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调控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耕地生态功能的退化使得我国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战略实施的调控机制全面设计,提出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目标实现的规划、市场、计划和制度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2.
西南边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山区生态脆弱、环境敏感性强的内在属性,严重制约着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目前针对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是保障粮食安全、巩固边疆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方法]文章结合山区耕地利用特征,尝试从生态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个方面选取坡地梯田化程度、大于25°坡耕地比重等特殊指标构建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云南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测算云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最终将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划分为不可持续、基本可持续、中度可持续和可持续4个等级,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结论]研究结论为指导山区耕地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山区耕地生态安全等提供理论基础,旨在为我国类似山区开展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推进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形式有存在形式、生产能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要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认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的主体作用,从激励农户可持续利用耕地,激励地方政府可持续利用耕地,中央政府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入手来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地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其可持续利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就是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农户是我国耕地利用决策的微观主体,其土地利用行为与耕地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农户微观主体出发,来研究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找出农地不可持续利用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从分析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内涵着手,结合我国耕地的特点及国内外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选择了一组能反映我国耕地利用特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此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国际可持续集约化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耕地利用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传统议题和重点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本土、对接国际热点前沿,进而让传统研究话题绽放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成为将国际上可持续集约化热点前沿与中国特色耕地利用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探索。当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也已然成为协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实现区域耕地保护和耕地利用转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是确定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耕地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基础。在阐述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后,建立起湖北省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探讨--以湖北咸宁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利用评价是确定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耕地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基础。在阐述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后,建立起湖北省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咸宁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分析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地理分布,可为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并在SPSS软件的帮助下,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的地形、经济等因素有关,各个地区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泰兴市耕地资源的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泰兴市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提出了泰兴市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包括科学编制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大力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变化文献分析:数量特征、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2~2016年中国耕地变化研究文献的数量特征、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明晰中国耕地变化研究在文献数量、研究区域与文献来源3个方面呈现明显特征的原因。[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分类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结果](1)耕地变化的研究内容、领域和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对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2)耕地变化的研究热度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前后达到最高峰,研究热点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区、耕地面积变化速率较快或中东部经济发达区,研究尺度多为省内行政区。(3)耕地变化文献刊载期刊种类繁多,多数与农业科技相关,以高等院校及研究院为研究主体的耕地变化相关核心研究体系已初步形成。[结论]一是耕地变化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日益丰富,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初步建成;二是耕地变化相关研究多以数量为主,质量考虑较少,研究尺度和研究区域具有局限性仍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 — 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正在快速下降,中国城镇化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论:为更加有效地保护耕地,中国应加快制定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推行高人口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基础上,对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技术路线和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步骤。同时,根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补偿步骤,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了构建完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改善目前耕地数量和质量分割计算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耕地资源的安全保障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非农用地的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文章对浙江省耕地资源供给与需求进行了预测,根据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态势,对未来耕地安全保障程度和耕地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未来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的耕地保护策略。研究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AHP-SWOT分析方法。研究结论:赤壁市耕地保护的自身优势有后备资源优势、异地占补平衡优势和法律制度保护优势等,相对劣势表现在耕地数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产权不明晰、基层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等,外部机遇有新一轮规划、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农业税的取消、农产品市场建设等,外部威胁来自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比较收益较低等。AHP分析表明,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是最严重的外部威胁,耕地异地占补平衡则是要充分利用的自身优势,新一轮规划是推动赤壁市耕地保护的最佳外部机遇,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则是最不利的劣势。  相似文献   

19.
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虚拟土地进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合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992~2014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人口规模、经济增长、资源禀赋与虚拟土地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人口规模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人均耕地锐减是我国虚拟土地进口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三者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驱动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且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增强趋势,但人均GDP对虚拟土地进口的贡献呈不断下降趋势。[结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人口和人均GDP将继续保持双增长,但对促进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较小,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对虚拟土地进口增长的贡献作用大,且贡献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耕地资源紧缺将成为我国虚拟土地进口不断攀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保障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优化耕地资源空间配置、合理进口非粮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支持农业"走出去"等虚拟土地战略措施需要积极落实执行。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忽略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国内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