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耕地利用方面长期只注重数量的保护,而忽视质量的提高,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等现代农用生产资料。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发展秀机农业可以实现用地和养地的结合,而且我国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对发展有机农业,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索城市化影响下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的现状,分析其空间差异,为耕地保护及城市周边耕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和景观4个功能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和法计算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值,并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对沈阳城市周边50个乡镇(街道)的耕地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沈阳城市周边耕地的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最强,远郊山区和近郊区较弱;生态功能总体偏弱,个别乡镇较好;距离城市越远,社会功能越强;景观功能近郊区较强,远郊区较弱。(2)耕地的生态、社会和景观功能主要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生产功能受地形和距市中心距离的双重影响,而多功能则受地形、距市中心距离及各乡镇(街道)耕地主导功能等的综合影响。(3)沈阳城市周边的大多数耕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景观文化功能整体相对较弱。近郊区耕地生态功能所占比重较大,但社会功能比重较小,远郊区则与之相反。[结论]沈阳城市周边耕地多功能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且不均衡,应科学规划城市周边耕地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协调耕地各功能的关系,促进耕地多功能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县角度分析了1991 — 2004年耕地损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耕地由1991年的6158.9 km2减少为1997年的5598.9 km2,2000年的5121.4 km2以及2004年的4387.8 km2;由中心城市周围的面状耕地损失、次级城区周围的点状耕地损失和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耕地损失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分别约为14.52×104 t、20.67×104 t和103.76×104 t;1991 — 2004年,北京各区县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约为223.6×104 t,其中密云区损失最大,门头沟区最小。研究结论: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损失明显,制定耕地保护策略时要兼顾耕地损失的数量、格局以及功能。  相似文献   

4.
邓涛 《农村经济》2005,(6):44-46
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扩张,城市扩张必然会占用大量耕地,现行征地制度不能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以城市扩张需要为理由的投机性占用耕地行为,如果政府按城市下岗工人待遇拨款安置失地农民,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控制对耕地的投机性占用行为,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1990—2014年广州市耕地功能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农村耕地不可避免被大量占用,如果能将耕地的多功能性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则可以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同时也有效保护耕地。[方法]以广州市为例,把耕地功能分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以及社会功能3项,选取粮食产量等10个指标构建耕地功能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GIS技术为辅,同时穿插计量学等方法,对广州市农村耕地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近25年来,广州市耕地生产功能不断下降,从0480下降到0140,减幅较大; 生态功能波动不大,从0070减少到0064,比较平缓; 社会功能持续上升,从0032增加到0384,增幅明显。[结论]广州市的耕地功能综合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耕地生产功能为主转向社会功能为主,经济、人口以及政策因素是影响耕地功能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广州市耕地功能进行评价分析能够丰富特大城市耕地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揭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耕地功能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巨型城市区耕地生产、生态多功能需求下耕地补偿分区及补偿金配置模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补偿分区以耕地功能供需关系为直接依据,以区域公平为出发点;食物生产功能应是各级补偿分区的第一准则,生态服务功能应作为该功能需求强烈的巨型城市区的第二准则;复杂的层级式行政管理体制下,粮食安全视角的补偿金配置应以省级补偿关系为起点,兼顾土地利用效率理论及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采用自上而下的路径配置到末级实施单元;生态安全视角的耕地补偿面向巨型城市区内部,补偿分区及补偿金测算可直接到末级实施单元,不需要复杂的资金配置体系。研究结论:提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二元制的巨型城市区耕地补偿分区模式及补偿金配置模型”,珠三角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模式及模型的良好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谷国政  宋戈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12):103-116
研究目的:揭示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经济—社会—生态”价值响应规律,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敏感度分析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9年,辽宁省耕地多功能演变呈“北高南低、东西一致”空间分异特征,其中,耕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耕地生产功能次之,耕地生活功能增幅最小。(2)辽宁省耕地价值呈“南高北低”发展趋势,地均综合价值整体上升;其中,耕地社会价值最大,呈现“N”型变化态势;耕地经济价值次之,耕地生态价值最小,但变化幅度较大。(3)辽宁省耕地功能与价值之间存在响应关系,表现出伴随时间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与空间分异的非均衡性特征。研究结论:应基于要素共享、结构联动、功能融合与价值响应适应,协同推进耕地多功能的供需动态平衡以及耕地价值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耕地保护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尤为重要。为此,在分析耕地现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从制度上严加耕地的保护、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保护耕地的企业与个人、从措施上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的实现与耕地保护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0.
别欠下耕地的生态债——浅论我国耕地的生态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对耕地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运用生态补偿的方式保护耕地不失为一种良策,这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但是我国在对耕地进行数量补偿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1.
