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非货币资产价格、信贷配给和汇率这四条主要途径起作用.郭菊娥(2001)对我国1984-1999年贷款规模和利率与H0、H1、H2和投资序列增长率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进行传导,实际利率机制的作用效果相对比较弱.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9年至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资金供给方角度,研究了货币政策变动通过利率及信贷两大传导机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作为宏观政策层面因素,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在利率传导机制下,贷款利率、存贷利差分别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正相关关系。在信贷传导机制下,信贷规模增长率与企业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且其对资本结构的解释力度强于利率传导机制下的贷款利率和存贷利差。另外,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存贷利差以及信贷规模增长率对于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并且长期负债对货币政策的变动相较流动负债来说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价格型调控框架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从利率传导渠道中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维度出发,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并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与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向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小,对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大;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较低,贷款利率变化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为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我国还需加快建设高质量金融市场、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发挥其定价基准作用;提高债券市场活跃度,优化投资者结构;推进信贷市场利率报价机制改革,促进市场主体适应更加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模式;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存在的藩篱,强化各市场间的利率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处于"新常态"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改变存款规模、改变货币供给乘数、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以及货币市场对信贷市场的传导作用四个渠道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并通过构建基础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测算了该影响值约为0.5,最后提出了应从综合出台总量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中间业务以及完善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机制三个方面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有所提高,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各期限利率、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仍不够畅通。本文首先拓展马骏和王红林(2014)的理论模型,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市场利率,从理论层面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随后借助局部投影方法给出关于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从替换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测度方式、引入更多控制变量、改变估计策略等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内在逻辑是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和信贷资产定价机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相比,“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债券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长期利率和信贷市场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冲击具有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7.
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蕾  罗瑜  陈璐 《中国金融》2020,(4):47-48
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公告实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新的机制要求各报价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M LF)加点的形式进行报价,并从即日起新发放贷款主要参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行定价。此次L P R机制改革的实质是推动信贷市场利率“换锚”,以中期货政策利率作为“桥梁”,加强信贷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的联系,推动信贷市场利率决定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9.
郭豫媚  戴赜  彭俞超 《金融研究》2018,462(12):37-54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的发展,中国货币政策利率的传导效率也不断提高。基于2008年1月-2017年6月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本文检验了中国货币政策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总体而言,基准利率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主要因素。分时间段看,贷款利率浮动限制放开之后,货币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显著提升;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影响略有下降,但仍然占主导。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微观机制进行探讨后,本文发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变化是中国利率传导效率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资金来源和市场利率波动均是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传导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对完善价格型货币政策体系以及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性,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条件出发,对现有信贷配给理论的假设前提做了相应的改进,剔除了贷款项目有抵押品的限制要求,并将信贷项目成败时银行收益的假设条件放宽,使之更合理化、实际化,同时将利率管制问题与博弈引入模型,提出银企达成信贷协议的条件,推导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利率管制将加剧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之后仍然存在的信贷配给是有效率信贷配给,据以提出信息公开化、利率市场化和改变企业诚信与违约的得益对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结合中小企业的特性,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条件出发,对现有信贷配给理论的假设前提做了相应的改进,剔除了贷款项目有抵押品的限制要求,并将信贷项目成败时银行收益的假设条件放宽,使之更合理化、实际化,同时将利率管制问题与博弈引入模型,提出银企达成信贷协议的条件,推导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传导机制,利率管制将加剧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之后仍然存在的信贷配给是有效率的信贷配给,据以提出信息公开化、利率市场化和改变企业诚信与违约的得益对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金融纵横》2014,(5):18-28
本文通过协整分析和方差分解,对1996年1季度至2013年2季度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及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证部分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途径分成两步:第一步是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第二步是信贷市场到实际产出的传导;同时,采用分段计量的方法比较三个时段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的效应。由此得出结论:无论是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还是信贷市场到实际产出的传导,都显现了“第二时段的传导存在偏差、第三时段重回正轨,传导效率下降又逐步扭转”的特征。我们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施过程的描述及其特点和传导效果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显著、利率传导效果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实施过程的不完善。最后,借鉴美国经验,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才有。中央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来实施货币政策意图,是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传导途径。尽管1993年中央银行开始逐渐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传统的贷款规模向货币供应量转变,并于1998年取消信贷计划,但是贷款规模管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基于我国的国情,研究商业银行的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典型的大银行主导型,银行信贷仍旧是我国企业外部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依靠存款,资产也仍旧以贷款为主,有价证券所占比重较小,商业银行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往往较为敏感,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型市场结构特征进一步产生了信贷配给问题,这种信贷配给机制会强化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借贷渠道效应.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货币市场调节金融机构的资金供求,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总需求。货币市场及其完善与否是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1、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货币市场在我国的出现是同货币调控模式的转变直接相关的,我国的货币市场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市场已经开始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从完全转向间接调控的需要看,货币市场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后,传统的信贷总量类指标已不再完全满足金融市场判断、货币政策传导、市场结构监测的需要,利率作为市场资金的价格,逐步成为各国央行准确捕捉信贷市场供需变动、分析货币政策传导、预测经济金融走势的重要指标。欧央行自1999年便开始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货币金融机构利率统计制度(MIR),其经验做法对于我国完善利率统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为贯彻中央决策,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采取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连续7次降息,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其利率、降低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放宽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先后发布有关增加消费信贷和加强与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和一系列信贷政策,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有效发挥了货币政策的作用.从全国范围看,3年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部分区域情况,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情况看,货币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与政策预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基于了解传导机制受阻的表现及原因,为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我们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经济落后地区受阻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