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见》表示,在尊重渔民意愿和方便渔民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多渠道支持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凡能够纳入现行有关城乡住房保障政策支持范围的,  相似文献   

2.
<正>安徽日报2014年度"安徽十大新闻"评选近日揭晓,"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基本完成,政策红利推动民生持续改善"位列其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梦的"现实温度"。去年,实施多年的民生工程扩面提标,33项民生工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为推进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一年完成,安徽省委、  相似文献   

3.
《渔业致富指南》2015,(3):17-19
<正>前言:以船为家的渔民,无房无田无养殖水面,绝大多数收入低且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完善,有些甚至连户籍都没有,是困难群体中的困难群体。《新农村》周刊曾于2013年1月27日刊发报道——《300多漂泊渔民何时能上岸?》,反映了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镇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情况。解决渔民"上岸"安居问题,成为安徽省议事日程上的重大民生课题。这项工作进展如何?有哪些好的  相似文献   

4.
<正>初冬的周末,在鄱阳县鄱阳镇管驿前村,渔民自办的渔家乐宾朋满座,游客们正大快朵颐地享用渔家菜。作为传统渔村,当地许多渔民已上岸安居,他们除了继续卖鱼,还"卖"起了生态渔村的风景。由于近年来渔业资源减少,鄱阳湖滨湖地区不少渔民"洗脚上岸"。可喜的是,在传统渔村建设中,各地利用丰富的渔风  相似文献   

5.
正从"江上""船上"到"岸上""陆上",退捕渔民能否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年龄偏大的渔民,上岸后是否有保障,将来能否领取"退休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日前来到安徽马鞍山、江西南昌等地探访了渔民们的"岸上生活"。"四有一畅"成标配,退捕上岸有保障"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相似文献   