省级基本农田数量确定与指标分解方法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基本农田数量确定和指标分解方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和半定量分析法。研究结果:综合考虑现状与规划耕地的总量,基本农田的供给条件以及上级下达给本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确定江西省基本农田数量为2459198.61 hm 2,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采用因素法,综合考虑各设区市人口、耕地面积、后备资源、粮食总量以及非农占用耕地等因素将江西省基本农田分解下达给各个设区市。研究结论:基于多因素的半定量的基本农田数量分解方案方法综合了客观现实与人为主观判断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运用网格化技术和综合评价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区,为创新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支撑。[方法]文章以宜兴市为实证研究区,将城镇周边区域网格化,选取综合等别、距城镇和可建设占用区的距离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约束划入区。同时,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修订耕地利用等,得到耕地综合等,然后以耕地距离城镇、交通干线的距离和空间连片度作为评价指标,对耕地进行立地条件评价并划分等级,最后将约束划入区以外的耕地以综合等-立地条件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结果](1)城镇外延区被划分为1.232 0万个100m×100m的网格评价单元,在网格环境下,纳入约束划入区的耕地面积5 170.33hm~2,占全部耕地的9.65%;(2)耕地利用等修订后得到的综合等与利用等相比,耕地等别依然集中在4、5等,受重金属污染区影响出现了8等耕地;(3)约束划入区外的耕地被划分为优先划入区、适宜划入区及整治划入区,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1.16%、40.52%及28.67%。[结论]通过网格化确定的约束划入型主要分布在规划选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与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一致,既满足了城镇连片发展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保护;优先划入型分布在城镇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区位条件优越,且耕地质量高;适宜划入型在立地条件或综合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整治措施提升其质量水平;整治划入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综合等别较低且立地条件较差,在经过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后可作为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补充完善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对研究区基本农田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运用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分析法,确定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温县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后不仅面积增加了37 hm2,调入的基本农田利用等、肥力、环境健康、地化综合质量都大幅提高,有益元素N、P富集区面积大幅增加59.30 hm2和185.61 hm2,有害重金属元素Pb的2—3级富集区面积大幅减少195.45 hm2。研究结论: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工作;整合成果丰富了耕地综合质量的内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农田保护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核心部分,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依据,运用GIS叠置分析功能,对基本农田现状分布图和农用地等别图进行叠加,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耕地区位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影响,得到科学合理的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成果。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温县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提出符合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等要求的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完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理论体系,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温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不同角度的评价成果进行吨粮田耕地质量优势分析。从自然禀赋、基础条件、区域条件3个角度进行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并以此建立选址指标体系和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后按照由优到劣,可实现增产潜力空间由大到小的原则,提出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结果表明:温县选定5 713.3hm2连片的优质耕地建成旱涝保收、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保守估计可增加7.16万t可实现产能,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比较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管制给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及其差异性。研究方法:期望效用理论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农民土地发展权及福利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管制给东、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福利损失分别为42521元/hm2?a和20309元/hm2?a,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是中部地区的2.09倍。东部地区户均耕地远远小于中部,且东部地区的增量建设用地极为有限,所以东部的土地价值大于中部。(2)中部地区发生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坟、改园、取土、挖塘、闲置等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为0.39,而东部地区发生这些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仅为0.1,说明在耕地保有目标限制下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较为有效的宣传。(3)以日常管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改园、取土、挖塘、闲置荒芜等禁止性活动为依据,中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3186—5274元/hm2?a,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563—11572元/hm2?a,禁止取土行为几乎不会对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产生影响。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田未来用途的预期不同,进而规划管制给他们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也有差异,在进行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时应区别对待,提高规划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并且“质量有提高”,基本农田划定首先应识别、区分并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其性质已发生实质改变的土地利用单元,再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补划指标分解,实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以昌江黎族自治县为例,在分析现状基本农田布局的基础上,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基本农田调整补划数量指标分解,并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成果优先选择高质量的耕地单元划入。结果表明:一是保证了补划基本农田数量上的合理性;二是空间分布上来看,将低等别、质量较差、严重沙化、因损毁等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以及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质量上满足基本农田的优质等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19.
Informal development on farmland is not only a major problem facing thousands of people, but also a major challenge to land use planning. In the rapidly growing literature on informal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most authors claim that 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dual land tenure system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involved. As a result, existing state-led land use planning responses to informal development are solely focused on strengthening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is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urban informality. By examining many illegal gated communities in suburban Beij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informal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on the urban fringe is the result of local grassroots groups spontaneously responding to socioeconomic inequ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These inequities mainly concern distributive inequity, procedural inequity and contextual inequity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It appears that the ongoing market-oriented initiatives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could worsen informal land development unless these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at the local level are tackled. The growing civil society is another change to the state's control of informal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a's cities. A new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which has more concern for social inclus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centralized control is imperative in China.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耕地保护、土地集约利用、区域统筹、生态环境以及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