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学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之间,并不存在空白地带或逻辑断层。尽管思想史上常有这种现象,某种思潮的开创者与其后继者各行其道,而某种传统的发扬者对其先行者讥讽不已。但那是同一体系内局部标准取舍不同所致。站在这个系统以外的位置来观  相似文献   

2.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断层.在风险投资前一半,怎么样把天使投资启动起来,这是创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张志雄 《经济师》1998,(4):95-95,97
浅谈如何提高采煤工作面单产●张志雄山西省灵石县地处晋中盆地的南部边缘,开采井田属霍西煤田,当地主采煤层石炭二迭统的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可采煤层最薄的0.85米,最厚的6米。由于灵石地带汾河、马和、霍山等大断层的严重影响,派生断层多,褶曲、无炭柱较为发...  相似文献   

4.
梁晶 《经济论坛》2007,(10):10-13
一、我国区域结构划分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区位理论被引入我国.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系统理论等西方区位理论的引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正式把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如下表1所示.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酒店业的区域差异特征,对于制定中国酒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泰尔(Theil)系数,对2001-2010年中国酒店业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及地带间差异的时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酒店业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中国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与地带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空间特征来分析,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空间格局.从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率上来看,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并且东部和中西部的贡献率差距较大,中部和西部差距较小,东部地区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和中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过正处于一个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并举、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于农村"熟人社会、乡约习俗"的传统行为准则体系的冲击越发激烈.北京处于改革开放的核心地带,体制变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农村土地征集拆迁补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农村消费者维权等问题,不仅需要完善和落实法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以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规范,保护正当利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7.
地下交通联系隧道(UTL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其特点通常由环形的主隧道及多条连接隧道组成,一般位于城市繁华地带.地下交通隧道的防火是保证交通畅通的基本条件,而传统"处方时"防火设计已经存在很大的局限和不合理性,进行新的防火设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传统防火方式的弊端后,提出了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念及其优越性,为当前地下交通隧道防火工作给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北极圈是个聚宝盆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冰天雪地的北极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它有着世界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魅力.但更让人类兴奋的是,在这片人类早先极少涉足的冰雪地带蕴藏着难以估量和有待发现的自然宝藏.  相似文献   

9.
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陈佑启 《经济地理》1996,16(3):27-31
近半个世纪以来,始自工业革命的城市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郊区城市化阶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城市周围都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郊区化”的扩散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侵吞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与乡村景观,在城市建成区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部位,出现了一个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种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强烈,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中间地带.从特征、结构以及功能看,该地带实质上是在城市与乡村地域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域实体,是在传统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地域体系基础上构筑的新型地域单元.  相似文献   

10.
基于锡尔系数的1995-2008年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95-2008年中国各省域的旅游数据,对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发展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从提高中国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缩小三大地带旅游发展非均衡差异的层面提出中国三大地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版权战争     
郭海 《新经济》2014,(24):40-41
躺着的小米,中了乐视一枪.紧接着,广电总局发力对互联网盒子业施以重拳,乐视首当其冲.小米和乐视虽然是竞争者,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一直在灰色地带游走.“但说白了,这是垄断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碰撞.”著名科技博客作者孙宇彤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相似文献   

12.
京山县绿林镇地处大洪山南麓,属鄂北岗地与江汉平原的过度地带。绿林风景区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大洪山景区的核心景区之一,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漂流、科研、考察、避署、狩猎、垂钓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相似文献   

13.
王志平 《经济前沿》2008,(11):43-4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和精神基因,文化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面临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强势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事关祖国统一的两岸文化认同问题。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有效的“扬弃”,就必须强化主体文化意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断层现象更为严重.所以,中小型企业应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人才危机,并以此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打造出一个狼的团队,最终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研究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基本结论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处在一个相对平均的阶段,但其差距有随时间变化而增大的趋势。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是导致基尼系数增大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则使基尼系数减小,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对基尼系数影响不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组间贡献波幅不大,但组内贡献变化明显,三大地带内部差异是导致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河道湿地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交界的地带,是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结合处,是当今新兴的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又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道湿地景观的营造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丁四保 《经济地理》2008,28(4):603-606
地理学一贯重视的地带性差异同样可以用于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是"体制外"的增量改革,即在改革之初绕开了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而大力推进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在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获得了承受改革成本的能力之后才开始在1990年代的中期以后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空间上的过程则是首先在"体制内负担小、体制外条件好"的东部沿海地带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使那里的经济迅速发展之后推动其他地带.这个模式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发展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和政府税收,二是体制外增量弥补了体制内的减量,即国有经济释放出来的大量失业.但是沿海地带成功的模式在其他地带的实践却并不顺利,沿海地带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压抑着其他地带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沿海地带对资源和就业岗位的垄断,提出其他地带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沿海地带的模式进行改革,其他地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转型起跳的支点是什么 胶南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交汇地带,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前沿地区以及南北交通的中间地带,山东省沿海产业带和山东半岛制造业"T"型发展轴上.  相似文献   

19.
商燕劼 《当代经济》2016,(35):41-43
关系网络是中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组织形式,识别并获得资源对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网络对传统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扩展,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传统资源,还来源于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长期关系互动产生的网络资源.中小企业要洞察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内外环境变化和资源需求变化,动态演进关系网络,使企业生命周期、资源需求、企业网络协调一致,使企业能够顺利渡过初创期、过渡期,跨越断层,实现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新的生产空间组织,1990年代末以来在一些国际著名大都市中发展迅速.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演变、形成机理、网络关系,研究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是都市工业园区的伴生与再升级,空间形态上则由黄浦江和内环线围合而成的半环状地带和苏州河沿岸地带,向东北、西南地区地带拓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旧城空间秩序优化、创意阶层兴起并集聚是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驱动力,而园区内部组织的网络关系是维持其运转的支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