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卫东  张洪辉  邹斌 《会计研究》2012,(8):34-40,96
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中的"支持"、"掏空"现象。研究发现,政府控股股东比民营控股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更强烈。当上市公司盈利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盈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下降更多;而当政府控股上市公司被ST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支持"上市公司的动机和力度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ST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2.
集中所有权结构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在较大程度上受控于大股东。大股东在利己动机的诱导下,会对上市公司做出种种"侵占"和"掏空"行为。由于高流动性有利于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为了便利"侵占"和"掏空",控股股东在短期内都会做出保持高流动性的管理决策。为保障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持有合理的流动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流动性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实现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本文对2006-2007年间不同类型定向增发资产注入的短期宣告效应和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短期累积超额收益率无显著差异,但投资者获得的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与资产注入类型显著相关。当注入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业务相关时,投资者获得的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注入的资产与上市公司的业务不相关的长期持有超额收益率,因此,可能存在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劣质资产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本文用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理论解释了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4.
江妍 《浙江金融》2008,(5):42-43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确定公司出资者与管理层及其他各方权利责任的制度性安排,大多基于Berle和Means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分离的观点。现实中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仅可能没有起到监督管理者的作用,而且还可能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但是大股东也有支持上市公司的时候。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围绕“掏空”进行的盈余管理的终搬目的是将账面利润留在上市公司,而让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向自己。这里的“掏空”是一个财务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方式可以划分为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占用、资产购销、产品购销以及高派现等,典型表现为:以较低的价格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给控股股东(或经理)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股东掏空程度越高,公司控制权变更倾向越大,股权质押爆仓导致的控制权变更与大股东掏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大股东掏空会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业绩,进而提高融资约束)和提高股权质押动机来影响控制权变更。(3)在民营企业、机构投资持股比例低、高管持股比例低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控制权变更具有更强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问题与大股东掏空路径,选取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大股东掏空效应引入Kothari et al.(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应计盈余时剔除关联交易行为与资金占用的影响,比较剔除前后可操纵利润的差异,对大股东掏空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鉴于大股东掏空本身对盈余管理模型计算有影响,本文的做法可以形象反映掏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即大股东通过实现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导致可操纵应计利润减少,企业会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国企相对于非国企来说,以掩盖大股东掏空为动机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珠海中富大股东CVC资本掏空行为为例,分析CVC资本作为大股东对珠海中富所使用的掏空手段与其经济后果。首先,介绍了珠海中富、CVC资本的概况,其次列出了CVC资本对珠海中富掏空的操作手段与动机,从财务指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掏空行为对珠海中富的影响,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规避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掏空的建议: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非公开发行、资产注入和股东利益均衡: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表明:大股东注入资产的主要动因是谋求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后的流动性提升及资产市值迅速增加,实践中大股东普遍从中获得高增值收益;仅当注入资产能够带来新创价值,真正的利益均衡才可能实现,但注入样本公司的资产是否为优质资产仍有待于长期角度的检验。发行价对各股东的利益均衡乃至长期利益分配格局具有关键性影响,不考虑新创价值时实现利益均衡的发行价应等于上市公司每股内在价值;样本公司的非公开发行和资产注入过程中,发行价普遍低于每股内在价值,大股东很可能侵占了小股东的利益。若投资者只关心短期投机收益,则股东问的利益不均衡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权"的现象,但其仍未解决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及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在侵占公司资源和其他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也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分析定向增发前后大股东行为,对比其在定向增发前后的利益变化,发现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动因、手段及影响,制定针对规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股东占款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1998—2003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大股东占款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对大股东占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上年盈利能力水平不同,大股东的占款行为不同。当以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的总资产利润率(CROA)小于-3.14%时,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正相关,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掏空行为;当上市公司的CROA介于-3.14%~42.76%区间内时,大股东占款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支持行为;当上市公司的CROA高于42.76%时,大股东占款随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而增加,表现出大股东的资金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中的利益输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艳 《浙江金融》2007,(10):46-47
资产剥离,是指公司将其一部分资产出售给第三方,以取得现金或其他有价证券的行为。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许多学者在资金占用、现金股利发放等方面都证明了存在着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而从利益输送的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的文献较少。本文以被剥离资产的交易价格与其帐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作为切入点,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剥离中的大股东或地方政府的利益输送行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由于控股股东或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大股东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其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和内幕交易等种种手段实现大股东掏空。为遏制大股东掏空现象的泛滥,需从内部治理和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大股东掏空的内外部制衡机制,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模式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青睐,这也加剧了代理问题,并为股东的"掏空"行为提供了新的温床,然而是否所有的股权质押行为皆出于这一目的?本文通过对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权质押行为进行具体的案例研究,分析其所获融资资金的流向及使用状况,以及对其公司业绩的影响来探讨大股东的这一融资行为是否一味为了"利益掏空"。  相似文献   

15.
沈爱卿 《证券导刊》2008,(17):53-54
公司以自来水和垃圾处理业务的资产与大股东宁波城投所拥有的房地产业务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公司向宁波城投非公开发行股票支付。资产置换后,在大股东的业务结构中占绝大比重的房地产业务基本都注入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16.
陈红 《海南金融》2011,(11):18-21
本文运用公司治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投资者权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股利政策、内幕交易等角度剖析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治理与外部制衡两个角度构建针对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问题的政策建议与相关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频繁出现,这种趋势也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大股东把上市公司当作圈钱的工具,甚至以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伤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联交易资金占用行为通常被视作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而出现在诸多文献当中。但是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视角来分析,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度的关联交易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资金占用情况与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经营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支持了关联交易资金占用行为的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假说。  相似文献   

19.
谢军 《会计研究》2006,(4):51-57
本文以763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检查了股利政策和第一大股东持股以及企业成长性机会之间的统计关系,考察了股利政策的股权效应,并比较分析了企业成长性机会对股利政策股权效应的影响程度。作者发现,第一大股东具有发放现金股利的显著动机,而且这种动机不受股东性质的显著影响。文章进一步观察到,企业成长性机会能够弱化第一大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的激励,并促使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用于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本文的经验结果并不支持“掏空”理论,而更支持自由现金流理论:第一大股东能够迫使公司吐出多余的自由现金流,并能根据企业的成长性机会调整股利政策(在成长性高的公司增加投资,在成长性低的公司增加股利)。  相似文献   

20.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由于稀缺而产生供需不均衡,导致价格上涨。我国公司上市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上市成本在公司发展初期是由大股东垫付的,而我国又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不允许抽逃资本,大股东的股票买卖受到限制,所以他们获得利益的来源就演变成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以达到实现自己收益的目的。我国股市是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La Porta等(2000)形象地描述为“掏空”(Tunneling)(也译为隧道挖掘),主要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甚至超过50%,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