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饶启慧 《中国外资》2011,(10):138-138
竟业禁止条款在使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也因过于限制离职员工的权利,是离职员工的基本人权受到了侵害。在离职员工和企业及企业员工的基本权利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主张运用基本人权的比例原则对竟业禁止进行规范,使之既能保护企业商业秘密权不被侵犯,又能保护员工的工作权利。  相似文献   

2.
郭雅冰 《时代金融》2012,(14):32-34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承载着巨大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的商业秘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全球企业的关注,对商业秘密的争夺与企业保护自家商业秘密的博弈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成为了各家企业努力探析的目标。通过对企业商业秘密泄露途径的调查可以看出,离职员工泄密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竞业禁止"将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雅冰 《云南金融》2012,(5Z):32-34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承载着巨大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的商业秘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和全球企业的关注,对商业秘密的争夺与企业保护自家商业秘密的博弈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最激烈的战场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成为了各家企业努力探析的目标。通过对企业商业秘密泄露途径的调查可以看出,离职员工泄密是最主要的问题。因此",竞业禁止"将对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秘密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秘密武器,也是战胜同行业对手的一大法宝。市场竞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当与不正当竞争始终并存。为了防止商业秘密的泄露,捍卫企业正当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各国都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建立了有效的机制。其中,推行竞业禁止制度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防止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商业秘密被泄露的方法,这也是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的需要。本文对人才流动中的竞业禁止进行了分析、界定,以期达到对商业秘密的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竞业禁止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我国法律制度对竞业禁止的规定却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借鉴国际立法惯例完善我国竞业禁止制度,对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法应明确竞业禁止的主体,规定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法律责任,协调处理保护商业秘密与人才流动的关系,建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6.
人才流动、各尽其才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由离职引发的商业秘密的外泄与保护,是当下企业在人才管理中亟需学习的一课。  相似文献   

7.
保密协议与竞业禁止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业禁止作为发达国家企业较广泛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近年来被我国企业大量引进使用,但在实践中往往与保密协议混为一谈,不加区分,进人必签,导致大量的竞业禁止协议被认定无效。如何区分二者并明确竞业禁止协议的适用范围,是我们应该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员工离职管理是一种不断更新的理念,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本文以长三角A开发区为例,阐述了开发区内企业员工离职的现状,通过分析由薪酬和非薪酬问题造成员工离职的具体原因,提出了企业在预防员工离职方面和妥善处理员工离职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吴泰澄 《金卡工程》2010,14(5):138-138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护人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权,既包括对被告人人权的保护,也包括对被害人人权的保护。但是,长期以来,人权保护的天平始终倾向于前者。在我国,立法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是诉讼当事人,但司法实践表明,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权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因此,要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使己经失衡了的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权利关系回到平衡的状态上来。  相似文献   

10.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权利的一种形式,作为当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重要经济价值。人们越来越强的意识到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的重要性。而从当前法律对商业秘密的规制现状堪忧得知我国商业秘密相关的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主导下的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对商业秘密的认定遵循“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以及“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三个要件,而作为商业秘密法起源地的普通法系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大部分是通过违反信赖关系(breach of confidence)之诉实现的。与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相比,违反信赖关系之诉的保护客体范围更广、对保密义务的认定更依赖司法实践且注重诚实信用原则。同时,为了在保护商业秘密和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的不同政策目的间维持平衡,普通法系对竞业禁止协议的适用做出了更严格的限制。本文以英国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机密信息与商业秘密的司法实践为基础,探索其为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可能提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软件侵权纠纷案件在我国频频发生。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兼容性、编码易复制性、编译手段多样性等特点,现行法律对计算机软件保护不足,应该将版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模式结合起来,限制软件商业秘密的利用方式,明确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侵权责任,完善我国软件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以更好地保护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权利。  相似文献   

13.
陈祥明 《金卡工程》2009,13(6):142-142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技术愈加先进,电子商务、电子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市场竞争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商业秘密的争夺战.商场如战场,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就是保护企业的命脉,同样谁能及时掌握各种商业秘密,并能通过对其分析形成正确的决策和竞争策略,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好处.因此,在国际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使本已十分突出的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更加受到企业、商家等各方面的密切关注.本文通过澄清人们对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意义的认识,从而希望达到改善在实践中由于司法机关及工商行政部门在处理侵权时只注重行政罚款,而忽略对受害人的经济赔偿,改善"以罚代刑"的现象,尽量减少企业所遭受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回顾,结合实证,探讨内部市场导向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部市场导向的两个构面:内部沟通和内部响应能够显著降低员工离职意向;同时,内部沟通和内部响应影响员工离职意向有两个途径:既有直接效应,也可以通过员工满意间接影响员工离职意向.即当企业的内部沟通良好,内部响应系统及时有效时,员工的离职意向会降低,对组织的忠诚度则会提高.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员流动是必然的,时企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而员工离职行为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未处理好离职工作的具体环节等所引发的风险越采越困扰企业.当然,这种可能发生的风险是可以把控的.本文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分析员工离职行为引发的风险,论述员工离职审计作为一项管理创新,是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的范围和权利性质长期存在争论,我国法律有待明确确认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地位。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也不应局限于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应扩大其保护范围,与国际公约保持一致,将商业秘密保护对象界定为“未公开信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素应当有五个,即价值性、新颖性、秘密性、保密性和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7.
臧晓冰 《金卡工程》2010,14(8):106-107
近几年来,在我国关于煤矿事故的媒体报道越来越多,毫无疑问,矿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以法学的视角来探讨我国矿难频发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人权问题。在一个人权文化得到广泛普及的法治社会里,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一定是国家的首要义务,因为公民的生命权具有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对生命的拥有是公民享有权利的前提,是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是基本人权。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需要我们大力普及人权文化,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典》正式将商业秘密列入了知识产权的客体,并冠以专有的权利之名,体现了商业秘密权利化的趋势。商业秘密走向财产权保护模式不仅是基于《民法典》的规定,更在于财产权保护模式的优势。作为一种结构化的认知图式,财产权保护模式能够更好地平衡商业秘密保护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更契合商业秘密保护的现实需求。在明确了这一前提的基础上,目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的相关规定与专有权的属性存在龃龉,不可不察。对侵犯商业秘密的手段要求具有不正当性和恶意第三人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实际上并不符合专有权的逻辑,在实践中已被忽略和替代。对此,应当沿着专有权的观念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相关规则进行建构。具体表现为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规定为未经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同意,获取、披露、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用共同侵权的规则取代恶意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则,同时建构善意获取人的相关制度。除此之外,应当明确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主观要件为过错,并且构建相应的限制条款。这既符合商业秘密作为一种专有权的权利属性,也有利于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和少数人权利诉求的不断出现,少数人权利的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强调人的自由生存、社会和谐的今天,对少数人权利的平等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少数人权利主体的界定和内容为基础,在分析支撑少数人权利平等保护的法理后,探讨了一些加强平等保护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每年二三月份,是大多数企业的离职高峰期,"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句古训已经被现代职场中人演绎得淋漓尽致.核心员工的去留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有效管理核心员工是许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核心员工的界定 1、核心员工的概念 核心员工一般是指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或从事企业核心业务或处在核心岗位的员工,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或经营管理能力,能够为企业做出重大贡献.一旦核心员工离职,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