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流动频率的数据,采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才的个性特征和外部特征对人才流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林区人才的流动频率在人才个性特征和外部特征上均有显著差异,即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业、职称和地区的人才,其流动频率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二类资源清查数据,对东北国有林区三个主要地区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存在地区性差异,内蒙古和吉林的森林资源优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全局性的森林资源危机并不存在。国有森工企业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天保工程实施等因素对国有森工企业走出资源危机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点国有林区旅游目的地建设关键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根据重点国有林区2010—2017年旅游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分析旅游资源质量、基础设施条件、资源投入、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参与这5个因素对重点国有林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区之间旅游产业规模和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条件和资源投入因素对各林区旅游目的地建设正向影响显著;旅游资源质量因素的影响较小;影响不同林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关键要素差异较大。最后,提出提升目的地设施服务和资源投入质量;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加快引进科技与文创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与林区经济增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国有林区2003~2009年83个国有森工企业为样本,在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设定检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估计了市场集中、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和制度因素对林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产业组织因素是影响林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显著的因素。同时发现,目前林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制度,其次是劳动者投入、资本投入,再次是产业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归纳法与演绎法概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转型状况,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政策环境、技术水平是推动林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性因素;外部政策环境与技术水平对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呈现正向影响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却呈现负向影响作用;包容性转型路径与差异化转型路径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选择的新型林业产业转型路径。因此,为了实现新型林业产业转型路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应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坚持执行林业政策、提升林业开放性合作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重点国有林区具有显著的生态区位,伴随林区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涌现出知识型岗位、非传统体力劳动岗位等新的就业机会,女性在林区生态经济实践及维系家庭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当地劳动力女性化、兼业化、非农化特征明显,且女性劳动者进出人才市场受“家庭因素”和“政策效应”影响较大。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重点国有林区多个森工企业,分析林区女性的经济行为选择的趋势及特征,探讨女性群体对未来重点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持效能。  相似文献   

7.
为理清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业职工的工作现状,提高林业企业改制的效率,对大兴安岭林区林业职工进行就业满意度调查研究。经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问卷维度,应用调查所获数据,将问卷中各维度作为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7个影响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人发展满意度、个人工作自主满意度、工作条件满意度、外在奖赏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对单位领导满意度、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提高林业职工就业满意度3个方面的建议,包括:调整完善工资发放制度,搭建平台使职工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才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运用KAYA模型,选取2001~2010年的数据,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0年来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单位能耗碳排放三个因素对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量基本为正向影响,单位GDP能源强度则主要为负向影响;经济发展和单位GDP能源强度是影响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口数量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对碳排放影响较低。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研究提出环境政策调控、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等建议,以减少林区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7年国家林业局和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开展的"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监测"项目的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因子分析验证了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模型的合理性;全面停伐政策满意度是影响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重要因素;个体状况、社会状况、家庭关系满意度、邻里关系满意度、个体满意度、社会保障变化和生活水平变化都对国有林区居民的主观福祉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和就业仍然是影响国有林区居民主观福祉的关键因素。全面"停伐"政策对国有林区居民的影响主要不是现实的,而是心理上潜在的。因此,建议重点关注转岗分流职工,消除其对就业、保险的担忧;特别要关注在册不在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保障其就业;通过社区平台加强国有林区管理部门与国有林区居民的沟通,以便增强国有林区居民未来生活信心。  相似文献   

10.
构建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指标体系,基于2000—2016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森林资源安全综合指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森林资源管护承包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6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安全总体处于良好阶段;森林资源管护投资、个体承包管护面积占管护总面积的比例等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管护资本投入是对森林资源安全影响最大的人为干预因素,火灾发生次数是对森林资源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因素。因此,为了保障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安全,建议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增加管护人员数量,组建联合管护队伍,签订管护责任书,加强森林巡护,防范自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邓盛梅 《林业经济问题》2005,25(4):230-232,236
绿色海峡西岸建设是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衔接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人才资源是绿色海峡西岸建设的主力军,人才环境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土壤,营造并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人才的智力才能得以提升,活力才能得以增强,创造力才能得以迸发。优化林业人才资源开发的决策环境、优化林业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环境、优化林业人才资源开发的人文环境是绿色海峡西岸建设的林业人才资源开发环境优化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人才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以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如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了改善,优秀人才比重有所提高,人才环境趋于优化;但也存在着诸如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尚不能适应新时期地调工作需要,人才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高层人才匮乏,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应采取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培养力度,用好现有人才、积极稳妥地引进急缺人才,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等对策,以加强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老一辈地质学家成长道路论述21世纪地学人才的培养开发问题,其中,对21世纪地质科学人才培养,我国地质科学人才成长的历史和现状,21世纪对地质科学发展的影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尤其对未来地学专门人才培养的思考,涉及到人才需求合理结构、综合型地球科学人才培养,人才的品德及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4.
洪认清 《中国农史》2004,23(4):67-71
著名实业家穆藕初曾系统接受西方农科教育,深知农业教育对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强调农业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质量放在首位,注重专才教育;农业人才的训练以能刻苦耐劳、有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充足的农事经验为准则。他还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培养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呼吁农业人才躬赴乡村,通过各种途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农民中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地质勘探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地质勘探单位人才队伍的现状 ,是技术人员和勤杂人员尚不十分缺乏、甚至过剩 ;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招不进来留不住 ,现有人才知识老化。这些问题与地勘单位当前的状况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些问题 ,应改革地勘单位现行收入分配办法、建立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重视职工培训工作、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以优化职工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地勘单位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6.
通过界定“渔业科技人才”,结合统计数据,剖析了我国渔业科技人才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发现由于科学测评体系和合理激励机制的缺乏,渔业科技业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不足的苗头已然显现。为此,从基本素质、学术业务、科研业绩三方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渔业科技人才测评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筑用以渔业科技人才测评的多级模糊综合模型,。针对当前渔业科技人才管理的弊端,进一步设计了渔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陈文颖 《现代食品》2020,2(4):47-48,52
培养新型粮食类专业人才是促进粮食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措施,而传统的高职粮食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粮食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初步探索以粮食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粮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建设主体必须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知识型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体。教育是培养知识型农村青年的主要途径,设置合理的教育体系以培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题中之义。本文从调查所得的农村青年学习心理需求的客观基础出发,针对现有农村教育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培育知识型农村青年的农村教育方向应该注重“综合性”和“专业性”,在教育培训内容及教育体系设置上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贡献率逐年增大,科技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等相关工作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论文利用计量模型对农业经济发展中科技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希望为今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更加明确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异质性视角定量分析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仅有利于引才回乡政策的精准化,还有助于化解农村"空巢化""老龄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方法]文章以农村外流劳动力为研究对象,运用定序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及影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当地有房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未婚、受教育程度低、累计流动时间短、年龄大和职业不稳定会增加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三、四线城市,年龄和职业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中、西部地区,收入降低会加速东部地区及一、二线城市的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农村外流劳动力的回流意愿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综合评估返乡劳动力,灵活调整土地资源供给、坚持产业兴乡战略定位,为返乡人才提供发展空间、积极转变引才思路,注重打造乡村文明建设,能够提升引才回乡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