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篇
工业经济   13篇
计划管理   27篇
经济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52篇
经济概况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介绍了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基于此,识别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子和外源动力因子,并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对动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解释结构模型研究动力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所有的动力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最终指向政策和资源禀赋因子;能源安全因子、环境保护因子、农村发展因子影响电力需求,投资影响电力供给;合理的要素成本价格需要科学的政策组合进行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32.
生物质能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我国在政策支持以及具体的实践方面已越来越重视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生物质能的技术水平、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我国需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生物质能研发,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如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技术与加强研发相结合,提升我国生物质能技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强生物质能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3.
首先构建了生物质发电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然后对搜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事实证明,主成分分析能剔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其他方法更加简单易行,能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效益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4.
利用55个1m×1m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达日县高寒草甸3种植被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及其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pH值和养分全量含量越低,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越高。(2)在9个样地55个1m×1m的样方中共出现105种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为27种/m2,最低为4种/m2。(3)对于所有群落而言,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群落间,除矮嵩草群落外,小嵩草群落和山生柳+金露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除山生柳+金露梅群落中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外,矮嵩草群落和小嵩草群落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4)对于所有群落,土壤速效氮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速效氮含量越高,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地上生物量越高。  相似文献   
35.
樊喜斌 《林业经济》2012,(6):123-124,128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态势很好,学习林业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经验和做法,对强化我国林业生物质量能源培育和利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考察总结法国生物质能源建设管理利用的基础上,对强化我国生物质能源利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6.
江苏省秸秆电厂投资运营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介绍了江苏省秸秆发电的现状,并根据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认为秸秆发电在江苏省还有发展空间。分析了秸秆电厂的工程造价和发电成本构成,论述了秸秆电厂运营的特点和提高秸秆电厂项目投资效益的途径,提出了需要国家政策扶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在未来的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炼制是从生物质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实现的生产链条上关键的一环.为进一步促进生物炼制技术成熟化和市场化,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生物炼制路线图》,该路线图明确界定了生物炼制技术发展需求、政策背景、内涵体系和技术领域,分析了德国生物炼制技术发展现状、优势劣势和风险挑战,并规划了德国生物炼制技术未来行动领域.  相似文献   
38.
文章介绍了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项目(2×50 MW)工程热工自动化的设计及优化方案,为国内南部生物质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9.
The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HANPP)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comprehensive indicator to measure impacts of human land use on ecosystems. It accounts for (a) human-induced changes in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and (b) biomass harvest.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aboveground HANPP in the Philippines between 1910 and 2003,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deforestation and increases in land use intensity and biomass extraction. Results show a steep increase of aboveground HANPP from just below 35% of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1910 to slightly above 60% in 1970 and constant values since then. Large-scale changes in land cover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were the main direct determinants of this trajectory in HANPP. Remarkably, HANPP grew at much slower pace than population did: While the amount of NPP appropriated by humans doubled throughout the period, population increased by a factor ten. Increasing efficiency in terms of biomass extraction per unit of area, relying on ever-increasing inputs, and changes in the nation's physical biomass trade balance were of major importance for this difference in growth rates.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Philippines will have to face the challenge to meet increases in biomass demand without putting even higher strains on the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以细菌和霉菌为作用对象,通过测定苯乳酸(PLA)对细菌和霉菌最低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以及PLA对菌体生物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比较了PLA的两种对映体D-PLA和L-PLA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D-PLA和L-PLA对所测菌的抑菌活性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