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构建应对疫情的跨境河流水源保护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境河流水源保护对保障跨境水资源安全、促进跨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我国跨界河流水源保护实现联防联控的相关经验,梳理跨境河流水源保护现有机制,并分析疫情发生对跨境河流水源保护的影响,依此提出我国跨境河流水源保护应急管理新机制和长效管理新机制。其中应急管理新机制主要包括:加强联防联控,构建跨境河流疫情防控"水命运共同体";注重信息交流,建立跨境流域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机制;规范废水处理,建立跨境河流水环境协调保障机制;强化水体监测,建立跨境河流水环境监控预警机制。长效管理新机制主要包括:推动国际合作,建立跨境流域突发事件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协同保护,建立跨境河流水源保护的争端解决机制;促进流域公平,建立跨境河流水源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排除外在干扰,建立健全跨境流域协调机构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
唐震  邬昭晗  田鸣 《水利经济》2020,38(3):26-32
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澜湄合作机制将"互联互通"纳入五大优先合作方向,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跨境航运治理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流域内的单一科层治理、市场治理传统模式频现失灵,网络化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与方法。兼具"圈层"和"网络"双重结构特征的多层次网络治理结构,从"政府-市场-社会"3个层面通过科层、市场、网络治理方式共同发力,借鉴莱茵河的成功治理经验,给予涉水企业、民众、NGO、智库、媒体、科研机构等非政府主体更多治理权限,并结合澜湄流域实际情况提出多层次网络治理机制体系建议,以求改善澜湄跨境航运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3.
对乌江、清江和二滩这3家流域水电开发企业组织变迁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流域水电开发企业组织变迁具有流域化、市场化、集团化的特点,体现了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指出流域水电开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来设计对外部环境具有适应性的组织结构,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流域水电开发企业组织设计需基于流域整体层面,通过市场手段使企业向集团化发展,以利于流域水电开发企业充分集成各方资源发展壮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3—2022年CNKI中跨境水资源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整体跨境水资源与典型国际河流这两个层面分析了跨境水资源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结果显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跨境水资源研究经历了相对平稳和快速增长两个阶段;跨境水资源研究的核心作者主要是徐宗学、陈晓宏、何大明、周海炜等,这些学者之间已经形成了部分团队合作;河海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是跨境水资源的主要研究机构,各研究机构间合作较少;跨境水资源研究视角多元化,其中国际水法、水外交、水安全、水利益等是研究热点,国际河流中澜沧江和珠江流域是研究热点;跨境水资源研究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流域共同体建设上,并已提出构建澜湄流域水安全共同体;未来跨境水资源研究热点可能是利益共同体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跨境水冲突的应对机制与补偿机制、结合地缘经济政治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社会经济现状及现有的水资源合作开发基础,借鉴国际上水资源开发的成功合作经验,提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多主体合作机制框架,构建涵盖国家、地方、社会和市场4个层面的多主体合作,以期为推进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合作提供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顾向一  于慧 《水利经济》2023,(1):24-30+104
跨境水资源合作对于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意义重大,开展国际合作是化解当前跨境水资源合作难题的必然选择。由于国际硬法制定的繁杂性以及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可以从国际软法入手,开展澜湄流域跨境水资源合作。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机制已经在机制构建、信息共享、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但仍需要通过建立联合管理机构、扩大自身影响力、鼓励流域国共同参与、增加合作主体类型等来完善,以加快建设澜湄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步伐,推动澜湄流域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晨  吴凤平 《水利经济》2023,(1):31-39+104
开展跨境河流水资源合作是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淡水资源短缺、缓解资源环境冲突的有效方式。为探析各流域国策略选择,推动跨境水资源合作发展,引入合作的超额收益、收益分配比例、机会收益、惩罚成本等影响因子,运用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流域国博弈策略动态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跨境河流流域国间策略演化规律,并选取典型水资源合作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国水资源合作的成本越低、合作发展产生的超额收益越高、背叛合作的机会收益与惩罚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越有助于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向流域国合作发展方向演进;超额收益分配比例影响流域国间合作,影响方向取决于双方投入的成本与收益分配比例。基于跨境河流流域国间合作演化规律的探讨,可进一步为全球跨境河流水资源争端解决与合作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7-2018年对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五国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了解"澜湄流域"国家林业跨境保护合作的背景,现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完善林业跨境保护合作公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信息安全管理预案,探索跨境生态旅游区建设,积极开展森林碳汇管理项目,建立绿色合作通道和合理的专项基金,围绕"人才、平台、项目"建立林业科技合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刘传玉  张婕 《水利经济》2014,32(2):61-64
