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加权TOPSIS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4—2015年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5年湖北省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粮食生产由以农业生态环境为支撑过渡为以农业补贴为导向;(2)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粮食生产和农业补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波动中演进,由初期的濒临失调逐渐改善为中级耦合协调水平,但随着三者矛盾的加剧,系统间协调难度加大。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围绕这一条主线可以把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多种因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技术装备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混农林业发展的背景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及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迅速实现了现代化,农产品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也给人类带来了负效应。因此,迫使人们去寻求农业丰产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大量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在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的国情背景下,无力走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道路,因而不得不拓展生存空间、改变土地利用结构等粗放经营方式来维持国民生计。其主要途径就是减少林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以达到增产、解决粮食危机的目的。而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整个大农业生产中起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作用。这种毁林造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环境经济》2008,(2):69
近期通过的《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对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写入环保的内容,进行了强制性要求。《条例》规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预防和治理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以及其他因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鼓励种植绿肥,增加使用有机肥,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相似文献   

5.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王伟,邓蓉农业生产最大的产品是粮食,粮食生产又是衡量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指标。粮食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人类对粮食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当一个国家粮食欠收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政府都必须设法进口粮食,以解决人们对食物的...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要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首先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只有粮食生产发展了,整个农业才能顺利的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的农业安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我国的农业安全面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基本生产要素供给短缺以及农业生产体系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增长的内忧,存在着依赖性发展和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风险。鉴于21世纪我国农业安全难以乐观的演化态势,必须制定面向21世纪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采取有效的国家行动确保我国的农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分析2003—2015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效率分解,剖析效率变化的原因,进而提出效率改进的路径。研究表明:(1)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演变性,农业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存在负向影响,DEA有效区域由西北、西南转向东北和华北地区;(2)效率分解显示,2003—2011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主要是规模效率作用的结果,2012—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变化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作用的结果 ;(3)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损失主要来自于过多的资源要素投入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非DEA有效的粮食主产区效率改善路径存在差异。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环境负效应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小农"为特征的粮食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粮食生产模式的转型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进程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文章从粮食生产系统概念界定出发,基于粮食生产供给功能、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和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多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黄淮海地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分县截面数据,定量评价了粮食生产系统不同功能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不断增强,空间分布上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不断减弱,而冀、鲁、豫、皖多省交界地区不断增强;农户生计保障功能和城乡转型支撑功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生态环境保育功能整体上"南高北低"。(2)1990—2015年黄淮海地区粮食生产系统总体功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高功能都市型"、"过渡提升型"和"低功能生计型"三类粮食生产地域类型。(3)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农户生计保障功能的相关系数由1990年的0.38转变为2015年的-0.22;而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与城乡转型支撑功能相关关系由弱相关转变为负相关;粮食生产供给功能越强的地方生态环境保育功能越高。然而,1990—2015年,70%粮食生产供给功能上升的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保育功能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需加强对农户生计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经济视角》2008,(3):4-4
国务院3月27日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界定了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为我国作物生产必须走集约持续发展的路子;对作物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全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是关键,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提出以禁绝陡坡地种植,改进耕作技术、持续增产、改善品质、发展产品加工、增加投入为主的促进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付子顺 《经济经纬》2003,(4):104-106
当前,我国存在着诸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强调高产、高效与持久发展相结合,必须重视解决农业经济发展内部规律和环境条件两方面的问题,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农业生产在中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该平原农业态势及其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知农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上拟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研究了结构调整的重点:传统粮棉主产区的结构模式、山地农业区的结构模式及以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结构调整。以休闲农业带动型模式、中介组织连带型模式、龙头企业联动性模式、市场牵动型模式、产业化经营带动型模式为主的结构调整将有利于中原农业发展,以期为中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在当前形势下,为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应从制度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科技兴农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乡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网络理论模型构建入手,分析全要素网络与技农贸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提出3种技农贸一体化模式,即“公司+农户”模式、家庭农场模式及农业电商模式,并对3种模式下要素整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整合互联网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全要素网络理论,归纳出“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4条路径。最后,以“供销e家”为案例,阐述其全要素网络架构和技农贸一体化道路,并说明其对“互联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价值。研究结论对于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关系、规律及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本文通过对洞庭湖湿地农业资源评价和湿地农业开发现状的分析,根据湿地农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一系列农业灾害,严重破坏了农业资源,使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并提出了洞庭湖湿地农业开发利用构想,以期达到洞庭湖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与人类生存、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密切相关,在人类历史和社会进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国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粮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粮食发展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国内外粮食的发展进行完整与深刻的总结,并采取立体与动态的方法,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粮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19.
林若琪  蔡运龙 《经济地理》2011,31(11):1768-177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国际竞争日益剧烈.除了粮食生产型态上有所转变,农村空间角色也应朝向多样化,甚至是可持续发展.在大量理解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功能农业制度,检视我国农业目前发展情形.结果显示,我国农业仍处于中、低度多功能农业制度的发展,代表我国对于未来农业政策的发展,仍需继续改革,以期达到高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粮食单产影响因子分析及粮食灾损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马祖琦  尹怀庭 《经济地理》2001,21(6):731-735
本文从陕西粮食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及粮食单产存在的波动性入手,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归纳提取出本省粮食单产的四个主要影响因子,即: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热量因子,抗灾能力与水分因子,水土保持因子,旱涝保收因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探讨。随后,以上述分析为基础,对陕西省50年来的粮食灾损状况进行了评估。最后,分析与总结评估结果,提出了加快陕西农业稳定发展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