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2.
赵静 《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74-176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游憩活动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公园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研究城市公园在免费开放后,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出行方式、游憩频率、时间选择、游憩活动类型等行为特征,基于使用者角度探析城市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城市公园游憩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玲  吴鸿亮  彭道鑫 《技术经济》2020,39(10):45-53
探索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揭示居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 行为特征及其时空影响因素。选取上海中环线内130个城市公 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德地图API、高德位智等互联网平台的 开放数据,获取公园使用情况的时空特征及描述公园环境属性 的因子,运用计量方法考察了影响公园使用量的因素。结果显 示:不同类型的公园在使用时间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公园 面积、公园内餐饮设施、公园步行可达性、公园距市中心和最 近地铁站距离对公园使用活跃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徐欣  胡静 《经济地理》2020,40(6):224-232
剖析城市公园内游客时空行为特征对完善公园建设、提高公园管理效率、提升游客游园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六只脚"平台所爬取的武汉东湖风景区GPS轨迹及位置照片数据,结合OSM路网及POI数据,利用数据空间网格化、在离轨分析、近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公园游客时空行为特征。研究表明:①游客出行方式直接影响其活动空间及聚集区域,游客轨迹主要沿交通路网分布,使用交通工具游客多分布于公园主路,而未使用交通工具游客易受周围因素影响走小路。②游客位置照片分布与停留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游客具有明显亲水特征。③年内,受气候和节庆影响,游客分布季节性明显,以春秋为主,主要分布于郭郑湖沿岸绿道和磨山风景区内。④日内,旅游活动节奏呈现动静结合特征,游客多数时间在流动,但因睡眠、进食等生理节律及休闲娱乐需求的约束,会在餐厅、便利店、停车场及观景平台等地方停留。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7.
科学研判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的关系,有利于 客观认识和指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采用1996—2019年中 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数据,探究二者 之间的标度关系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采用基于 标度律的公园规模修正模型度量各城市公园面积达到预期值的 程度,并对规模修正指标和人均公园面积进行比较分析,得到 如下结果。1)我国公园面积与人口规模整体呈亚线性规模缩 放关系,公园具有显著规模效应,符合城市标度律特征;时间 上呈现亚线性-超线性-亚线性的阶段性波动演变特征,空间 上分异明显:华南接近线性标度关系,华中、东北、华北、西 南呈典型亚线性关系,华东、西北呈亚线性,但标度因子偏离 度较大。2)大城市在人均公园面积排序中相对靠后,在考虑 规模效应后,排名普遍提高,说明规模修正指标能在消除人口 规模影响的基础上,有效衡量不同规模城市公园面积的水平。 标度律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规模测度能够为城市人口管理和公园 面积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指导,为不同规模城市公园建设提供 可借鉴的比较标准,促进公园与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武汉东湖绿道湖中道为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分析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和绿道使用影响因素,运用核密度估算法(KDE)研究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绿道的使用对象非常广泛,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均具有较好的吸引力;2)绿道居民和游客出行陪伴状况及性别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社会交往需求成为绿道游客游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3)游客活动类型选择受年龄和活动强度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偏好活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年长的游客趋向于选择强度较低的活动;4)闲暇与否成为影响游客和居民出行的重要因素;5)游客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风光优美的自然景点、亲水平台、开阔广场、可达性高的驿站等是绿道的高使用密度空间。以此为基础,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手机信令大样本数据中提取的上海32个大型公园游客出发、抵达、离开时间和居住地坐标等数据信息,解析公园游客时空行为,利用行为特性在公园使用中的表征将公园进行分类:基于公园的游客来源地(以下简称“客源地”)覆盖范围划分为服务公园周边区域的局地类和服务市域的广域2个大类;基于不同时段客流量分布趋势的均缓与集中特性,划分局地均缓、局地集中,广域均缓和广域集中4个中类;基于客源地核心形态紧凑与松散的特性,将4个中类分为局地均缓紧凑、局地均缓松散等8个小类。分别通过8类公园的时空指标——客源地面积、核心聚集面积、游客居住地至公园的人均OD和高峰开始与持续时间,对每类公园特征进行了量化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解析。将基于游客行为的“公园利用类型”与基于资源供给视角的“公园规划类型”分类结果进行比对,发掘产生公园定位错位的原因,并对公园的规划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户外环境的使用对于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影响,通过提高公园的使用率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园功效。选择杭州萧山的南江公园、江寺公园2处公园作为样本,通过行为观察法了解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和使用方式,研究老年人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活动类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就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使用公园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 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 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 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 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 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 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 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 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 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 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 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 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 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 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 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 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 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 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 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 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 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 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 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 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 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 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 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 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 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 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 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 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 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李婧  张晓婉 《技术经济》2019,35(6):67-79
在理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6年中国24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论如下:整体来看,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还会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就总效应而言,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仍抑制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支持以上观点;分地区、城市规模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中等城市、小城市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均能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大城市地方政府绝对竞争与相对竞争未能通过引致产业结构的工业化来抑制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