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尽管高阶梯队理论已经认识到高管团队权力配置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高管权力差距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结论,且尚未将企业绩效稳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基于此,本文从权威和信息两个核心作用机制出发,尝试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以解释企业高管权力差距对企业绩效和绩效稳定性的影响,并以2000—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本文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间的权力差距对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但对绩效稳定性则有负面影响,即高管权力差距存在“双刃剑”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长期合作能够强化权力差距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弱化其对绩效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同时,高管权力差距的“双刃剑”效应在民营企业与多元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揭示了高管权力差距对企业绩效与绩效稳定性的影响,丰富了现有文献对权力和高管团队研究的认识,也为实践中不同情境下的团队搭配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郑景丽  龙勇 《经济管理》2012,(1):153-163
本文通过对深圳300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比研究了在非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和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选择和联盟绩效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获取非学习型资源为动机的联盟中,联盟企业构建合作规则的能力越强,其越倾向于强化正式治理机制的作用,而弱化关系治理机制;企业发展和维护关系的能力越强,其倾向于同时加强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同时,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联盟绩效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正式治理机制更有利于个体绩效的实现,而关系治理机制则对整体绩效的作用更大。在以获取学习型资源为动机的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构建合作规则的能力越强,其越倾向于同时强化正式治理和关系治理机制在联盟中的作用;企业发展和维护关系的能力越强,其倾向于强化关系治理机制在联盟治理中的作用,而弱化正式治理机制的作用。与非学习型资源获取动机下的联盟类似,联盟中正式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对联盟绩效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同的是,正式治理机制更有利于整体绩效的实现,而关系治理机制则对个体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处于联盟中的企业应该注意不同联盟动机下联盟能力、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关系对联盟管理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献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职位权力的配置和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零售业和制造业的供应链企业为研究背景,以8家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经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结果阐释及讨论,探索性地对比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首席信息官职位权力的不同配置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首席信息官职位权力通过影响社会资本和数字网络资源,并进一步作用于信息系统战略领导力的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职位权力理论做了有益的扩展与补充,并对企业配置首席信息官职位权力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母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环境与控制绩效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母公司企业文化、母公司管理者诚信与道德观、母公司管理者能力、子公司法人治理有效程度不仅直接作用于财务控制绩效,还通过作用于财务控制行为而对财务控制绩效产生影响。财务控制行为在控制环境和控制绩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文章拓展集团财务控制研究视野,丰富其研究文献,并延伸企业家能力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和运用动态能力以适应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已成为企业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引入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在权变视角下研究企业动态能力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可以从感知能力、学习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四大维度进行测量,动态能力及其维度能力与企业的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都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且环境动态性对动态能力与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关系存在调节作用。鉴于此,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应侧重于从感知、学习、协调整合和创新变革四大方面构建动态能力,并关注动态能力与环境动态性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6.
刘华 《技术经济》2007,26(2):24-29
探讨了企业的权力配置中的相关问题,围绕集权度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论述了这些因素对集权还是分权模式是怎样起作用的。通过对国内1327家上市公司的集权度及其影响因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找出企业集权与分权平衡发展的状况,为集权与分权的研究提供一个经验指标——集权度,从影响企业集权度的各种因素的角度,指导企业对于组织结构与管理风格做出适应性调整。  相似文献   

7.
成功完成并购整合对于并购创新意图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并购整合决策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基于并购协同视角实证研究运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两种整合动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整合程度、整合速度与整合动机的匹配效应。研究发现,运营协同、财务协同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并购整合动机也须与整合度相匹配。对致力于实现运营协同的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深度整合、缓慢整合策略;对旨在实现财务协同的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低程度整合、快速整合策略。研究结论对于跨国并购整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成功完成并购整合对于并购创新意图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并购整合决策作用于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基于并购协同视角实证研究运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两种整合动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检验整合程度、整合速度与整合动机的匹配效应。研究发现,运营协同、财务协同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并购整合动机也须与整合度相匹配。对致力于实现运营协同的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深度整合、缓慢整合策略;对旨在实现财务协同的企业而言,在整合过程中应采取低程度整合、快速整合策略。研究结论对于跨国并购整合理论与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实际控制人为逻辑起点,本文理论剖析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股东权力关联及其绩效影响,并探讨了薪酬激励对其绩效影响的调节作用.实证检验发现:①在两职合一民营企业中,经营者的股东权力关联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②在两职分设民营企业中,董事长的股东权力关联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而总经理的股东权力关联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或产生不利影响;③薪酬激励有助于强化经营者股东权力关联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较高的网络权力意味着外部资源获取便利,但其是否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并未达成共识。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以企业间信任关系和知识整合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两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以检验网络权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结果表明:①网络权力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②网络权力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则对技术创新产生倒U型影响,知识获取在网络权力影响技术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企业间信任关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网络权力获取外部知识,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将获取的外部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从关系网络治理和内外兼修两个方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背景下,互联网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化企业作为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排头兵”,过度持有金融资产会对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而不利于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发展。互联网时代,能否通过“互联网+”战略促使数字化企业降低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从而促进创新投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战略实施、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与创新投资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通过降低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促进创新投资,即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战略与数字化企业创新投资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将创新投资细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投资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促进数字化企业探索式创新投资,抑制利用式创新投资,同时金融资产配置在“互联网+”战略与探索式创新投资间难以发挥中介效应,但在“互联网+”战略与利用式创新投资间发挥遮掩效应;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蓄水池动机和替代动机进行检验发现,“互联网+”战略能够削弱数字化企业的蓄水池动机,对替代动机无显著影响。结论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发展互联网经济,合理配置数字化企业金融资产,优化创新投资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2.
