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采取五面薄膜密闭+膜下机械通风+全仓门窗密闭、环流熏蒸的两栋散装储存晚籼稻谷近3年的质量检测;并利用培养箱、空调将水分为13.0%、14.0%、15.0%左右(±0.1%)的晚籼稻谷,采用调质保湿密封与自然通风恒温的方式,在20℃、30℃的温度下,储藏2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特定环境中储藏的稻谷,含水量≤14.0%,温度在20℃以下,品质变化较小;含水量≤13.5%的晚籼稻谷,在常年仓内粮温为20℃以下的储藏条件下储藏3年后,仍为宜存粮。因此,储备库入库的晚籼稻谷水分验收质量标准可在13.5%的基础上提高0.5%为宜。  相似文献   

2.
普通晚籼稻和优质晚籼稻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碘蓝值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不同储藏条件下优质晚籼稻和普通晚籼稻的碘蓝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通过分析可知,储藏11个月后,普通晚籼稻与优质晚籼稻的碘蓝值均出现了下降,优质晚籼稻碘蓝值下降的幅度要大于普通晚籼稻。在35个月的储藏期内,普通晚籼稻碘蓝值的平均下降率约为19%,优质晚籼稻的平均下降率约为37%。温度控制对减缓普通晚籼稻和优质晚籼稻碘蓝值的下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更好地储藏优质籼稻,本文研究压盖、机械通风、空调控温等控温储藏集成技术,应用于高大平房仓中储藏新收获优质籼稻的效果,并分析比较了三种不同压盖材料的控温效果,试验周期为一年。结果表明,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采用冬季通风、压盖和空调控温等综合技术储藏优质籼稻,优质籼稻脂肪酸值上涨缓慢,品尝评分值下降缓慢,黄粒米和色泽气味无显著性变化,且不同压盖材料均有较好的控温效果。因此,利用机械通风、压盖和空调控温等技术,安全、经济、有效地实现了优质籼稻在高温、高湿地区的储藏。  相似文献   

