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 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 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 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 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 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 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 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 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 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 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 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 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 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 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 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 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 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 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 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 和缺失的现象,从延续古城自然价值认知和拓宽古城多民族文 化传承渠道两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以期延续山、水、城、人和 谐共生的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3.
韩洁  宋保平 《经济地理》2014,(11):166-172
选取陕西省为研究区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空间计量地理方法,对区域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结构性、均衡性和组合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陕西省水利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结果表明:水利风景区呈弱凝聚分布态势;空间分布均衡性差,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陕南,集中在宝鸡、西安、商洛等市;空间分布高密度区域为关中渭河流域,低密度地区为陕北风沙草滩区;空间上呈现两大两小"带状"分布特征;空间体系构成要素包括87处潜力型景区、9处增长型景区、四大水利旅游发展板块、三级水利旅游发展节点和轴线。  相似文献   

4.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5.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 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 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 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 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 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 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 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 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 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 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关中长期作为大一统国家的京畿所在 ,曾是传统农业文明的典型与核心地区 ,而水利恰是秦灭六国的阶梯、汉唐雄风的底蕴、农业文明的命脉。然而当政治中心不在、经济重心南移之后 ,文化水平的横向比较亦黯然失色。关中这种人文区位优势的变化亦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相随 ,秦汉之时原野水草茂密、溪河水量充沛 ,隋唐两代平原湖沼众多、长安园林优美 ,而晚近以来 ,山原渐失翠绿 ,溪湖断流干涸 ,陂塘渠堰堙废 ,洪涝旱魃肆虐……数千年的环境变迁令人扼腕叹息。撇开关中 ,何以谱写秦汉隋唐的强盛与统一 ?舍弃水利 ,怎能洞察富强昌盛的奥秘 ?离开环境…  相似文献   

9.
:选取青海扎碾旅游公路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其路 域景观环境的特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基于遥感影像和 ArcGIS软件,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可视视 域、丹霞地貌面积比、喀斯特地貌面积比、草地面积比、林地 面积比、农田面积比、居民点密度和景观综合指数几个方面对 路域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得出扎碾旅游公路沿线路域景 观特点。研究成果可为旅游公路的后续景观设计与营造、生态 恢复等方面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越 《技术经济》2019,35(10):89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袁树卓  高宏伟  彭徽 《技术经济》2020,39(4):22-29,38
在贫困的精准治理中,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值得关注。经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构建了农村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框架。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反贫困政策创新的合法性评价维度和结构。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再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最终获得2个二阶因子8个一阶因子的测量量表。本文为新时期的政策治理"重心下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明清济宁古城水系发达、经济繁荣,是鲁西南最重要的漕运咽喉。以重要运河城市济宁为研究对象,探讨鲁运河影响下济宁古城风景体系特征,具体包括运河水利景观风貌和古城风景体系两部分。其中,运河景观风貌包括泗水、汶水、北五湖、南四湖构成的天然河湖,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引水、分水、蓄调系统建立的运河水脊独特水利景观风貌;古城风景体系则从城址变迁、城池形态、水网体系、水利营建、功能格局和城市意象6个方面探讨因水而生、因河兴市、因市而荣的古城风貌特征,以期为济宁运河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及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山东段是运河的中枢河段,其中德州、聊城 段地处黄河以北,为著名闸河,解决了运河通航的关键技术 问题,也承担漕粮仓储、盐运等重要职能。以水利景观的复 合属性为切入点,选取大运河德州、聊城段为研究区段,从 水利系统和聚落景观体系两方面探讨其主要特征。首先从运 河水系、阻滞单元、调控单元和传输单元四方面研究水利系 统构成与运行机制,梳理了以弯代闸、龙形水势的德州段与 闸河聊城段的水利景观特征;再从聚落类型、城水关系、支 撑体系、空间格局与园林景观五方面探讨水利建设影响下的 聚落景观体系特征,从而挖掘运河水利景观的组成、特征、 运行机制与风景营建智慧,为运河文脉传承、风景保护与再 创造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大运  相似文献   

14.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 林立,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 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乾隆时期徐扬所绘的《姑苏繁 华图》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路过的 苏州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苏州城郊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 象,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从《姑苏繁华图》内容入手,结合 相关文献,从河岸空间、街巷空间、建筑形态和园林名胜4个 方面展开分析,提炼了清代苏州古城的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宇  潘超  肖逸 《技术经济》2019,35(8):124
元代王祯《农书》是中国重要农业典籍,其四库本相对于其他版本图像信息更为全面丰富,生动地记录了传统农具及相关生产技术状况,并反映出了当时的农业景观信息。选用《农书·农器图谱》中人、物、环境信息相对全面翔实的图像作为主要研究依据,对其进行分类与总结,描绘并探讨土地利用、农田水利、农作物种植、农村生活等方面的景观信息,再现古朴宁静的田园风貌,并由此揭示古人在农业活动中的技术发明和农业景观形态。这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也对当今的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