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新发展阶段,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增强创新竞争力的一种有利模式。而如何选择正确的联盟模式是企业组建创新联盟的首要问题,而创新联盟较少的数量样本使得传统专家经验法和统计方法不再适用。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各主要理论依据的出发点将开拓市场、协同效应、规避不良竞争、竞争方式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设立等企业组建创新联盟的动因归为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大类;其次比较了两种创新联盟模式的特征:最后通过粗糙集理论对于质性数据的处理优势来探索企业组建创新联盟以及创新联盟模式之间的选择决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开拓市场成为股权联盟模式选择的主要动因,而对于契约联盟形式选择的动因相对而言则不唯一。这种方法解决了单纯依赖专家经验主观性过强的缺陷,为企业创新联盟的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双元型组织已成为动态环境下战略管理研究的新范式,然而国内外研究对双元性组织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基于网络理论和双元能力视角,通过采集253份企业问卷,探讨了战略联盟双元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关系承诺与共同愿景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战略联盟双元性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②关系承诺对合作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共同愿景在其中起调节作用;③共同愿景调节关系承诺对战略联盟双元性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翠花  于江鹏  张小丽 《技术经济》2011,30(3):14-18,29
考察了联盟网络企业中创新资源的维度,分析了不同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在对330家联盟网络企业的创新资源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有效调查数据验证了联盟网络企业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有形创新资源和无形创新资源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金融创新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创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融资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可通过优化企业资本配置,间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研究金融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以2011-2015年34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金融创新、资本配置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金融创新能够通过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结论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运用金融创新、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调节聚焦作为个体实现目标的动机调节系统,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基于调节聚焦等相关理论,从二维视角深入考察个体调节聚焦对其双元创新的过程机理与边界机制。对527名国防科技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研分析,结果发现:①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均正向预测双元创新及其平衡性与互补性,促进聚焦的预测作用更强;②探索式失败学习和利用式失败学习同时中介上述关系;③正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促进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负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防御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调节聚焦作为个体实现目标的动机调节系统,对个体创新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是组织行为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基于调节聚焦等相关理论,从二维视角深入考察个体调节聚焦对其双元创新的过程机理与边界机制。对527名国防科技研发人员进行问卷调研分析,结果发现:①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均正向预测双元创新及其平衡性与互补性,促进聚焦的预测作用更强;②探索式失败学习和利用式失败学习同时中介上述关系;③正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促进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负向组织差错管理氛围正向调节防御聚焦与双元创新及其互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可持续增长视角,考察可持续增长理念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创新投入和效率的影响,研究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结果表明:现阶段可持续增长理念并未成为提升企业自由现金流并增加研发投入的有效驱动因素,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创新投入不足、未能提升竞争力的可能性,且创新投入效率不高。最后,提出应强化公司投资决策制衡机制,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和现金流使用的审批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务协同效应,利用企业无形资产促进长期业绩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条途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才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判断(农村)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应该是其能否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基于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的、单向因果关系,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而农村金融发展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应该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为导向,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0.
公司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简称CVC)通常发生在技术变革快速、竞争激烈的行业。大公司利用CVC,可以获取新技术、开拓新市场、识别新机会和发展商业关系,在实现公司技术创新绩效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升财务绩效。由于投资动机、组织者背景和机制等不同,在实践中形成的不同CVC投资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公司技术创新绩效。基于CVC投资模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提出研究假设,并以CVC比较活跃的腾讯、阿里巴巴等12家上市公司2013-2018年参与的918个CVC投资事件为样本,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就CVC投资模式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CVC投资模式对大公司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②联盟模式对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影响显著优于附属创投和委托投资模式;③大公司应结合自身资金、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CVC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