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8篇
财政金融   85篇
工业经济   130篇
计划管理   312篇
经济学   590篇
综合类   372篇
运输经济   20篇
旅游经济   54篇
贸易经济   291篇
农业经济   239篇
经济概况   3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91.
制度、人力资本与乡村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构建制度框架下政府与乡村迁移者博弈模型说明政府政策选择机制形成与迁移者决策过程。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决定迁移者迁移策略,城市发展能否从迁移中获得利益决定政府对迁移的管制程度,农业发展能否为迁移提供支持决定迁移者的迁移决策。迁移者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政府策略与迁移者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改善乡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条件有助于加速迁移进程,减少城市劳动力市场对迁移者的歧视,提高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92.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invocations of Adam Smith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IPE) often reveal the influence therein of a disciplinary ontological disaggregation of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rationality, which I claim is obscured by the tendency to map its complex intellectual contours in terms of competing schools. I trace the origins of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ation of Smith as the founder of IPE's liberal tradition to invocations of his thought by centrally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perceived Austrian, Chicago and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s of economics, and reflect upon the significance to IPE of the reiteration of this portrayal by apparent members of its so-called American and British schools. I additionally contrast these interpretations to those put forward by scholars who seek to interpret IPE and Smith's contribution to it in pre-disciplinary terms, which I claim reflects a distinct ontology to that attributed to the British school of IPE with which their work is often associated. I therefore contend that reflection upon invocations of Smith's thought in IPE problematises the longstanding tendency to map its intellectual terrain in terms of competing schools, reveals that the disciplinary ontological consensus that informs this tendency impacts upon articulations of its core concerns and suggests that a pre-disciplinary approach offers an alternative lens through which such concerns might be more effectively framed.  相似文献   
193.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沈越教授将市民社会臆想为没有阶级属性的永恒的"中产阶级"社会。认为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等只是这种没有阶级属性的市民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应该不加批判地原原本本地"拿来"。他还试图通过个别德文词的辨析,一方面将苏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既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贴上"伪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另一方面把马克思理论整体性地改造成没有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市民社会理论。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将马克思理论与西方意识形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4.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逐渐暴露、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危机之时所采取的果断措施。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前提下,列宁采取“以退为进”的迂回策略,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不仅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5.
提高国家软实力需要注重科技文化的建设。科技文化软实力的生成和发展表现为在历史、当今与未来三维视域互动中的有形资产(科学理论、科技成果等)向无形资产(科学精神、软实力等)转化,无形资产又推动有形资产发展的过程。提升科技文化软实力需要将科技的创新与传统科技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传统科技文化的转型,长远来看,需要增强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科技文化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96.
本文基于1999—2011年中国省际高新技术产业层面的研发数据,综合运用生产要素产出弹性模型和格林(2005)提出的真正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研发效率动态演进的实际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探析国有经济和行业保护政策在市场化改革塑造企业研发效率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基于产业维度的核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研发效率大约偏离最优效率37%~44%,但其在市场化进程中表现出稳步提升的动态演进趋势,研发中间产出效率和最终产出效率分别从1999年的0.403和0.523(0.490)提高到2011年的0.713和0.766(0.755)。更为重要的是,经验证据表明市场化改革确实是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效率持续动态增进的背后驱动力量;但国有经济和行业保护政策显著抑制了市场力量对企业研发效率塑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市场化改革在国有经济和保护性行业中不仅无法起到提升研发效率的作用,反而还可能具有损害企业研发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7.
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198.
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旅游地本质上是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文化空间。从旅游地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并厘清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及其演化机理,寻求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旅游规划与开发中"造文化、造景观"的困境。基于空间生产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及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时间和功能演化是由原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空间演变为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过程。旅游地文化空间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文化场作为最为重要的空间形态,它是旅游地进行生产、生活与服务的真实场景,体现了人与旅游景观的社会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9.
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估测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0位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的时空演化格局,并从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的角度揭示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网络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全球已经形成以北美、西欧、东亚—东南亚三个区域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主体,三个区域内部港口间集装箱贸易连接为支撑的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空间格局;2全球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网络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大大增加,各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流在研究期内经历一个由近及远的空间递减过程,地理邻近依然是有利于促进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流的一个重要因素;3全球多数港口间的集装箱运输贸易联系比较松散,仅少数港口的联系紧密,这种全球集装箱运输贸易港口分布格局等级差异的形成是世界海运贸易网络区域分异、组合特征的反映;4港口集装箱运输贸易首位联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港口的相邻或接近以及集装箱运输贸易组团核心强大的经济吸引力,成为全球港口间集装箱运输贸易的首位联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0.
将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即1978—1994年、1995—2005年和2006年以后。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了各阶段的创新政策,研究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政策的范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人才和环境营造一直是中国创新政策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加强使得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