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心员工隐性知识是企业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也是构筑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为了更有效地挖掘核心员工隐性知识,从知识地图视角,探讨其对企业核心员工隐性知识挖掘的现实意义、作用机理以及挖掘流程,并提出知识地图在挖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传染病模型"在隐性知识传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隐性知识传播机制的准确把握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在比较隐性知识传播过程及传染病传播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用"传染病模型"研究隐性知识传播机制的可行性,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传播的"传染病模型",并模拟了华安公司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提出了提高该公司隐性知识传播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隐性知识传播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心竞争力是所有组织永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条件。隐性知识及其传播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及其整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作价值观、团队信任、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离职倾向和员工沉默等隐性知识,成为制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动态整合企业所需的隐性知识,必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从隐性知识转移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要素特点和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非线性动力模型,解析了模型的平衡点,确定了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阀值。  相似文献   

5.
企业内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重点考察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问题。然而,员工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实现知识共享是一个难题。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最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隐性知识。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和阐释了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这个模型由7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从结构上看,这个模型综合了以下7个要素:共同愿景、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关系、文化、激励、信任。  相似文献   

6.
组织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员工隐性知识共享的程度直接反映了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但是在实际的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障碍。从现有定性理论研究出发,提取组织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变量,给出知识共享过程中员工的效用函数,并利用效用函数建立了动态重复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等级知识拥有者在知识共享中的决策方案。根据员工的决策,为组织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共享的良性循环提出对策,以期在知识共享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心理契约视角的民营企业核心员工激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主要依托于企业内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核心员工.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核心员工的心理状态始终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和能力.因此,对从心理、情感层面切入,发展组织和核心员工的承诺,培育组织和核心员工忠诚有着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心理契约的建立为此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分层、激励与大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经济师》2010,(8):214-214,216
文章从大型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宏观调控主体的双重性出发,立足保持大型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运用知识员工的理论分析了大型公立医院的知识员工及其分层特点,对大型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和激励相容问题进行剖析。认为大型公立医院的员工分层特点突出,知识员工更加注重激励因素的作用,在对核心知识员工的激励中更加应该注重激励相容问题,同时对大型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隐性知识获取与绩效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了组织层面的知识获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隐性知识获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以及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获取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由于组织层面的相关研究相对更为成熟,可以提供启示和借鉴,为个体层面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首先对组织层面的研究成果作一介绍,进而探讨个体层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知识员工离职的博弈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姝  宋渊洋 《经济师》2007,(12):192-193
文章以复杂人假设为出发点,以知识员工离职基本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工作满意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组织约束等因素在知识员工离职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企业知识员工离职行为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知识员工自身的内在因素以及市场供求状况、组织约束等外部因素,而且更取决于组织与知识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知识员工离职的博弈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所有权角度出发,描述了员工对隐性知识的两种不同心理所有权感受。通过42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员工知识心理所有权与隐性知识共享态度和意愿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的心理所有权感受对共享隐性知识的态度和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感知到隐性知识是团队成员共有的员工,更愿意将隐性知识分享给其他人,并认为这是愉快且有价值的行为;而员工对隐性知识私有的心理感受越强,分享的意愿越弱。  相似文献   

12.
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较少有实证研究来探索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在促进知识共享中的重要角色。本文以知识员工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探索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知识员工共享知识的影响。结果表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在塑造员工对组织承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组织承诺将显著影响员工共享知识的意愿和行为。上述结论对于知识员工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军  许松 《生产力研究》2007,(22):128-129
企业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流动、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企业中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除了隐性知识本身的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员工知识基础、经历等背景的不同;知识垄断的固有思维;传统的组织层级造成的知识交流的障碍;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四种障碍。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渠道保证;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知识共享搭建技术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常英 《经济论坛》2009,(10):111-112
在人类社会踏入新世纪以后,新经济的浪潮滚滚而来,组织信息化,企业虚拟化等概念不断出现。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本文研究了我国企业在知识员工管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了知识员工的个性和特点,然后指出了要科学地管理知识员工必须将人性化的激励措施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知识共享就是员工相互交流彼此的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知识成为组织的知识。这样,员工可以通过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而员工的知识也可以扩充到组织知识,让更多的员工使用,从而提高组织效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拥有很多知识都是难于编码或编码成本非常高的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16.
向俐双  雷燕 《时代经贸》2007,(1Z):105-106
本文通过对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归纳,对知识员工的特点进行概述,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员工管理的六条措施,以期对企业中核心知识员工的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选取我国上海、温州、南昌等地24家高科技企业知识员工为调查对象,构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与知识共享意愿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中关系型心理契约与显性/隐性知识共享意愿都呈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力最大,因此,也是知识共享意愿的关键因素。其中,组织信任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程明  解兴梅 《当代经济》2011,(18):52-54
本文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出发,对钢企知识员工的激励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路径,通过构思"多梯制"人才发展通道和知识员工的激励措施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钢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迅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企业知识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而知识流失则是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已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知识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界定企业知识流失内涵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外部传播过程、战略收缩以及员工离职4个方面论述了导致企业知识流失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知识立方体模型及激励工具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有效利用激励工具促进组织内的知识转移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过程中十分必要及关键的一步。构建了知识的立方体模型,从知识隐性度、知识系统度、知识重要度3个维度分析和理解组织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维度、不同水平下适用的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