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目的:剖析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治理困境,利用协同治理理论探究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有效治理模式。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面临着来自制度、法律、政策、文化、性别等方面的多重威胁,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护过程中,基层政府、村组织及农村妇女分别面临着治理缺位、失位、"失语"的现实困境,亟待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结构。在协同治理网络结构中,村组织发挥主导主体作用,基层政府承担制度法律保障及引导督察的职能,农村妇女需扮演好权利主体的参与及监督角色,大众传媒则需注重舆论监督及文化宣传。SFIC模型为协同治理程序提供了较好的演绎框架,应以构建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机制为起点,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利益调解及表达机制的共同运行下,促进协同治理目标的实现。研究结论:为解决基层政府、村级组织及农村妇女等参与主体的治理失灵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创新农村治理体制、有效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有益选择。  相似文献   

2.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长江流域河长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锋  顾睿哲 《水利经济》2021,39(4):41-45
为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河长制的实施,提升长江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用水平,总结整体性理论框架,探究整体性理论与河长制的契合性,梳理长江流域河长制推行的概况,从整体性理论治理视角下分析长江流域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出现的参与治理主体单一化、公共利益部门分割化、同一层级整合碎片化、治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并提出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同层级整合机制、开发网络化政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长江流域河长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李锋  封雯静 《水利经济》2023,41(4):61-65, 81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借鉴矩阵式组织框架,融合流域内各区域湖长层级体系与协同理论,构建了太湖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多维模式框架,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主体、多维作用。基于区域协同治理框架,建议从政府角度,明晰权责划分,完善评价体系;从企业角度,优化生态补偿,加强技术革新;从社会组织角度,优化科研投入,强化理论渗入;从公众角度,群众参与治理,加强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用水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生态用水状况、水环境状况,指出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治理主体不协调、区域治理能力弱化、治理制度功效有限、流域水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基础薄弱、水生态环境治理监管力度不足等困境;从构建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改进水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水生态环境治理、实行流域生态补偿、推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监管等方面提出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钱程 《山西农经》2023,(18):40-4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振兴效果。我国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历史背景演变,一方面,治理模式的演变需要与乡村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需要逐步健全机制创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有效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界定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深刻研究分析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媚 《山西农经》2023,(3):115-117+19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Y农村社区实地调研,得出当地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缺乏合法性地位保障、资源保障、专业人才支撑和公信力等问题。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主体协同、政策协同、人才协同、价值协同的“四协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公共政策的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公共政策的创新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对提高区域协同治理水平和区域总体效益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政策创新的相关文献并厘清政策创新的基本概念,从动力来源、政策主题、实现过程以及评价标准四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治理下的政策创新发展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政策创新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从提升政策主体的政策创新能力、优化行政决策机制、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四个视角探索创新性政策系统运行新模式从而推动政策的创新发展以提升区域治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王亦宁 《水利经济》2020,38(2):36-42
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资金投入的现状和问题,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治理投资理论为基础,考虑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基于民生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设定”的特点,构建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资金投入机制框架,界定了政府、企业、村集体及村民各自的投资责任和投资方式。从明确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事权及支出责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创新农村水环境项目建设运营机制、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健全农村水环境保护治理资金投入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十三五"期间的热点问题,其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当前农村地区主要面临空气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化肥等使用不当的问题,为提升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协同治理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吴兆丹  丁小琦  陈其勇  李彤 《水利经济》2023,41(1):62-71, 102
采用引力模型、彭曼公式测算黄河流域省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量,基于环境、经济、社会维度,通过比较虚拟水流动存在与否情景下的基尼系数,分析黄河流域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水资源空间均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8年黄河流域省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中,山东、河南、陕西、内蒙古的粮食虚拟水、虚拟蓝水呈净流出;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的粮食虚拟水、虚拟蓝水则呈净流入;黄河流域省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在环境、经济、社会维度下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其中环境维度下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12.
简述黄河流域水价演变过程,分析目前黄河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体系、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以及完善水费征收和管理政策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黄河水价的形成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黄河流域九省区重污染上市企业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民营企业环保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民营企业环保投资的增长。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经济竞争力强的地区、存在政企关系的民企中,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民营企业环保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大。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要充分考虑政企互动在其中的作用,不断推动各地区协同共治,切实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科学评价水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 文章以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全面测算200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环境状况;基于“脱钩”的内涵,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灰水足迹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 (1)总体而言,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随经济增长而增加,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缓慢下降。(2)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无序到有序,2019年大多数地区呈强脱钩态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2000-2019年约63%的地区在人口效应、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增量效应;约37%的地区在城乡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减量效应。结论 适度提高沿黄地区人口质量、控制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喜峰  姜承昊 《水利经济》2023,41(2):18-24, 3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败。通过梳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文献,从概念体系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研究等3个范式切入,分析现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进展与不足。结果显示,现有研究集中高质量发展概念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增长耦合、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等议题,但尚未有研究阐明水资源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在阐释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约束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统筹安全和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机制,认为应建立起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动态联系,并对可能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破题之举。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农业用水效率不高是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也是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方法 文章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现实条件,将水资源作为内生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以水定土、以土量水”的水土资源优化模型,运用黄河流域西北干旱区1 933份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配水方案及水价情景下,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调整策略。结果 研究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节水空间;调整配水方案,配水量向具有水资源利用比较优势的作物倾斜,有利于提高收益及水资源利用率;调节水价,增加用水成本,有助于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实现农业节水目标。结论 黄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应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水资源定价机制,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动设施农业发展,适度调减农作物种植面积,为生态用水提供更大的空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不应以规模论英雄,而是侧重向技术、管理、质量要效益,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工程对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地是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必须加以保护。当前,因工农业采水、排污、围垦、破坏水土、引黄淤地、过度狩猎和捕鱼等造成黄河下游湿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小浪底工程将对豫北大天鹅保护区产生复杂的影响,还对黄河河滩及背河洼地生态环境、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改良产生不利影响。提出应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强化湿地保护的法制监督;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加强对典型湿地的保护,应首先着眼全局。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领域偏弱,促进两者空间协调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区2004—2018年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双系统进行协调发展分析,并运用全局莫兰指数揭示黄河流域双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研究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平稳,在时序上随经济周期的变化有所波动,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两系统均有显著空间差异性。从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协调情况从2004年的轻度失调衰退阶段提升至2018年的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从省域角度来看,2012年前各省区协调性持续向好,2012年后增长趋势放缓且部分产业结构偏重的省区协调性降低;空间集聚情况上,2009年前耦合协调度有较为明显的弱自相关特征,2009年后自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