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45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28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我国在利率自由化方面须以公共财政作基础.如果缺失这个前提与平台,自由化利率就失去判断定价的依据,货币量将远远超过生产潜力,这就不仅无法实现真正的利率自由化,甚至已经实现的利率自由化改革也会因此而迷途.  相似文献   
92.
改革三十年利率市场化路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利率市场化至今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其主要原因在于路径选择没有详尽描述市场化利率的应有功能,没有注重资金自由流动和实现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所以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应该是以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目标,以实现资金自由流动为基本方法,构建货币供给直接影响利率的基本框架,创造新的金融工具,作为央行调节各子市场之间资金余缺的工具,之后,逐步放开利率管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93.
所有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国家,其货币供给基本保持封闭式循环,这样社会货币供应量会基本保持不变,央行可以有效独立地实施宏观调控。而我国的货币供给是开放式的,虽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长此以往,央行将丧失调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方式应从开放式循环向封闭式循环转变。  相似文献   
94.
周强  胡海鸥 《福建金融》2013,(11):38-40
在以买国债发货币为前提的发行体制下,财政赤字的总量与结构问题均会导致通胀。若选择买外汇发货币的方式,货币发行过多仍会带来通胀,但并未反映出财政赤字过大和财政赤字结构不当,经济隐性风险大为增强。由于政府财政部门难以识别上述隐性风险,难以及时作出应对。因此,只有构建以民生投入为主的公共财政体制,才能有效保障货币发行流通的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95.
宏观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为关注的经济问题之一。本文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数据,定量分析了广义货币M2增长的主要来源及其与M2变动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外汇占款是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金融危机后外汇占款为国内信贷扩张提供了支持,而国内信贷扩张最终导致广义货币的迅速增长,所以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过多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6.
胡海鸥  冯霞 《上海金融》2012,(3):24-27,116
利率市场化注重机构和制度的建设,利率自由化则强调市场运行规则的转轨,只有将市场化推进至自由化,才能形成能够有效释放压力、实现资金合理配置的利率。利率自由化的目的是为均衡利率体系提供调节的合理坐标,只有通过买国债发行货币才能实现而不致发生利率体系的扭曲。但要实现货币发行方式的转变则必须明晰产权制度,将"藏富于民"思维转向"还富于民"思维,这也是利率自由化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7.
在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中,有一个官府直接决定农田价格的情节,它看起来有悖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能轻易干预市场的论断,实际上却在更深层次上证明,转轨经济的价格并非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不完全为市场决定的价格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98.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开放经济DSGE模型及包含汇率偏好的泰勒规则,运用贝叶斯模型估计参数,考察了中国在汇率改革前后的经济环境及产出、消费和价格的冲击反应。结果显示:中国经济环境在汇改后更加开放;货币政策在汇改后从稳定汇率为首要目标过渡到稳定产出和物价;灵活的浮动汇率制能吸收部分冲击;汇率传导机制要发挥稳定器的作用离不开中国开放经济环境的支持;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  相似文献   
99.
100.
前不久,我作为评标专家参加一个招投标会议,评定最有资格作为该区社保基金的存人银行。尽管,我们的招投标过程做得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一样规范,但是它却异化成为个别单位谋利的工具。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招投标的本身,而在于尽快走出计划管制的惯性,否则,所有其他市场化的手段都有“形似,而神不似”之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