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模糊模型识别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结果:(1)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其中大多数指标能够准确量化;(2)基于定性与定量的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对社会生态效益做出了整体的科学判断。研究结论:该案例的社会效益属于A3类(非常显著)、生态效益属于B2类(比较显著)。因此,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在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国家行业规程对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及土地定级技术路线进行再认识,并提出一种兼顾城市规划影响的城镇土地定级技术途径。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地价潜力模型,揭示城市规划对土地质量的综合影响,基于模型测算结果提炼成城市规划因素因子,纳入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体系后参与多因素综合评价确定土地级别。研究结果:城市规划通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部署各项城市建设对土地价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兼顾城市规划因素的土地定级技术路线不仅能克服传统土地定级的局限,而且对现有国家规程的技术框架进行了扩展。研究结论:武汉市商业用地定级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法: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及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集约利用ANN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全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基本分4类。即集约利用-效益均衡型、集约/适度利用-效益偏好型、适度/低度利用-效益不均衡型和低度利用型。研究结论:基于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在处理不同量纲指标和减少人为主观因素上具有优势,其结果不仅能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也能反映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抽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指标的聚集特征并评判其合理性,为国家制定宏观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2007年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5个市(区)级、168个县级汇总单元作为分析单元,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进行抽样城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的聚集特征研究,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1)市级单元5类主体用地分布均衡,县级单元用地结构分布离散度较大;(2)所有抽样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分布较为均衡;(3)抽样单元相关指标的众数水平与《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相近,但众数单元比例和合格单元比例较低。研究结论:(1)城市用地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发育程度正相关;(2)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亟待加强;(3)现行《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需细化修订。  相似文献   

5.
[目的]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重要途径。为了对广州市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其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选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资源承载力4项一级指标及15项二级指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指标体系。[方法]通过SPSS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前4个主成分,并将其作为新的样本数据,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广州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分区。[结果]根据聚类分区结果,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中心发达区,包括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和越秀区;综合发展区,包括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区和从化区;重点潜力区即南沙区;资源组合区是(新)黄埔区。根据各分区的差异性,提出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结论]根据各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状况,将广州市分为4类土地利用区具有合理性,能为广州市今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以街区经济为平台,定量评价研究区内街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状况,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街区经济、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选择的西安市莲湖区38个街区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好集约利用3个,一般集约利用24个,低度利用11个,因此在发展街区经济时,应采取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商业用地在整个街区中所占的比例和提高街区商业用地的容积率等措施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西安市莲湖区街区经济土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山水视野约束的城镇立体空间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为了明晰城镇立体空间开发潜力,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从“摊大饼式”的外延拓张转向“错落有致”的立体扩展,破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瓶颈、景观限制和发展矛盾,保障土地管理目标的实现,支撑宏观经济调控的效率改善,推动城市景观环境改善,引导城市均衡化发展。研究方法:DSSPM模型,潜力评价。研究结果:通过引入数字立体空间潜力模型(DSSPM),融合适宜性评价、经济需求分析和限制修正,构建了基于山水视野约束的立体空间开发评价模型与方法,并以广西柳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柳州市城镇立体空间开发3D潜力图。研究结论:通过笔者提出的模型能够直观、有效地摸清城市立体空间潜力,有利于指导和促进城镇立体空间有序合理开发,保证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东北部农用地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生态健康评价原理,选取土地肥力和相关污染指标对土地健康进行评价,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东北部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内土地质量样点实验分析,得到土地肥力和污染物相关指标实验数值,以此为依据计算土地健康综合指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质量综合指数居中等以上,土地健康状态良好。研究结论:研究区土地健康综合评价指标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土地资源学核心研究内容和学科地位,系统总结1980—2017年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划分土地资源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各个阶段重要成果,指出土地资源学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资源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起步阶段(1980—1999年),形成了全国和区域尺度的农林牧业适宜性评价与特定作物适宜性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体系,提出了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流程,制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2)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上升阶段(2000—2009年),GIS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取得了普遍运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逐步转向实践,土地可持续利用评级体系初步形成;(3)以土地生态为核心的稳定阶段(2010—2017年),土地评价已从单纯的资源或经济评价向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转变,土地生态评价成为了土地评价的热点,土地多功能评价框架取得共识。研究结论:土地资源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不断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矛盾、改进研究问题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框架的徐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人地关系入手,探讨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选择二次综合函数来评价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并进行动态调控;利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对徐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徐州市正处于大幅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初期,土地利用状态和环境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生态状况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开展区域尺度土地生态状况的科学评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方法: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年度数据、遥感数据和气象、土壤等数据为基础,从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个方面构建评估框架,并采用AHP和CRITIC法确定因子权重,定量评估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生态状况。研究结果: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生态状况具有西部、北部较优,东部、南部较低的地理梯度分异,产水服务与干扰度指数、碳贮存服务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而碳贮存服务、净初级生产力和源生境连通性是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论:当前或未来的土地利用管理中应综合权衡城市扩张、粮食安全和生态维护,针对土地生态状况的区域差异、生态因子间的冲突关系及主要的限制类型确定相应的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维持、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建立一个既简单又能反映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普遍规律的评价方法难度很大,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为的痕迹.以武汉市为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和基本思路,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反向误差传播(BP)模型,结果表明与武汉市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城镇土地分等研究的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价格标准、土地税收标准应与城市土地的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水平保持一致。然而现行的城市土地市场中,常常只注重对一个城市内部的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而缺乏宏观调控城镇土地价格的分等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阐述了城镇土地分等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城镇土地分等的历史,并详细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城镇土地分等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是衡量城市理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将灰色关联度引入城市建设用地的预测中,通过对双因素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建设用地规模的预测模型,通过对哈尔滨市2010年以及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进行预测,得知哈尔滨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将会急剧扩张,这样势必会占用宝贵的耕地。抑制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势头,应采取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增加规划控制的灵活性与弹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