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相当不合理,城市中心区大多被工业、政府机关、学校等占据,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行业,却往往难以获得相应区位的土地。因此,如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并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产业结构变化研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移动。库兹涅茨则在“配第—克拉克定理”的…  相似文献   

2.
对城市用地进行分类研究.可为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与有效管理提供即时信息支撑.利用Qui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技术与多尺度影像分割技术,运用eCognition软件对武汉市城市中心区用地进行分类研究.针对研究区各用地类型,构建优化分类模型,选择适宜的影像分割尺度和分割特征、按照合理的顺序逐步提取城市用地分类信息.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类速度快、精度高,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用地分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借助于成熟的西方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地理学等有关理论,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土地价格调节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城市土地价格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总量配置、结构配置、各区配置、时序配置及微观配置等,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实现的程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可归结为耕地保护、用地结构优化和土地生态优化,可具体从粮食安全、城市体系合理性、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性、城镇内部用地合理性以及土地生态系统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结论:上述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实现程度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城市土地整理,政府可以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集约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还可使城市土地增殖,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在对城市土地整理内涵及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土地整理的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措施师承瑞工作研究王业龙扫尾,并与省建委联系尽快组织专家论证后上报省政府审批。其次,加快编制详细规划。我们根据建设需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了鲁中大街等五条道路和一些街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了商业中心区和芳馨园等三个住宅小...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兴起建设商务中心区的热潮。城市商务中心区功能的核心在于它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产业集群功能。  相似文献   

8.
"经营土地"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植.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武汉市低碳经济综合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函数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市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有望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结合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落实与创新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土地生态价值,保育城市土地碳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确定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点.本文界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应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轨道交通对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影响的研究文献,基于特征价格模型,结合影响土地价格的其他特征,建立了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地价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南京市土地价格受轨道交通运营的影响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城市区位圈内轨道交通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各不相同.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辐射逐步扩大,距站点距离的增加对土地价格的影响有衰减作用.轨道交通对其周边地价的增值作用为政府对地价进行评估与监管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是在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由自然土地或农业用地改造而来、反映城市景观替代自然景观或农业景观结果的土地.城市中的生态单元,如山体、水体、绿地、广场等对土地价值或房地产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事关城市土地价值的增减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土地调整是土地管理的一种工具,即根据城市规划或农村土地规划,对土地权属进行的调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地的需求大幅增加,土地调整作为一项土地政策,是很多国家和地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土地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需要通过土地调整等政策提供城市发展所需土地。德国土地调整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乡土地调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安市为例,从分析城市土地综合区位特点入手,对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定的城市土地质量等级结构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内陆特大城市土地等中心岛状结构模式,可为城市土地优化配置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综合承载力是反映区域内人地关系的重要指标,它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战略、资源优化配置及人口政策的制定均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分析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13个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13个城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把湖南省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为3个承载级,高承载级:长沙;中等承载级:株洲、湘潭、岳阳、娄底;低承载级:衡阳、永州、常德、郴州、怀化、张家界、邵阳、益阳.并对出现这种分级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国内外城市土地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城市土地整理的内涵,界定了城市土地整理的研究范围。并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促使我国城市土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城市土地整理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必然选择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城市土地整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营已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城市土地经营更是城市经营的核心。从分析当前城市土地经营的优势及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城市土地经营的优化对策,藉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加快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储备是一种新的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是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城市土地储备模式从土地储备机构设置、土地储备资金运作方式、储备土地来源、储备土地的出让方式、土地市场的调控方式及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异同,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土地储备模式,对于加速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拓展与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或原因,为开发区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和AHP方法.研究结果:(1)工业用地比重小、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影响苏州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原因;(2)工业用地建设强度相对较低.研究结论:苏州高新区应该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布局;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率的同时进行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区内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