安全指数分别是93.0%、87.3%和84.0%.耕地安全保障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建省顺昌县2010年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以及其耕地与粮食状况统计,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对耕地需求做了初步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0年顺昌县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面积为15473.89hm~2,大于折合后现有标准耕地面积10916.12hm~2,存在5119.06hm~2标准耕地缺口。表明顺昌县在2010—2020年期间耕地数量不能确保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预测以耕地质量为指标基础是科学的,应用农用地分等成果预测方法简便,更贴切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石家庄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石家庄市为例,在对该区域耕地资源及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资源现 实粮食生产潜力和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评价。石家庄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评价以2009年为基础 年,对2009年及以前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2015、2020、2030年为目标年,确定不同的营养标准, 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GM(1,1)灰色预测模型法相结合对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两个指标进行了预测, 继而对该区域预测目标年的人口承载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提供思考和借鉴。[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搜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通过ArcGIS 10.2软件,得到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河南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2010年占河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3.12%。2005~2010年,河南省的耕地转移面积最大,为5.055 4万hm~2。其次为水域用地,转移面积2.184 8万hm~2。草地转移面积最小,转移面积为2 424hm~2。水域用地动态度变化为7.49%,未利用地动态度变化为6.86%,耕地变化动态度最小,为0.48%。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3.403 1万hm~2。林地主要向耕地转移,转移面积为1.617 4万hm~2。未使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2 568hm~2和7 673hm~2。[结论]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未利用地主要向耕地和水域用地转出。河南省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的水域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建议相关部门,依据各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土地利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兵团1990年~2012年的耕地资源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兵团的耕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认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农业技术因素是影响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于未来耕地数量的预测,最后从促进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保护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开县30年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分析开县耕地变化及驱动力,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指导。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提取两组主成分并分析各主成分中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耕地变化驱动模型。研究结果:开县耕地面积数量30年来一直呈减少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子:年末总人口、牧业产值、水果产量、城市化率、公路通车总里程、林业产值等。研究结论:开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人口增加,城乡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预测了开县2008年、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7.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四川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分析了四川省耕地面积和粮食数量安全变化态势,并采用GM(1,1)模型对未来6年的粮食数量安全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2年,四川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依赖于粮食单产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耕地供给小幅增加,使得耕地压力指数K并未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粮食数量处于可控的安全态势,实现了"总量平衡,基本自给"的政策要求。2015~2020年,无论按低方案(252.64 kg/人)、中方案(322.07 kg/人)和高方案(386.6 kg/人)粮食消费水平计算,城镇化、工业化和粮食数量安全依然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粮食数量安全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双重压力下,耕地压力指数有上升趋势。因此,该文提出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科学防灾减灾;针对市域差异,实施有差异化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补充耕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分依赖于土地开发的条件下,认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以及补充耕地的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限制因子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增耕地率和等级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分析规划期内(2011~2020年)黑龙江省嘉荫县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类型上占补平衡需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结果]嘉荫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5 838.36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以其他草地为主,西南部以沼泽地为主,其他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比较零散;从类型上看,嘉荫县沼泽地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其他草地。为满足耕地数量、质量和类型上的占补平衡,至2020年最低需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0 683.83hm~2,最高需要开发12 426.34hm~2;其中补充旱地、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分别为10 513.35hm~2、163.78hm~2、6.71hm~2,且消耗时间小于15年。[结论]研究明确了耕地后备资源补充潜力,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2004~2013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直观数据,分析了2003年以来河南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及常住人口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河南省2003~2012年耕地压力指数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呈现出相同的波动状态,即先呈下降趋势,后在较小的波动中趋于稳定,表明2003~2012年间河南省无明显耕地压力,粮食产量足以满足人口需求。同时,文章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线性回归分析等工具对影响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粮食单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化进行了GM(1,1)模型的构建、修正及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测算出以后若干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未来10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远小于1,耕地供应能力可以满足粮食生产需求。在肥力改善,耕地巨大生产能力得以保持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生态,甚至开发休闲农业等,都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以大兴安岭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各类湿地进行了统计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大兴安岭东部林区主要分为黑龙江干流、呼玛河和嫩江源3个湿地区。湿地总面积153.08×10~4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8.33%。湿地类型主要以沼泽湿地为主,面积147.11×10~4hm~2;其次为河流湿地,面积5.86×10~4hm~2;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数量较少,面积分别为0.05×10~4hm~2和0.06×10~4hm~2。10个林业局湿地分布面积125.79×10~4hm~2,6个地方林场湿地面积7.1×10~4hm~2,8个保护区湿地面积20.17×10~4h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安全综合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视角,解析湖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演化时空过程,探究耕地利用合理区间,分析区域耕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针对性优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方法:最小人均耕地模型、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行星边界框架。研究结果:(1)粮食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呈现“略有盈余,波动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东盈西亏,梯次变化”;(2)生态安全视角下,湖南省耕地利用总体处于较显著的赤字状态,生态赤字呈“由升转降”的波动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西平东亏,中部优化”特征,中部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已远超行星边界范围;(3)湖南省耕地利用规模应控制在3.79×106~4.23×106 hm2。研究结论:湖南省耕地利用核心问题不在于数量不足,而突出表现为耕地利用程度减弱、粮食播种占比低且持续波动、耕地产出能力不足,其耕地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利用结构亟需调整。分区分类调控是实现湖南省耕地科学可持续利用的核心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地区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耕地资源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学界重视.通过研究分析,剖析了仁怀市耕地资源安全态势.应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方法,对仁怀市土地利用变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显示:从2005年到2025年,仁怀市耕地面积共减少17177 hm2,年平均减少约687 hm2.到202...  相似文献   

16.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虚拟土地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合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992~2014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人口规模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人均耕地锐减是我国虚拟土地进口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三者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增强趋势,但人均GDP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人口和人均GDP将继续保持双增长,但对促进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且贡献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耕地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虚拟土地进口不断攀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优化耕地资源空间配置、合理进口非粮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支持农业"走出去"等虚拟土地战略措施需要积极落实执行。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陕北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的陕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陕北地区1996~2006年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模型法,在分析陕北地区1996~2006年间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的变化特点:陕北地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值是0.219hm2,耕地压力指数的平均值K是1.389。K值远大于1,因此耕地压力较大。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保障陕北地区耕地动态平衡与粮食安全生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东北地区36个市(州)2005~2014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找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得出各年各地区效率值,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其影响因素。[结果]2005~2014年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规模效率值较为稳定,纯技术效率值波动上升,纯技术效率始终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的综合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在分解效率方面,黑龙江省的纯技术效率水平高于吉林省与辽宁省,吉林省的规模效率高于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受区域农业发展水平影响,不同地区农业投入的资源水平存在差异,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由黑龙江省向吉林省、辽宁省扩张的空间格局;从影响因素来看,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单位耕地面积施肥量、农村劳动力人均播种面积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结论]东北地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