6.
当前,禁捕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已经完成,转产就业政策作为渔民退出捕捞权补偿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下和未来的重点难点,对长江禁捕稳定持续和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区域退捕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转产就业政策目标是帮助渔民获取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防止退捕渔民"积贫返贫—生计压力—偷捕返捕—弱化禁捕",基本逻辑是通过政府承担转产就业成本以达成渔民稳定退捕这一具有生态外部性的集体行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政策层级机制,地方政府是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改进者,市场主体也正逐步参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一批"为主的转产就业模式。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转产就业不充分、岗位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难题,这既有渔民生计资本低、博弈心理的内生因素,也有区域经济与资源禀赋约束、政策针对性不足的外部因素。未来,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应长短结合、双重驱动,多元化就业模式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渔民合理诉求提升转产就业精准性、优化政策制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泽湖地区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区渔民转产上岸成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资源和环境3个维度建立TOPSIS模型,分析了湖区6个县(区)的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为洪泽湖地区渔民转产上岸的安置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长江流域赤水河段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正式启动。实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既是破解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的生态困境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长江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生产生活日益艰难的生计问题的实际需要,更是破除"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恶性循环、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农业部经管司与云南、湖南两省经管站(局)的同志组成检查调研组,分别赴江西、福建、广东3省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涉及3省8个地(市)、7个县(市、区)、11个乡(镇)和5个村。召开了多层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级经管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污染、传统捕捞场所被侵占等现象日益突出,专业渔民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正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特殊困难群体.本文在对安徽省专业渔民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连家船"专业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对策建议:应把解决内陆专业渔民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另谋出路;切实重视渔民的子女教育,着力解决老年渔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加快推进内陆地区渔业政策性保险;加大内陆渔港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在长江禁捕政策的驱动下,各地为保护环境积极引导渔民转产上岸。从渔民视角出发,研究其对上岸的适应能力对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洪泽湖渔民转产上岸的调查数据,构建渔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渔民的适应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渔民的整体适应能力一般,这在年龄较大和从业时间长的渔民中更为明显,而不同渔民在不同维度的适应性表现不一。提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征求渔民意见,让渔民参与政策制定中,并从教育、培训等途径提高渔民自身素质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渔民作为禁捕补偿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生计问题直接关系到禁捕政策成效。探究长江禁捕补偿政策对渔民生计的作用机理,对推动实现长江生态保护和退捕渔民生计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文章通过构建长江禁捕补偿政策背景下渔民生计结果的分析框架,利用江苏、安徽和湖北3省调研数据,采用偏微分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估算路径系数,测算长江禁捕补偿政策对生计结果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 从直接效应上看,政策对促进生计资本积累和生计结果改善有显著影响,对于抑制社会关系排斥和政治排斥有显著作用,但对就业排斥影响不显著;从间接效应上看,政策能够通过生计资本和社会排斥的中介作用对生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从总效应上看,长江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改善渔民的生计结果。结论 生计资本是渔民生计内生动力,对生计结果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须继续加大对生计资本建设力度;社会排斥是渔民生计发展的外部阻力,须促进社会融合,保障渔民政治、就业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权利。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现有研究的缺陷和林农投资水平低的现实问题,构建"林权改革、地理特征-农户经济行为-林地投入"的理论分析结构,并以南方集体林区3省1248个农户样本为例,采用Double-Hurdle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检验林地产权、地理特征对农户林地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全、稳定的林地产权能够促进农户对林地的资金与劳动力投入,优越的地理条件(灌溉、地形)能够促进农户对林地的资金与劳动力投入,不便利的交通条件抑制农户对林地的投入。因此,建议重视保障林业经营者林地权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确权发证水平;加强集体林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林业市场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资源稀缺而住房需求庞大,长期形成的农村家庭住房粗放建设惯性与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增长因素相互叠加,会造成资源与资金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须提倡面向集约型的农村家庭住房模式。为此,文章设计投资强度、用地强度及使用强度等3个集约性指标来分析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家庭住房的集约性特征,以期为有关工作提供参考。首先总结各指标的省际差异与空间格局特征,再聚类分析集约类型特征,接着考察背景因素人口城镇化率与影响因素农村收入水平、村庄用地宽松程度、地形平坦程度、农村人口净流出强度等对农村家庭住房集约性的影响,最后结合城镇化率水平差异探讨各省农村家庭住房集约化的态势。研究表明:2010年时,各省之间农村收入水平与投资强度、用地强度呈正相关性,与使用强度呈负相关性;用地紧张的省份,使用强度一般较低,如果同时地形崎岖,则还会有用地强度较高的特点;农村人口净流出较多的省份,通常用地强度较高且使用强度较低;各省之间随着城镇化率变高,投资强度增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但使用强度未呈现显著的单向变化,住房高度则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各省的现状集约性程度存在与其城镇化率水平不相称的情形,由此可能导致资源与资金的浪费,值得引起关注并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地流转绩效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认识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剖析不同地区农地流转绩效差异,探讨有效提高农地流转绩效措施,对改革和完善农地政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安徽省皖北、江淮和皖南3个区域农地流转情况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农地流转绩效区域差异表现及原因。[结果]研究表明:(1)3个区域的农地流转绩效主要与区域内农村社会发展是否得到重视、农户家庭是否全面发展和流转工作是否落实有关,三者形成的合力最终导致综合绩效的差异;(2)农地流转绩效的提升是一项受多重因素影响的系统性工作,包括政策方针、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结论]研究认为安徽省农地流转工作成果值得肯定,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建议综合协调各方资源,借鉴成功工作经验,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推广土地整治工作、加强农地经营权交易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理论上揭示了土地托管影响粮食产出的内在机制及效率制约因素,并基于2014-2016年安徽、河南和山东3省10县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托管对促进粮食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土地托管模式下,通过整合粮食生产中的要素资源,有助于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粮食生产过程中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高技能人力资本替代低技能人力资本,进而提高粮食产出水平。但在实践中,土地托管对粮食生产的促进效应还会受到土地资源条件和服务费支付方式等约束条件的影响。因此,在助推土地托管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要素投入的多样性,而且应关注要素投入的均衡匹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常态下渔民收入结构区域性特征,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把全国30个省市按渔民收入结构分为四类。根据分类结果利用渔民家庭收入结构数据,通过占比比较及拉动力测算来进一步分析四类省市特征。研究发现,第一类省市受渔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为四类之最;第二类省市受渔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为四类之最;第三类省市受生产性补贴影响为四类之最;第四类省市受渔民工资性收入影响为四类之最;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原因探析。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云南、四川在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对恢复水生野生动物种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履行职责与手段薄弱的"两大矛盾";保护区数量偏少、物种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保护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的"两大问题"。今后应加大对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体系,抓紧修订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规章制度,积极争取各部门和全社会支持,加快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建立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与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陕西省现有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上面,认为陕西目前"一户多宅"、面积超标及"空心村"现象严重,然而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关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相应政策与鼓励原则,但还存在诸如退出补偿机制不健全、退出宅基地的利用及收益分配不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监管力度不足、未考虑农民意愿等制约陕西宅基地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该文通过实际调研与问卷调查,从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补偿形式与补偿标准,发展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与实施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复垦机制等方面来构建陕西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与相关对策为当地政府优化农村宅基地政策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全国其它省份加快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