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 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 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 “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 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 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 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 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 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 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森林康养空间是开展康养活动、建立森林康养基地 的基本单元。通过4组轮回专家问卷与因子分析法,收集229 份问卷,筛选并构建森林康养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 1)以康养功能为核心、森林康养空间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2)森林环 境资源与森林空间特征是评价森林康养空间的决定性条件; 3)森林康养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舒适性、设施便捷性与 空间规模性3方面;4)改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可达性、设 施保健功能适宜性、道路联通性、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度和森林 气候舒适度等指标可以显著提升森林康养空间康养效果。本研 究成果能为森林康养空间规划设计及康养效果优化提供一定的 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选取福州市西湖公园林荫空间为样地,借助ENVImet软件,引入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植物群落特征对夏季林荫 空间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如下几方面。1)树木叶面积指 数在所有时段均对林荫空间的降温通风能力起主导作用,降湿 效应在早上时段主要受乔灌草比例影响,其余时段主要受树木 叶面积指数影响。2)树木叶面积指数、灌木层占比与林荫空 间的降温能力呈正相关,与降湿能力呈负相关;乔木植距与冠 幅比值略大于1:1时,降温效果最佳;空间的通风效果与树木 叶面积指数的关系受树冠高度影响;随着灌木层占比和种植密 度的升高,空间风速呈下降趋势。3)降温降湿通风效果最佳 的组合方案为:选择叶面积指数高(6.6)的树木,乔灌草比例 为3:1:1,种植密度为12m。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设计策 略,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道路照明系统及道路绿化系统是城市道路环境中2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以郑州为例,分析了行道树与道路照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首先,利用照度仪分析了道路夜间照明的光环境特征以及行道树对照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行道树位置分布及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夜间照明的效果及品质。其次,采用LI-6400XT光合仪对不同照明类型下(高压钠灯与LED灯)行道树光合生理参数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合理的夜间照明会对植物的生理生态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优化道路照明系统及绿化系统两者关系的调控策略及建议,试图为城市道路绿化及照明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70条代表性道路的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开 展行道树健康评价,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行道树健康的相关 性。结果表明:大多数行道树处于基本健康状态,20%存在 较严重的健康问题;土壤物理性质与行道树健康密切相关,其 中行道树健康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 水量、总孔隙度、黏粒、粉粒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多数化学 性质与行道树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行道 树土壤的改良和精心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压缩了行道树生长的环 境空间,阻碍了土壤水分的移动与循环,增加了行道树生长 的难度。探究街道种植环境对行道树生长的限制因子,是完 善行道树种植设计与栽培管理技术,改善城市街道形象,提 升城市绿化水平,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弹性的有效途径。利用 模拟道路立地环境试验站,通过对移植后的银杏生长势的评 估、叶性状参数的测定、生理指标的定期观测得出,行道树 生长受硬质铺装等人工覆盖面的显著影响,生长量普遍降低 了50%;渗透性铺装能有效改善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为行道 树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和有效的降水补充通道,是道路建设 和行道树栽植所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在移栽初期,采取提 高土壤保水力和养分水平、增大树池体积的方式对银杏行道 树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石彩霞  谢炳庚 《经济地理》2019,39(11):194-202
以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1、2017年3个时间截面,利用重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空间分布重心、分布密度以及时空关联性等方面探析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②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空间集聚形态显著,不同时间截点均展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演变特征;③流域内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呈正相关关系,时空格局冷热点区域以阶梯状排列,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西北地区推移;④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经济、交通、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对格局演化有重要驱动作用,政府政策的影响程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绍兴位于江南水乡地区,它的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是在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下,以尊重自然、协调自然为前提进行的建筑物建造活动.为试着从绍兴传统民居处理空间的手法中,探寻其中值得当今的建筑设计学习、借鉴的措施.本文在对绍兴传统民居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绍兴传统民居中两大方面的空间应用手法--引导和规避.  相似文献   

9.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多项气候指标创下新高,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浓度分别比工业化前水平升高了50%、64%和12%;2023年近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1.45±0.12℃;2014—2023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经达到了4.77毫米/年,比1993—2002年升高了一倍多。气候变暖导致2023年极端气候频发,地中海热带气旋“丹尼尔”是2023年造成人员死亡最多的气象灾害,极端高温干旱气候还在欧洲、加拿大以及美国夏威夷引发了极具破坏性的山火。极端气候严重冲击了全球农业发展,导致全球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为应对气候变暖危机,各国应切实履行各自的减排承诺,加快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系统化认知儿童日常户外行为需求及其与社区 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紧迫要义。 基于儿童视角,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 象,调研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 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采集社 区建成环境各要素属性,经数据分析,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 为及满意度建成环境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 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 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社区户外空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 建议值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公园绿地应对极端气 候事件和不确定干扰的能力在提高城市防灾韧性中起到关键作 用。