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A股市场规模效应的检验,发现近四年来小公司规模溢价转变为负,表现出和发达国家股市20世纪80年代后相似的规律,与当前股市机构抱团大市值股票现象也相互印证。本文基于流动性冲击视角对规模效应的变化提供了解释。研究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冲击与同期的股票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且流动性冲击对规模溢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样本期内,大小公司承受了非对称的流动性冲击,调整流动性冲击带来的影响后,小公司规模溢价仍然为正。实证结果显示,只要控制了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规模效应并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2.
苏冬蔚  麦元勋 《经济研究》2004,39(2):95-105
流动性与资产定价是目前金融研究的热点之一 (O’Hara,2 0 0 3 )。本文通过检验交易频率零假设和交易成本备择假设 ,深入分析我国股市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理论与经验关系 ,发现 :我国股市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 ,换手率低、交易成本高且流动性小的资产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 ;产生流动性溢价的原因是交易成本而不是交易频率 ;与国外股市相似 ,小企业收益率高于大企业 ,价值股收益率高于成长股。因此 ,我国股市并非令人无法捉摸 ,流动性、规模和价值效应都是资产定价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杨默  黄峰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2-118,128
本文在经流动性风险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四个工具变量,构建了一个检验模型,于时间序列上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股市流动性单位风险溢价于时间序列上存在显著的时变性。从而证实了投资者之内生流动性风险对股票收益率之影响效应,进而揭示了一个货币供给量影响股市的一个作用机制,即股票价格的涨跌由于流动性水平的不同和由前者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要求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沪市为对象考察了我国股市的“规模效应”和“时间效应”。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西方国家股市普遍出现的“小公司 1月份效应”。但小公司“规模效应”表现显著 ,其中小公司股票在 3月份和 8月份的相对收益率明显强于市场指数 ,而剔除风险因素以后 ,统计数据显示小公司效应几乎在全年大部分月份都有较显著表现。分析上述“异象” ,我们认为 ,中国股市复杂的市场结构和制度背景所导致的小公司股票独特的流动性问题 ,是小公司股价存在持续超额收益率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释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基础上,依据消费函数理论模型及我国股市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检验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目前存在弱财富效应,与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相对于收入指标而言,股票市场的发展对消费的影响仍较小。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规模仍偏小,股市价值的持续波动趋势不稳定影响市场预期,以及投资者收益结构分配不合理等。据此,从扩大股市规模、完善证券市场制度等角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票市场系统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股市存在明显的系统流动性,且与发达市场相比,影响更显著;按样本股流通市值进行分组检验,发现2006年以前我国股市存在"倒U"形流动性规模效应,而随后的检验期内无明显规律可循;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系统流动性变化存在用内效应,市场风险、市场走势和长短期利差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变化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6,(3):110-122
基于双城模型,本文构建了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溢价的概念框架,考察了选择效应、分类效应、集聚效应与竞争效应如何导致城市间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分布差异;同时,基于1998—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回答了中国大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之谜。研究发现:(1)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是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分类效应和竞争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行业中这四种作用的溢价贡献不同;(2)集聚效应提高了大部分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溢价;(3)竞争效应不一定导致大城市企业生产率呈现更大的"贫富不均";(4)城市间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存在着"水往高处流"现象;(5)大城市并不一定有更高的市场进入门槛。  相似文献   

