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本文将金融市场引入传统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了经济增长,人口结构,金融市场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EVIEWS5.0计量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1981-2006)进行实证分析,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各变量问的因果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分析各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并构造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储蓄率进行动态预测其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方差分解显示各因素对储蓄率的方差变动影响程度,从而对各变量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测量.结论表明,传统生命周期模型只能解释部分中国高储蓄率问题,而本文所提供的修正后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现实.  相似文献   

2.
从历年反映人口结构的相关数据中,发现内蒙古的人口结构在逐渐变化,劳动人口对未成年人口的抚养比率逐渐降低,对老年人口的抚养比率却逐渐提高。内蒙古人口年龄结构类型逐步进入老年型,而人口老龄化势必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85-2012年的相关变量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等一系列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的分析方法,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人口结构、收入增长对内蒙古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在人口结构、收入增长与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中,首先验证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不考虑人口结构的改变,得出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收入,也说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内蒙古当期的储蓄现象。然后又以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为理论基础建模,得出的结论与生命周期假说一致。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而且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远大于收入。长期来看,由储蓄率、收入增长率、负担少儿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这四个变量构成的经济系统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1999年一季度至2008年三季度的中日两国数据,本文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分析了影响两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宏观经济因素和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短期波动关系。研究表明:(1)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规模、名义有效汇率、经济总量三个宏观经济变量都影响着中日两国外汇储备的长期均衡规模,且两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巨大不同解释了协整系数的差异。(2)从短期来看,协整方程对两国外汇储备短期波动的调整作用均较为显著,而对于中国而言,宏观经济变量的滞后影响的作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利用协整技术分析了湖南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模型.并通过自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Granger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投资与湖南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长短期因果关系,因此保持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湖南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呈现一路走高的态势,水平之高、速度之快被称为"中国储蓄之谜"。探寻我国居民储蓄率高的原因,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结构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如何作用于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口结构作用于居民储蓄率的理论机制,接着采用广义系统GMM方法分别对全国样本、东中西分区域样本进行了参数估计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比、城镇化率等角度分别分析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构建长效配套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支持老年服务化发展、协调区域不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攀枝花市资源型经济发展概况和金融运行现状及特点分析,构建了以生产总值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余额、保费收入、股票市值为解释变量的实证模型,模型拟合度在80%以上,金融部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对三个产业的协整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银行信贷对第二产业的贡献作用明显,对第一产业的贡献作用开始显现,对第三产业贡献度不显著.最后分析了金融推动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融资结构单一、贷款集中度较高、信贷高增长趋势难以为继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汇率变动可能对我国宏观经济某些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述。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在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贸易各指标中选取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在考虑了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后,先后采用E-G两步协整检验法和分布滞后模型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的汇率水平对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作用和持续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生人口结构为视角,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设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结构、储蓄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各方面走势也与全国水平相似;经济增长使得少年抚养比出现持续性下降,除东部地区外,经济增长使老年抚养比也出现缓慢下降,但后续逐步趋于平稳;除东部地区外,少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出现持续性上升,而老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未来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需要有更高的储蓄率进行应对。基于此,本文提出应通过研究现行人口政策,改变社会人口结构,提升少年抚养比,以有效应对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储蓄率的失衡。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三期迭代模型,解释了人口结构因素和收入增长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基于实证研究,对中国居民储蓄率在未来中期波动状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上证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选取居民消费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基准利率和货币供给量作为描述宏观经济因素的解释变量,采用月度数据来对以上序列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上证综合指数与基准利率及货币供给量正相关,与物价指数负相关,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内生人口结构视角下研究了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对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检验了抚养比、储蓄率和人均实际GD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少儿和老人抚养比与储蓄率都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的幅度远高于老人抚养比升高的幅度,因此经济增长会伴随储蓄率的升高;此外,低出生率导致的老龄化过程会降低资本积累的动态无效率,但会伴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中国储蓄率之谜”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户储蓄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文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面板VAR模型得出了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研究认为,储蓄率具有一个滞后效应,即本期储蓄率很大程度上受上一期储蓄率影响。家庭中子女数与储蓄率具有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成本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产生一个负向影响。此外,工资增长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上升,而人均资本率的增加会使储蓄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78-2011年的储蓄、GDP和利率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利率和储蓄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GDP和利率对于储蓄规模的增长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GDP的影响更为显著.对此,政府应该重视这两个影响因素,切实用好宏观调控的手段,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15,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资金流量表数据探讨了中国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以及居民储蓄在其中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率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增速最快.而在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同期水平;从国民储蓄的部门特征来看:居民储蓄始终是国民储蓄中最重要且稳定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近年来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但居民储蓄倾向却增长明显,从而导致居民部门储蓄率的基本稳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天宇  朱光 《金融研究》2020,485(11):21-39
资金流量表数据表明,劳动报酬上涨对2008年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据此提出了解释国民储蓄率演变趋势的劳动报酬假说,认为2008年以来的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是居民劳动报酬上涨推动的。具体来说,居民劳动报酬上涨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增强了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造成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劳动报酬上涨导致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储蓄率下降;而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又导致政府增加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支出,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和政府储蓄倾向下降,进而使得政府储蓄率下降。基于2008—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了上述假说。基于本文的理论假说和经验证据,我国国民储蓄率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为了对冲储蓄率下降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投资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当前稳增长政策的着力点需要由投资数量转变为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差异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本文以收敛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对1978-2007年间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存在俱乐部趋同,东部和西部趋同比较明显,而中部趋同不明显。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主体细分,以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各主体投资行为差异是否是条件β趋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模型,揭示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最优储蓄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最优储蓄增加.随后,我们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实证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居民储蓄的作用都是显著的扩张性影响.根据现阶段中国居民高储蓄与人口老龄化关系密切的事实,并结合原因探索,本文最后提出了关于有效利用现阶段人口红利和居民高储蓄以及降低未来居民储蓄倾向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成效开始明显显现,经济增长率开始高位回调。该文认为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价格涨幅持续攀高的态势也有所缓解;但国内经济的一些新问题如生产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房地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居民消费的降温值得重视;美国金融问题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日向需充分估计;最后文章认为只要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调节的时机,我国就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