4.
将不同含水量的优质籼稻黄华粘置于5个温度(15℃、20℃、25℃、30℃、35℃)条件下模拟储藏540d。每隔60d测定其发芽率、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等品质指标,研究不同储藏温度对优质籼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储藏540d后黄华粘品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陈化,温度越高,其品质陈化越严重,储藏温度对优质籼稻品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水分晚籼稻谷降水控温过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收获的晚籼稻谷水分较高,采取包打围方式临时储存,并利用通风网络(三机三凤道)先行降水后,再转仓到高大平房仓进行第二次通风降水,夏季采取仓内空调制冷、仓外谷物冷却机补充冷源的方式,使晚籼稻谷由原始平均水分16.5%降至14.5%,且安全过夏。与烘干或整硒费用相比,能增收节支,实现了高水分稻谷控温储藏,提高了企业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常温储藏1年及未储藏的甬优9号、甬优12号、甬优15号、甬优1540、秀水134、嘉花1号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新鲜度、脂肪酸值、食味品质、发芽率等储藏指标分析。结果表明,在稻谷水分为11.8%~13.4%的条件下,2017年收获的优质稻谷常温储藏1年后与2018年收获的相同品种优质稻谷比较,其新鲜度、食味品质、发芽率有不同程度下降,脂肪酸值上升。籼粳杂交稻谷比粳型稻谷更耐储藏,储藏品质下降最快的是晚粳稻谷秀水134和嘉花1号,其次为粳型杂交稻谷甬优9号和籼粳型杂交稻谷甬优12号,籼粳型杂交稻谷甬优1540和甬优15号各项储藏指标变化幅度最小,耐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环境温湿度、原粮水分、降水率等因素对CEL-1000BS型烘干机干燥晚籼稻谷的 影响,探讨了烘干前晚籼稻谷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环境温湿度、原粮水分、降水率等因素对CEL-1000BS型烘干机干燥晚籼稻谷的影响,探讨了烘干前晚籼稻谷的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9.
市场动态     
近期国内稻米价格涨跌不一根据2004年9月12日南方稻米市场的监控来看,南方销区晚籼稻米价格稳中趋降,早籼稻米价格稳中趋涨。1.晚籼稻谷:湖北:大冶3级晚籼稻谷的批发价格为1600元/吨,比前周下降了50元/吨;襄樊3级晚籼稻谷的收购价格为1440元/吨,比前周下降了100元/吨;宜城3级晚籼稻谷的批发价格为1400元/吨,与前周持平。江西:抚州3级晚籼稻谷出库价格为1680元/吨,与前周持平;九江3级晚籼稻谷的火车板价为1700元/吨,与前周持平;南方市场3级晚籼稻谷的火车板价为1680元/吨,与前周持平;吉水3级晚籼稻谷出库价格为1660元/吨,比前周下降了40元/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分析东北4种优势品种粳稻在5个温度(35℃、30℃、25℃、20℃、15℃)条件下储藏120d的品质变化规律,指出储藏温度、时间与指标间的关系,确保储藏期安全。结果表明,高温使粳稻的脂肪酸值上升速率加快,增加量为11.33~18.66mgKOH/100g,低温下脂肪酸值增加量仅为2.45~5.68mgKOH/100g;高温下脂肪酶活性变化量为4.8~9.2mg/g,低温下脂肪酶活性变化量为1.0~3.9mg/g。30℃下4个品种粳稻电导率值均达到最大,随着储藏时间增加,电导率值逐渐增大。温度对a*值和b*影响显著,初始水分含量对L*值影响显著。对粳稻的脂肪酸值(F)、脂肪酶活动度(X)、电导率值(P)与储藏温度(T)和储藏时间(D)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时间是影响这些指标的极显著因素,且都符合W/F/X/P=aT+bD+c(P 0.01)的二元线性关系,可用于粳稻储藏过程中相关指标的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空调控温技术在稻谷储藏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择两座装入安全水分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做稻谷储藏控温试验,其中一座采用空调控温技术控制仓温和仓上层粮温,试验过程中对外温、粮温及稻谷品质变化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空调控温技术可保障稻谷安全储藏,能够减少稻谷的水分损失,保留了粮食食用品质,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以冷冻萃取结晶法分离混合脂肪酸中亚油酸,用气-质联用测定含量,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冷冻时间6 h时,脂肪酸∶溶剂=1∶1,结晶温度梯度:0℃、-25℃、-35℃,亚油酸含量为85.33%,得率为68%。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黑豆油。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超声波功率对黑豆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黑豆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9rain,提取温度58℃,料液比1:9,超声功率110W,在此条件下,黑豆油得率达到83.83%。对黑豆油进行GC—MS分析可知,黑豆油的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19.24%、亚油酸46.28%、油酸18.62%和硬脂酸7.3%等,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8.98%。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江苏省2020年新收获稻谷的质量现状,抽取了覆盖全省产粮大县(市)的1 252份样品作为试验样品,依据《GB 1350—2009 稻谷》和《GB/T 17891—2017 优质稻谷》规定的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新收获稻谷三等及以上占比99.4%,粳稻出糙率平均值为82.0%,整精米率平均值为67.8%,水分平均值为14.4%,不完善粒平均值为2.8%,谷外糙米平均值为1.2%,互混率平均值为0.6%;达到《GB/T 17891—2017 优质稻谷》三等要求的稻谷样品69份,占样品总数的21.4%。总体来说,2020年江苏新收获稻谷整体质量及优质品率较往年均有所提升,主要优质品种有华粳系列、南粳系列、淮稻5号、金粳818、苏秀867、丰两优香1号、两优688。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基于水田、旱地分异视角观察耕地利用结构性问题,揭示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特征。研究方法:基于1 km栅格及地理探测器分析1990—2020年我国水田、旱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990—2020年水田总数下降、旱地增加,且水田及旱地的损失多位于自然禀赋较优的地区,而新增多位于开发利用适宜性较差的地区,水田、旱地的空间变化具有省际差异,其中黑龙江水田、新疆旱地的增加和广西水田、旱地的减少较为突出;(2)在水田、旱地、其他用地的变化中,前二者的相互转换规模显著,以黑龙江和四川最为活跃,且以2000年、2015年为节点经历了快速转化—平缓—快速转化的阶段性变化;(3)粮经比、水资源总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共同影响水田—旱地的双向转换。此外,旱地向水田的转换受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而水田向旱地的转换对年日照时数、土壤侵蚀较为敏感。可见与旱地转为水田相比,水田转为旱地的变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强。研究结论:水田及旱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了分异格局,应基于水旱分异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黑龙江省采用县内农作物最高产量计算的产量比系数进行耕地质量分等,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这一不合理现象,研究不同计算方式下的产量比对分等结果的影响,使其等别合理化。[方法]文章以富锦市为研究区,水稻作为基准作物,水稻、玉米和大豆作为指定作物,分别以二级区最高单产和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对比产量比系数调整前后旱地和水田等别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用二级区农作物最高产量计算产量比系数,旱地自然质量等别为6~8等,水田自然质量等别为4~5等,仍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的现象;用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与原有分等结果相比,旱地等别下降1~2个等,水田等别未发生变化,未出现水田等别低于旱地等别的情况,分等结果符合富锦市的实际情况。[结论]寒地黑土区应采用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产量比系数,理论上为《规程》修订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提供支持,实践上为黑龙江省以及整个寒地黑土区的耕地质量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水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与湿地景观,对保障该区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水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田经营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0年、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以及景观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时段水田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 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为5 267.9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0 %,平均坡度为11.87°,其中丘陵地区水田面积分最大,不同区县间水田面积差异显著。(2)近25 年草地、建设用地和水田间发生显著转移,1990—2005年水田主要转向旱地,2005—2015年水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且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水田的总面积持续减少。(3)近25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的核密度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1990年水田分布的聚集区表现为江津和长寿2个核心分布带;2005—2015年江津的核密度值由高密度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水田分布的聚集区仅剩长寿核心分布带。(4)在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景观优势度居于中间位置,随着水田面积不断减少,水田景观的破碎化进一步扩大。结论 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田面积,充分发挥水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漳州直属库横向通风仓进行升级改造,安装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智能通风调控系统,并进行了通风保水试验。结果表明:横向通风较竖向通风均匀性好、水分损耗少、脂肪酸值升高幅度小。横向通风工艺可有效维持粮食品质,减少损耗,延缓品质劣变,减少经济损失,实现低耗、高效、经济储粮。  相似文献   

19.
探讨泔水油水解工艺,直接用水作催化剂,适应成分复杂的餐饮泔水油,污水处理简单,从酸析、水洗、压力、温度、水解等条件进行研究。采用的工艺条件是:压力,3.2MPa;加水量,30%左右。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加水量一般是根据中性油的含量来计算,因为游离脂肪酸不需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