基于对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过程与功能分析,构建 了一个涵盖灾前、灾时和灾后“全过程”的城市公园绿地防灾 韧性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11个准则和32个指标构成, 用于应对极端高温灾害;暴雨、台风和城市内涝;森林火灾以 及其他灾害。最后,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实 证检验。结论有助于明确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的重要性与方 向,优化和提升华南地区城市公园绿地防灾韧性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与气象相关的灾难越来越多。不少国家已经或开始制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有专家认为,加拿大的应急反应和灾后恢复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本文试图从立法、防灾减灾国家战略、应急准备计划、政府职能、应急管理、国家灾害管理系统、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研究、基础设施应对气候变化下的标准与规范、灾害风险与薄弱环节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气象预警、应急管理教育与培训、全国性防灾减灾网络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分析加拿大应对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战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曾冰 《技术经济》2020,39(6):141-146,174
采用Super-SBM方法将环境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旅游经济效率测算框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分析2005—2016年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效率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环境约束下,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趋势,呈现出"东南热、西北冷"的分布特征,尚未实现网状结构均衡发展;我国省际旅游经济效率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对于环境约束下旅游经济效率发展来说,人均GDP、技术创新、市场化、环境规制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路网密度作用不显著,外国直接投资(FDI)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来看,市场化、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积极间接溢出效应,但环境规制带来了显著的负向间接溢出效应,FDI与路网密度的间接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近30年的气候因子汇总分析,结合对上 海世博公园主要绿化树种生长状况调查和年度生物量计算,通 过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极端高低温、强风和暴雨等5个气候 因子对树木的生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因子严重阻碍 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成为障碍因子。经过10年的绿化实践验 证,上海世博公园对骨干树种的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群落 结构较为稳定,且气候障碍因子对乡土树种的影响较小。在引 种外来树种时,采用气候相似植物区系法,结合植物耐寒、耐 热带图,把种源地划分为2个气候带和3个植物区系,并确定了 最南引种线,成功引种了红花槭等20种观花色叶乔木树种。  相似文献   

15.
气候环境研究具有多尺度层级的特征,城市气候环 境改善需要从不同尺度关注不同层面问题,已有诸多研究成果 表明,城市物理环境对气候改善具有决定性作用。以存量时代 城市更新改造为背景,从“多尺度”视角切入,重点关注城市 气候环境改善在不同尺度层级的途径与方法,共同指导城市更 新改造的具体操作。以北京市丰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环 境气候地图分析城市片区内气候环境敏感性分级。首先,对建 成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丰台区中部气候环 境敏感性高的区域,其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高、植被覆盖率 低、路网密度高。其次,引入网格化分割降级气候环境分析尺 度,将敏感单元落在城市街区尺度内,研究得到丰台区5个气 候高敏感片区,其中4个为批发市场城市功能,具有典型性。 最后,针对典型敏感片区建成环境特征,总结街区改造策略, 提出多尺度气候环境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微气候改善的精 细化途径,这是存量时代城市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安徽省1984—2006年的统计资料为样本,构建了城乡居民长短期的收入与消费模型,对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各自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人均消费的层面上,城镇居民对于消费增长的支持大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While all regions are exposed to natural hazards, most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s, earthquakes, extreme temperatures, floods, slides, storms, volcanoes and wildfires) tend to occur in developing regions.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nd poor people concentrate the un-natural impact of natural hazards, deepening the existent inequalities within and across countr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disasters and maps worldwide disaster risks, to then assess the factors as to why disaster risk concentrates on certain people, areas and countries. It us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n the links among risk, vulnerability, and impacts to understand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disaster effects and the increasing challenges that countries have to overcome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目前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水文灾难事件,已经威胁到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系统,呼吁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战略、政策和对策,加强塔里木河流域的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并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的方针,深入研究探索低碳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开展极端气候变化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forced to react to disasters caused by weather.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s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weather extremes and adverse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e US, agricultural disaster payments account for a significant part of total agricultural subsidies. The paymen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are more important in the areas most affected by disastrous weather events, usually coinciding with areas of pronounced impact of the 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n this article, the impact of weather and climate, as well as some economic variables, on disaster payments is analysed using county level data from four states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eather and climate variables explain most of the crop disaster payments at the county level whil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do not, suggesting that advancements in weather and climate forecasts could be helpful in planning for disaster compen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