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国家法治的希望,同时也是体现法治国家水平的标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次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将对中国法治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厘清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特点及结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社会法治建设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要求的需要,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法治教育是培养当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新模式,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大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恰恰就是培育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法治观念。所以说,在高校中进行法治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法治化道路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文化、现代法治环境等影响下,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制观念的迷茫和法律态度的功利。优化法治环境、强化法律主体意识、深化法律教育等举措有助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法律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它要求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时,较高的公民法律意识也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和可靠保证.然而,从我国法学教育和群众普法情况来看,公民法律意识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甚至于在某些方面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曾经明确提出了“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个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应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普及法律知识入手,在公民平等意识、诚信意识、自由意识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对公民法律意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培养,才可以更加接近实际,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平达 《经济研究导刊》2010,(14):210-212
军队的法治建设依赖于全军官兵法律意识的提高.军校学员是特殊的军人群体,其法律意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军法治的前景,加强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军队法治建设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军校学员法律意识不容乐观的现状,着重培养学员的法律至上意识、积极维权意识、权力限制意识和条令条例是法的意识等,积极探索以课堂教学改革和营造法治化校园相结合的提高军校学员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成滨  孙杨 《大陆桥视野》2016,(10):270-271
国家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所以在高校内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扞卫者.  相似文献   

8.
张小娟 《经济师》2005,3(6):93-93,95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为重要,但现行大学法制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设置结构,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的法制教育,为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践行法制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高校和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然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为高校学生提供便捷、丰富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在虚拟网络中的违法、失德现象的发生率。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网络法制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通过阐释高校学生网络法制观教育的内涵,剖析高校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网络法制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总结归纳加强高校学生网络法制观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增瓦。  相似文献   

10.
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加强公民意识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培养提高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使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对公民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义务意识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公民意识教育为主线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要有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作保障,大学生有不断的公民价值体验积累,才能循序渐进地养成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湖北省黄石市六个社区市民的法律意识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通过普法宣传教育,社区市民法律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并就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构建和谐社区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实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宪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载人宪法。这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学习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无疑对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团体,他们不断进行摸索与改革,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在地域辽阔的大国中实现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诗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行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变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目的是唤醒社会公民主体意识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还要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利益与独立人格,在他们对法治的思想中使权利本位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由此来引起他们从心中对法治产生依赖与敬畏之情,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对法无比的忠诚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实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宪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载入宪法。这标志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学习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无疑对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实行民主法治的国家,宪法应具有至上的权威。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并将其载入宪法。这标志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因此,学习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无疑对提高党政干部的法律意识,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目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农村的法治建设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组对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农村法治状况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法治环境差、农村法制不健全等,导致农村法治进程比较迟缓,在调研的基础上,就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了分析和思考,以期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改变,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和国家的执政方式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把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以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法律治理机制.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对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和我国入世后应对新的挑战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尽管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离法治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肩负组织.管理、决策职能的领导者的法律意识仍十分淡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形成因素及提高途径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