8.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金融现象是流动性溢出效应.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交易的国债和股票为样本,利用VAR技术分析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问题.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远大于交易所交易债券,我们发现存在显著的股市流向债市的流动性溢出效应,而债市流向股市的流动性溢出效应统计上却不显著.同时我们发现各个市场自身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对其流动性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我们还发现两市自身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强的自相关性.证据表明当我国资本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尤其要加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监管.同时也反映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必要,使股市和债市的流动性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的企业是否支付更高的工资,历来是极具争议的问题,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产生的外部性发生着动态变化.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同时借助中国人口普查分区县数据,系统估计了2000-2009年间城市规模带来的制造业企业劳动力工资溢价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的大城市存在显著的工资溢价效应,但工资溢价从2000年到2009年呈下降趋势,这一结论在控制了企业劳动者的个体特征、企业的选择效应以及城市规模与劳动力工资之间反向因果关系后仍然成立;(2)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呈现从西到东逐渐递减的特征,再次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发展滞后和户籍制度掣肘等问题;(3)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不断下降的两个渠道可能是:城市规模对本市、周边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断下降和大城市企业的工资增长速度逐渐变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及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个股流动性变化与市场总体流动性变化的敏感程度是个股系统流动性风险。基于中国股市1994-2007年的日间交易数据,运用套利定价模型来检验个股系统流动性风险与其预期回报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中国个股系统流动性风险与预期回报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且这种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市场总体流动性水平较低时以及规模较大的证券上。这一发现明显有悖于个股系统流动性风险应该获得风险溢价的标准金融模型推断,且支持了中国股市存在非流动性的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李合怡 《现代经济信息》2012,(4):201-202,206
股市与债市之间各变量间的溢出效应是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实证分析了两市之间波动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两市存在波动的领先滞后关系,且债券市场波动对于股市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对债券子市场与股市联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股市与交易所债券市场波动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联动明显强于各子市场与股市之间波动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运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十大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同行业板块之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在方向和影响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板块流动性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反应最为强烈;能源、材料、工业、金融、电信服务等行业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可选消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公用事业等板块流动性变化对其他板块流动性具有显著溢出效应,但在方向上存在差异;可选消费对电信服务,日常消费对能源、材料、工业和电信,医疗保险对能源、日常消费,公用事业对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均未呈现显著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发现了中国股市存在“高价股溢价”现象,这个结果无法用常见的流动性溢价、规模效应或者账面市值比效应解释。以1998~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市场的低价股存在显著的折价,即高股价组合的收益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低股价组合,进一步以考虑了风险的夏普比率作为业绩测度,结论不变。最后以CAPM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考察,发现在控制了市场因素、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效应之后,高价股依然存在显著的溢价。这种现象难以用市场有效假说解释。最后试着给出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4.
张谊浩 《经济管理》2003,(22):70-77
本文对中国股市的“反向效应”和“动量效应”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短期性“反应效应”和中期性“动量效应”。依据本文的分析,造成中国股市存在这两种效应的基本原因在于:股市存在对上市公司特质性信息的过度反应;股票收益中存在“带头--滞后结构效应”。而这两个基本因素又内生于中国股市的特质性。  相似文献   

15.
在提出一种资产替代效应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资产替代效应的存在性、行业差异和年度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随着长期借款的增加,风险资产也相应地增加,即债务融资的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在17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都存在资产替代效应,而且不同行业的资产替代效应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从1993—2013年共二十一年中,有十七年都存在资产替代效应,但不同年度的资产替代效应系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黄安仲 《技术经济》2007,26(10):89-92
自本兹提出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之后,许多研究者对于规模效应是否存在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检验。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是,规模效应可能存与,但在时间序列上却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即在有的月份、年份表现得很明显,而在有的月份、年份则不明显。那么,规模效应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本文使用门槛自回归(Threshold Auto regres-sion,TAR)方法检验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探讨规模效应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情况,以期窥测规模效应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与行业存在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程琴兰 《时代经贸》2013,(18):80-80
羊群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行为金融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采用CKK模型,基于上证50指数及其成分殷日收盘数据对股市中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股市中显著存在着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2017年数据,检验了住房价值对中国城镇家庭股市参与的财富效应,特别研究了信贷约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家庭住房现值能够促进城镇家庭股市参与,财富效应明显。但住房财富效应主要存在于没有信贷约束的城镇家庭中,尤其是当家庭存在供给型信贷约束时,财富效应消失。利用工具变量和PSM等进行稳健分析,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约束主要通过影响家庭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约束来抑制住房财富效应。此外,住房财富效应在家庭住房资产占比低和互联网金融参与度高时更明显,但这一增强效应仍主要存在于没有信贷约束的家庭中。  相似文献   

19.
羊群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是行为金融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采用CKK模型,基于上证50指数及其成分股日收盘数据对股市中的羊群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我国股市中显著存在着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16,(6):114-127
Kahneman(2003)在总结决策者的非理性特征时,发现除了过度自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非理性特征——锚定效应。已有研究只考察了并购溢价决策中高管过度自信的非理性因素,尚未考察锚定效应的非理性因素。本文旨在考察并购溢价决策中的锚定效应。文章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11年的并购事件样本,结果发现:并购溢价决策虽然受到理性因素的支配,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锚定效应。具体来说,如果决策情景中仅存在内在锚,不存在外在锚,那么并购溢价决策会呈现内在锚效应;如果决策情景中仅存在外在锚,不存在内在锚,那么并购溢价决策会呈现外在锚效应;如果决策情景中同时存在内在锚和外在锚,那么并购溢价决策中仍然会呈现出内在锚效应,但外在锚效应会减弱或消失。如果并购聘请了咨询顾问,那么并购溢价决策中的锚定效应会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