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通过理论分析,区分了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包含金融稳定两种情况下的政策效力以及框架选择。在分析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不包含金融稳定目标时,借鉴Ball模型,构建了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反应之间的理论模型,模型表明:央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的最优利率不仅取决于当期的产出与通胀缺口,同时还取决于资产价格变化及其随机扰动项,并就传统货币政策框架选择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新货币政策框架包含金融稳定目标时,通过对Agur(2009)、Ague and Demertzis(2010)模型框架的修正与扩展,详细分析金融稳定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规则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不考虑金融稳定目标,将导致最优利率出现系统性的低估,造成这种低估的原因或许在于未能长远考虑金融脆弱性所带来的通胀成本和潜在产出损失,造成货币政策决策的狭隘性与滞后性。因此考虑现实的金融脆弱性,现行的货币政策应该将金融稳定纳入其目标框架。相应政策启示是:建立科学的货币政策引导规则、加强社会沟通,发挥好市场预期引导作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搭配。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全面改革等挑战,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对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违约距离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联合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机制与风险传导机制构建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利用DIFF-GMM模型与SVAR模型实证研究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引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后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更有效,主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变量脉冲响应表现更平稳。因此,央行应在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中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学术界开始重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目前,将资本监管压力、货币政策和银行风险承担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大多文献只侧重于分析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文把以上三者置于同一框架中进行分析,着重分析资本监管压力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并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来刻画资本监管压力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04—2016年我国125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一步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资本监管压力、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海维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3,511(1):57-74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通过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沟通和反应机制等渠道增加银行风险承担,通过风险转移机制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使用面板阈值模型,基于我国银行业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偏离泰勒规则利率的程度。当这种偏离小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当这种偏离大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本文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稳定的影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一个综合反映金融周期因素的金融周期指数,通过扩展型IS曲线模型和扩展型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将金融周期指数分别纳入其中进行实证检验,探究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周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显著影响,即金融周期波动确实已成为经济周期调整的重要来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框架应考虑将金融稳定框架纳入货币政策决策,并考虑管理金融周期的时机和工具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6.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促进金融稳定,实现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动态DCC-GARCH模拟方法计算SRISK衡量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以2002年第三季度—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双支柱"调控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总体上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银行性质、房地产周期以及经济波动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情景下,各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存在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实施的MPA评估体系总体上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健全以及调控方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银行委员会(BCBS)提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思路,用以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行为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本文从我国中央银行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出发,采用面板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途径及货币政策变动对银行经营稳健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不仅在中短期影响到通货膨胀和总需求,在较长时期和难以测算的滞后期内,还影响到了经济行为主体的风险承担倾向,进而影响到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本文综述了次贷危机发生后业界及学界对美联储过往货币政策的质疑和反思,分析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行为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研究表明,宽松货币政策在短期具有正面效应,在长期具有负面效应,中央银行应将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审慎政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与如何实现金融稳定的政策措施。本文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代表论述其如何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分析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从而提出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将金融稳定作为目标的必要性。为防范金融危机发生,在政策制定中应关注尾部风险,并将货币政策与使用独立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相结合。本文最后部分阐述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在金融危机后被提出,相关研究对分析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关系有重要意义。但绝大部分文献缺乏理论模型研究,实证检验集中在微观层面。本文采用公司金融中的资本结构理论重新构建了商业银行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模型,证明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同时,将商业银行整体不良率作为宏观金融稳定的代理变量,用回归分析和VAR分析检验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和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的结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价格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存在,而数量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几乎不存在,且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和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均具有结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金融形势指数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线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总需求方程缩减式构建包含利率、汇率、资产价格以及货币供给因素具有动态权重的金融形势指数FCI,将其作为信息变量纳入到线性和非线性泰勒规则中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拓展的前瞻性泰勒规则更能描述我国利率行为,利率能很好的反应金融形势而对产出和通胀反应不足。以通货膨胀率为转换变量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和估计表明泰勒规则是非线性的,存在LSR1模型的非线性形式,利率对通胀的反应是非对称的。对非线性进行拓展性研究表明当通胀达到一定程度时,利率和FCI指数才具有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13-2017年24家银行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 道的存在性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调节作用,以及银行异质性特征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 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效应存在,而结构型货币政策 风险承担效应不存在。(2)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削弱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因此,本文给出了央行应将银行风险承担状况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组合以 降低风险、监管当局应将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指标纳入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14.
寻找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组合模式对于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意义重大。本文在DSGE模型中同时纳入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资本充足率和贷款价值比宏观审慎政策规则、民营和国营企业。按照货币政策规则是否需要考虑金融稳定变量,宏观审慎政策规则是否需要考虑经济稳定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损失函数是考虑各自最小化还是合并最小化三类标准,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组合模式分为8类,探讨每类模式下的政策效果。结果显示,最优政策组合模式为:货币政策规则主管经济稳定变量、兼顾金融稳定变量;宏观审慎政策规则主管金融稳定变量,兼顾经济稳定变量;中央银行追求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损失函数之和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间金融的利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垄断和风险等若干视角探析了我国民间金融利率稳定在较高水平的原因,并给出了民间金融利率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特殊主义解释。分析表明:民间信贷市场的贷方垄断结构以及市场的分割决定了民间金融的高利率。相对于官方正式金融的低效率,民间金融高利率与高效率相伴随。基于互助共济的特殊主义关系和对特殊路径的依赖,人们愿意接受、维持这种高利率。由于缺少产权保护,民间金融普遍而系统性地承担了较高的制度或产权风险,这种风险内在地体现在稳定的高利率当中;特殊主义使高利率更为稳定。农村中的民间金融最为典型,因此本文的分析视角主要定位于农村的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16.
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东  陈学彬 《金融研究》2012,(7):489+50-62
本文基于1998~2010年期间59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采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验证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假说。实证结果显示:(1)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收入和估值效应、收益搜寻动机、竞争效应3种子机制均存在;(2)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其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越低;(3)与传统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结论不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强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为避免银行体系风险的过度积聚,政策当局可考虑银行业资本充足状况与宏观经济环境,搭配使用传统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弱化国内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是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和实现金融稳定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匡可可 《南方金融》2012,(12):28-31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认识到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及其协调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异同的基础上,研究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如何优化货币政策体系,提出将金融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将金融状况指数纳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并通过监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构建适合宏观审慎政策要求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对宏观经济进行动态调控。  相似文献   

18.
张兰 《西南金融》2016,(4):5-10
传统意义上央行负有物价稳定的职责。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可变的,经济的稳定依赖于币值稳定。本文从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和发展,得出金融体系的不断扩容使得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得更为复杂,兼顾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仍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9.
传统意义上央行负有物价稳定的职责。在纸币制度下,货币的价值是可变的。经济的稳定依赖于币值稳定。本文从基于物价稳定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框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和发展,得出金融体系的不断扩容使得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得更为复杂,兼顾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仍需要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纳入资本充足率要求、惩罚力度和货币政策变量来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拓展模型,剖析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交互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假设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金融稳定角度看,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货币政策周期都是非中性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资本监管能有效防范监管范围内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货币政策和资本监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与资本监管具有互补性,随着资本监管压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增加,有利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发挥风险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与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协调机制得以加强,增强了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