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 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 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 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 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 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 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 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 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 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 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 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 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业系统作为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过程中所积累 的知识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态实践智慧研究的重 要对象。然而全球唯一的城市农业遗产——宣化传统葡萄园, 囿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于客观属性的描述层面,尚未揭示在客 观属性背后,传统葡萄园作为人与自然相作用的文化景观所蕴 含的机理,故不能全面揭示其延续千年的原因。因此,采用文 献回顾、田野调研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场地选址、种 植方式、空间布局和生境结构4个方面切入,总结作为半干旱 地区的庭园农业,宣化传统葡萄园经久不衰的生态实践智慧在 于“因地制宜”与“协同共生”2个方面。最后指出宣化葡萄 园所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对于其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而言,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耕作方式,并且通过 协调“三生”关系,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应对不利的人居环境, 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   

5.
魏峰 《时代经贸》2010,(8):151-153
论述现代标识与标识系统的概念,阐明标识设计在旅游农业园中的重要性,根据标识系统与旅游农业园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在旅游农业园中建立标识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葡萄牙历史环境修复更新项目实践经历,记录 了中国团队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端点之一的里斯本市使用中国 传统设计手法解决西方语境下的设计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中 葡双方设计思路和手法的交流与比较,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设 计范式与手法应用于西方场景中的适应性。中方设计团队在建 筑方面以气韵相合为法则,营造了顺应场地气息的整体环境; 园林方面以传移模写为法则,构建了“可游可居”的空间结 构,营造了基于园居生活的适地情境。实践说明了中国园林在 伴随祖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 表,可以极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更大 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居住型口袋公园与公众日常交流、互动和联系程度最 为紧密,能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良好场所,实现“家门口的环 境教育”。诸多学者对于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展 开了一些定性方面的探讨,而对其环境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较 为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利用Kano 模型对临平区9个居住型口袋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重要度排 序,并基于人群信息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型口袋公 园使用者在4类一级需求中最注重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包含植 物景观、专题展览活动等需求;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方面注重 解说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等需求;在不同人群信息条件下, 年龄、学历对于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上的环境教育需求存在差 异。该成果可为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魏西林(西游)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改变了以 往皇家园林在宫外设置的传统,具有转折意义。但城市的兴废 使园林名称与沿革存在争议,位置的改变又使其景观营造与服 务功能较以往有所变化,故在此探究。园林名称上,该园属 “名异实同”的情况,西林园是正称,西游园是别称或临时称 谓。园林沿革上,该园建于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 沼遗迹上营造而成。景观营造上,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 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还开创性的融儒、 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服务功能上,该园营造的目的 是游憩,但帝后在园中的施政行为又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功能, 巧妙的理水方式还使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解州关帝庙空间设计方法的研究,傅熹年先生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对其平面规模和空间布局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柴泽俊先生在《解州关帝庙》中,对建筑群整体和单体建筑的构造尺寸进行了详细测绘和分析,并对主体建筑崇宁殿进行了初步视角分析。本文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解州关帝庙空间设计中的视角控制规律,主要分析建筑尺度设计与人体视线规律的关系,得出其视角控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建成环境径流系统科学组织与技术集成的研究视角,认为建筑表面与景观场地共同构成了建成环境地表系统,统筹建筑顶面、侧立面及景观下垫面的一体化径流系统设计是当代科创园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并对改善局部地段生态环境、集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小型科创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地表生态径流理念下“建筑-环境”协同改造的设计观念;以苏州金枫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进行了包含建筑改造和园区景观更新的一体化地表生态径流协同设计。总结了地表生态径流设计方法在科创园区建筑及其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要点,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充实当代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提供相关依据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以《东庄图》和《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的城墙景 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和园林历史情境互证的方法,通过 由图到园和由园及城的系统分析,解译了这2套园林绘画中城 墙形象出现的画理依据、造园因素和城市风景文化情结,认 为城墙形象在沈周和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园林题材绘 画作品中具有指示园林地望的作用,同时城墙也是当时城内 和城外园林的重要借景对象;随着城市的功能转移,城墙周 围的城市边缘区域对于园林的布局起到空间的牵引作用,究 其原因与被内外城河环绕区域丰富的园艺空地和良好的水运 交通分不开,最终形成了半村半城的园林和城市的空间耦合 关系。旨在为苏州古城历史上形成的园林和城市风貌关系的 传承和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 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 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 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 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 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 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 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 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 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 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韦峰  徐维波 《技术经济》2019,35(12):123
晚明是中国造园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期,也是园林营造观念与方法发生重要变化的转折期。晚明阴化阳在郑州东湖“凤台荷香”景区内营建私家园林石淙庄,是当时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运用文献资料、历史还原、时空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石淙庄的选址特色、营造目的、营造特色及园林活动。得出结论:石淙庄是阴化阳出于吏隐和雅集需求的自主营建活动,有着明确的景观原型和心境合一的造园思想,功能布局和景致营造体现了晚明中原地区文人园的典型特征。研究结论补充和丰富了晚明中原地区文人园营造及转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清代畅春园匾额楹联的意境表达内容作为研究切 入点,结合文献及已有复原成果对畅春园盛期的匾额楹联依据 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和空间落位,并以畅春园具有代表性的园林 空间为例,探究景题的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研究发现畅春园 匾额楹联题写历经康、雍、乾三朝,匾联内容的变化体现出园 林功能的更迭,体现出园主不同的审美意趣。畅春园的匾联内 容以状物点景和修身养德类为主,兼有勤政亲贤、宗教祭祀、 祈福祝寿、问道求仙等内容。通过比喻、用典、象征等手法, 点明所处环境,体现清帝对治世境界、自然境界和神仙境界的 追求,起到了凝练主题和升华意境的作用,是探究清帝造园 思想最直接的载体。根据畅春园楹联匾额解析畅春园的造园意 境,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畅春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为清代皇家 园林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