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剖析和对比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分析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在补偿机制层面与项目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需借鉴国外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重点在补偿机制的理论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补偿机制设计及PWES项目实践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山西桑干河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世平  徐明  周喜 《水利经济》2007,25(4):58-61
介绍桑干河的自然环境、经济及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桑干河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了实现桑干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从组织层面上建立桑干河流域管理机构,使流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技术层面上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桑干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如工程方面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法律层面上实现依法治水;经济层面上,建立合理供水价格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集办法,实现桑干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环境层面上,采取措施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改善桑干河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赵萍  汤洁  尹笋 《水利经济》2017,35(4):55-58
根据湄公河流域自然特征、水资源现状、水利工程现状及规划资料,分析湄公河各流域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未来趋势,为湄公河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我国同湄公河各流域国开展相关合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呈上升趋势;老挝未来将加快水电开发节奏,其规划水电总装机容量占湄公河总装机容量的70.0%;泰国对湄公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灌溉方面,未来泰国灌溉引水有增加的趋势;柬埔寨和越南分别在湄公河干支流上有水电工程规划,但柬埔寨的用水需求主要体现在为保证其洪泛区土壤肥力,对湄公河上游雨季充足的洪峰流量的需求,越南是湄公河流域灌溉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主要的用水需求是旱季湄公河三角洲灌溉需水。  相似文献   

12.
抚远县和一江之隔的哈巴罗夫斯克市及其周围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互补性,具有发展双边(多边)经济技术合作的广阔前景。建设抚哈合作开发区,不仅有利于振兴当地经济,而且可作为参与东北亚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窗口,通过外参内联,实现由边疆到内地,由双边到多边的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带动和促进两国内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际河流和地区安全关系的理论阐述,指出国际河流不但可能恶化地区国际危机,也可能促进流域国之间的全面合作,从而实现地区安全,流域国家只有善意合作,才能促成国际河流与地区安全关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王志坚 《水利经济》2012,30(1):23-27
国际河流和国际政治有着很大的关联,对地区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并受流域当事国决策层战略选择的左右.从中东两河主要流域国长期关于两河的博弈中分析国际河流合作的深刻内涵.主权观念、河流地缘、国际法等因素都是影响国际河流合作的重要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跨界水问题突出的中亚咸海流域为例,对上下游国家进行了不同水资源策略下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并进行参数分析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为破解跨界水合作困境提供有效出路。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不论采用何种博弈策略,耐心程度都是开展跨界水合作的基础。引入惩罚项的博弈策略,使得博弈双方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博弈双方重视未来利益且在一定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将倾向选择合作策略。突破跨界水治理困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需要流域国家从流域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提升互信、寻找共同利益交汇点和利益平衡点,必要时可通过流域机构进行协调并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黑龙江多处河段水质污染、流域内森林和湿地资源受到破坏、野生动物及鱼类资源锐减等方面阐述黑龙江流域生态环境出现恶化不容忽视的现状;然后分析指出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存在缺少指导保护工作的整体规划、缺少统一联合指挥与协调的专门机构、缺少健全完善的两国联合的生态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界河黑龙江部分江段堤岸缺少抵御特大洪灾的滞洪设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建议:⑴把界河黑龙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纳入政府议事日程;⑵协商签订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合作协定;⑶中俄联合制定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学规划;⑷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黑龙江的资源;⑸成立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统一指挥和协调机构;⑹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中俄界河黑龙江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多层面合作模式;⑺加强生态文明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流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成红  赵亚洁 《水利经济》2015,33(3):56-58
水电属于清洁能源,具有增加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等作用。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具有天然优势,但以金沙江流域为典型代表的水电过度、超前、无序开发业已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带来环境外部性。环境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是运用外部性理论和政府管制、经济刺激手段实现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可通过水电开发专项立法,明确流域水资源产权属性,严格水电开发环评相关制度,完善水电开发税费制度,实现水电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