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发展常陷入融资困境,我国的融资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中小企业只有在一个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金融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健全的金融环境中,才能形成可行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亟需顺应金融环境、市场制度的变化,不断创新,创造符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进行多元化融资,形成充足的资金流,促成企业的长足发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Data from China’s credit crunch, which started in 2007, is utilized to establish a natural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redit crunch on target capital structures. The sample consists of 1,128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11. The interest-bearing debt to total assets ratio is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indicator for capital structur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edit crun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the target debt ratios for all listed companies. Small firms,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and firms with weak mortgage capabilities responded more sensitively to the credit crunch by showing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arget debt ratios.  相似文献   

3.
邵天春 《征信》2020,38(4):79-81
中国人民银行安顺市中心支行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辖区信用信息整合应用。通过积极向政府汇报,与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形成“政府主导、人行牵头、多方参与、服务社会”的工作模式,牵头搭建了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自主研发、系统开放、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特征,致力于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实现银企供需对接、解决信息主体融资难题。通过信息共享,为联合奖惩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珍视信用的共识,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长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机制下,银行信贷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市场竞争、信息不对称、担保体系、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小企业信贷往往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发挥充分信贷的重要作用并做好风险防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茹 《西安金融》2014,(5):71-73
本文归纳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为中小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提出发展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出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路径:完善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库、发展规范化的中小企业征信机构、强化中小企业征信行业监管、建立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根据企业的风险度来确定对它的信贷规模,风险度以企业信用级别来表示,信用级别通过外部评级来确定。为此本文介绍了一个外部评级体系,利用一个地区的评级样本——59家中小企业,反映外部评级体系对中小企业风险度的独特揭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对中小企业的、基于信用级别的最高授信额度测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债权融资市场偏好绩优大型企业和政府担保的融资平台,发债主体的评级重心偏高,债券的信用利差偏小。发展高收益债券有利于缓解潜在高增长企业的融资需求,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为投资者提供高风险、高收益的债券品种。目前高收益债券市场可以谨慎推出,但仍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调整,同时应完善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风险控制制度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有国际评级体系的诸多缺点,为此,各国纷纷减少对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考虑逐步建立自己的评级体系。其中,法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以其悠久历史、26万家国内非金融企业的覆盖面、评级结果的客观有效而广受关注。文章考察了该评级体系的发展经验,比较了其与国际评级体系的差异,并介绍了其独特的基于专家评估的分析方法,以期为我国评级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Firm circumstances change but rating agencies may not make timely revisions to their ratings, thereby increasing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firms and the market. We examine whether firms time the securities market before a credit rating agency publicly reveals its decision to change a firm’s credit rating. Using quarterly data, we show that firms adjust their financing structures before credit rating downgrades are publicly revealed. Specifically, firms on average increase their debt financing by 1.29 % before the disclosure of a rating downgrade, and this increase is due to the issuance of debt rather than the repurchase of equity. In contrast, firms do not take significant financing actions before credit rating upgrades.  相似文献   

10.
蒋丽敏  李宇翔  唐剑 《征信》2021,39(3):47-51
自2017年起,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始加速对外开放,我国信用评级市场间机构竞争格局必将产生新变化,信用评级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关注监管法治建设层级不足、金融安全风险、利益冲突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各地《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管理;强化声誉约束机制建设,发挥市场选择作用;构建多样化付费模式,缓解利益冲突问题;推动信用评级监管跨境合作,强化评级流程合规管理。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ender of a firm’s leader affects the cost of bank funding faced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Europe. Using a large sample of observations of non-financial firms, during the years 2009–2013, we empirically test for the presence of discrimination, comparing female-led and male-led firms. After controlling for a rich set of variables and addressing potential endogeneity, our results show that i) female-led enterprises are more likely to face worse price conditions for bank financing compared to their male-led counterparts and, ii) firms whose leadership changes from female to male are more likely to benefit from an improvement in interest rate levels. This evidence is robust to different model specifications and variou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 existence of such bias in the credit markets highlights the need of policy measures addressing female-led businesses, thus reducing their bank financing burdens and enhancing their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相似文献   

12.
邢秉昆 《金融研究》2022,509(11):77-97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工业企业碳减排约束逐步趋强,有必要将碳要素相关风险纳入信用评级,合理区分不同企业信用风险水平。本文基于金融稳定视角提出一套碳减排约束下工业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即在评估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同时,兼顾企业资金偿付能力,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平衡。研究表明:一是评级过程不仅关注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水平的纵向比较,同时考虑企业间、企业与银行系统间信用风险传染效应以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是基于系统重要性工业企业的信用等级将全体工业企业划分至四类等级区间,进而将九分类等级划分问题转化为二分类问题,规避等级划分的“组合爆炸”困扰;三是基于“小范围遍历+序列前向选择算法”搜索不同等级间最优临界样本,既避免评级虚高给商业银行带来信贷损失,也不会因评级过低阻碍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本文可为商业银行有效预警低碳转型风险、制定绿色信贷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小企业间广泛的经济互助与合作为信用担保的互助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互助联保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具有良好适用性的发展模式,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多元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对各种信用评级方法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其包括两个模块:一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优化模块,包括财务报表分析、中小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层的信用状况、企业发展趋势、员工素质以及市场前景等指标;二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模块。通过对可量化的“硬指标”的分析,以及对不可量化的“软指标”权重的确定,保证对中小企业评级的客观、公正和有效。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能够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系统,各中小企业应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立  王峰  李学 《税务与经济》2021,(1):107-112
近年来,吉林省小微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同省内各商业银行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多项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帮扶,这些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如信贷融资政策难以落地等问题.导致当前吉林省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政策难以落地兑现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政府、银行、媒体和小微企业自身等多层面因素.因此,需要政府、银行、小微企业和媒体共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协调支撑机制,落实民营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政策,真正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济南金融》2014,(6):63-66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聊城市企业融资担保模式的案例研究,分析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中普遍运用的保证、抵押和质押方式存在的风险隐患,深入剖析中小企业融资特点,探讨了行业担保模式、桥隧模式和"信贷+保险"模式等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担保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冀志芳 《西安金融》2011,(11):28-29
近年来,信用评级在帮助金融机构识别信用风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用评级行业仍面临市场需求量有限、认可度不高等困境,本文在回顾信用评级培育监管实践,分析信用评级困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育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问题仍然是"融资难".为此,本文借助于"金融缺口"理论再次考察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困境,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深层分析了信贷约束的原因,最后,为化解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探讨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链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大多从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或者完善担保体系出发,而忽略了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下的客观事实."融资信用链"的提出是基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工演进的事实,验证生产中的协作有利于小企业边际信誉度的提高,并通过大小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得到稳定和巩固,其实施有利于融资过程中交易成本的节约,因而不失为解决融资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黎桂林  苏姗  江东阳  陆信宇 《征信》2021,39(1):78-81
随着中国与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与投资往来日益频繁,跨境征信合作成为中国与东盟企业、金融机构信息互通及共享的迫切需求,但国内对东盟的征信业鲜有研究,跨境征信合作缺乏“支点”。通过梳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十国的征信市场发展情况,总结近年来东盟征信行业动态特征,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现行的征信信息跨境流动方式,并结合双边征信法规制度与广西探索实践,提出鼓励国内机构把东南亚作为走出地,利用国际知名征信机构东盟资源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征信信息流动,推进信用评级结果互认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