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本退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指导方针,然而,切实贯彻执行这一方针,有必要对“进”与“退”的先后次序、“进”与“退”或“为”与“不为”的主体,“进”与“退”的范围或领域,“退出”的具体方式以及“退出”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进行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针锋相对     
《财经文摘》2010,(3):52-53
要谈当今中国企业的发展之道,“国进民退”是个绕不开的背景。时时想.刻刻念,常说常新。按说,作为民营企业家,应该是没有人替“国进民退”说话。可现实总比想象中复杂,充满惊奇。在参加亚布力论坛的企业家,分为了“理解派”和”反对派”两拨人。  相似文献   

4.
着眼于从根本上搞好国有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是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和工作指导上的一大转变。在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坚持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进与退、为与不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是针对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进”和“有所为”是发展,“退”和“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目的都是为了…  相似文献   

5.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新时期金融战略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 《经济师》2000,(3):73-74,84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 ,国家将对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作为国民经济运行血脉的金融与国企息息相关 ,而在促进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应如何有进有退 ,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呢 ?这是金融业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一、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无为”“无为”,原本是我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他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  相似文献   

6.
“城市山林”作为中国园林史研究中屡被提及的重要概念,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理论赋义。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代研究长期缺乏对该词的历史溯源。为此,基于《四库全书》检索得到一定数量的文献史料,对“城市山林”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初步考析。从中发现,“城市山林”并非一开始就是独立的概念;“城市”与“山林”两词媾和的过程,本质上是文人阶层有关“人之栖居”问题的长期思辨与抉择。而对此的认知,或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园林”与“城市山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前沿》2006,(9):I0036-I0036
广场:从“绿化”走向“文化” “宝安的绿色逐年在变,变得越来越美”,“老宝安人”与“新宝安人”皆有同感。看到雨后的街道洁净如洗,绿荫匝地,整个城区亮丽清新,宝安城管办的同志介绍——宝安园林建设有如此成就,关键在新创设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这个新机制成为宝安区的护绿“使者”。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期的热点话题,“国进民退”和“央进地退”等引发了诸多争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他认为,“国进民退”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实是个伪命题。不管是“国进民退”,还是“央进地退”,都是金融危机的错,折射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的“中国风”促进了中国园林形象在欧洲的传播,并见证了中西园林的跨文化交流。互为“异域”的中西文化与历史语境的影响,造成了欧洲人观看中国园林时差异的目光。通过还原此时商业与宗教传播路径中以及英国自然风景园变革背景下,中国园林形象呈现与再现的特点,辨析其背后的主客观动机,分析欧洲视野下中国园林形象衍变历程,从而揭示中英自然式园林的“貌合神离”之下蕴含的中西方在自然观念与审美上的本质差异,以及误读存在的客观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 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 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 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 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 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 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 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 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 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 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园林“立意”中部分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研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理论及审美心理学,对园林立意的内涵、表达方式和达意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园林创作中“立意”实指“创立审美‘意象’”,所立之“意象”包含“意”(情感、思想)与“象”(形象、景象)两部分,二者在审美中是高度融合、不可分离解析的整体。园林“立意”主要由山水等园林语汇“象征性”表达,又辅以其他艺术门类的语汇外化。在园林审美中达到“意会”的理解层次即算“达意”。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龚珍 《技术经济》2020,(12):141
古典园林存在着2种主要的观景模式,其一是谢灵运为代表的“登高静观”,审美主体在登临高平位置后自上往下俯瞰,获得的是以片区单元形式来呈现的低分辨率图片式全景视野,偏重于自然景观的雄壮气势;另一类是陶渊明为代表的“低地行观”,因主体的移动而获得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主体因更贴近于景物本身而能捕捉到景物高分辨率的细节,取得的是各个面向的身体美学与小尺度的优美景致。谢灵运与陶渊明式观景模式一前一后影响了古典园林中的观景及景观呈现。此二者主次关系的变换发生在中唐时期,柳宗元的“旷奥两宜”标志着贵族时代审美影响力的减弱,促成了园林结构内部景观要素的重组,并拉启了古典园林世俗化的“江南时代”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财经消息     
国资改革急需制定总体框架和蓝图 国资改革的口号是“抓大放小,有时有退”,不过,目前各地的实际做法却是一古脑地全部给卖了。可以说,在“退”的方面,国资改革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进”的方面,这部分改革甚至还没有开始。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室主任周放生说,目前的调整,在“放小”这一块是在不断推进,但是作为国有经  相似文献   

15.
“退低进高”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实质是着力提升集约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现有产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其方式多样、路径各异,但重点是突出盘存量“退低”与优增量“进高”两大主题。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深层次影响的冲击洗礼,嘉兴市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更为深刻的理解,积极推出“退低进高”的决策部署,成效初现,也出现了一些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为下一步更为深入地开展“退低进高”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黄湘源 《资本市场》2003,(12):36-42
股权之争历来生生不息的动因,由于国有股权的似退不退、欲退犹疑的趋势,和民企股东的似进犹退,欲进犹疑,而成了“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按照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要逐步退出。国有经济“退”的主要路径是企业改制,改制的方向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能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将直接关系到改制企业的成败兴衰。  相似文献   

18.
姜雪城 《环境经济》2004,(10):61-61
通过生态移民、封育保护等项目的稳步实施,我国西北一些风沙区出现了灌木野草郁郁葱葱的生态恢复新景象。当地的农民和官员说,这种变化是采用“人退沙退”互动方式,保护和治理沙区生态环境的印证。  相似文献   

19.
有关政府经济职能如何界定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新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的干预主义各持己见。我们可以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们加入WTO,经济市场化加快,政府经济职能转换,面临来自内外的压力。针对我国实际,政府经济职能转换比较困难的并且先行的是“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我们要处理好“退”的范围、“退”的速度与时机,并且将“退”与“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更趋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章立凡 《财经文摘》2010,(1):94-100
新年伊始,《财经史话》栏目全新上线,本栏目旨在从历史中看财经,以史为鉴,力求古为今用,鉴往知来。 2009年以来,社会上存在一种关于“国进民退”的议论,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与民争利”,结果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利益受损。本期章立凡从历史上回顾了清末以来的三场“国进民退”:第一场引爆了辛亥革命,第二场拖垮了国民党政权,第三场将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边缘。并提出针对当前的“国进民退”趋势,应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全面协调国企与民企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