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凤台县属于城镇化地区,其主要矛盾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聚焦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从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的承载关系入手,构建了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了现状模式、生态模式和发展模式3种情景模拟,对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做了评价和预测,并做出了警情判定。现状模式情景下,2014年评价结果显示,凤台县耕地承载状态为可载,建设用地承载状态和生态用地承载状态均为临界超载;2014年预警结果显示,凤台县耕地承载力警情为绿色无警,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承载力警情均为蓝色轻警。不同情景下,人口变化对于凤台县的耕地、建设用地影响不是很大,对生态用地承载状态有一定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开展了成因分析,提出加强生态保障用地的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管理;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平衡土地资源供给;以生态文明建设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试图在保证区域各类用地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对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多层次、多指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与思路。[方法]以安徽省宁国市为研究试点,从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3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承载指数法建立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结果]揭示了宁国市土地资源承载现状为"可载"状态,符合宁国市实际情况。[结论]认为应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切实有效地融入政府管理工作当中,需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的研发,职能部门需统筹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探究地处我国西部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特色农牧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型城市的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保有状态和运行情况,以应对整个区域未来转型发展需求,[方法]基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统计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新型资源型城市榆林市耕地、建设用地、矿产和用水等资源的承载力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与统计评价。[结果]榆林市耕地承载力均衡,粮食可以维持人们的正常消耗,但耕地发展潜力有限;建设用地承载力因城市化进程持续扩张处于"临界超载"状态;而能源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盈余,能够保证足够的区域发展需求;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成为制约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结论]基于分析评价结果,给出灵活运用土地政策提升土地使用效率、推动高端能化产业转型发展、开发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从单要素承载力逐渐演进到多要素综合承载力,研究内容涉及人口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源承载力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区域人口经济规模的动态性特征,单一的、静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已无法满足国土资源与空间精细化管理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向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转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程及国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相关研究发现:多要素资源环境承载力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在测算时大多是将单要素承载力进行简单的融合;承载力预警机制的研究不足,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设定方面还未达成一致的共识,还未形成全面适用的具体的临界超载与超载的关键阈值与预警指数标准。  相似文献   

5.
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84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结合区域承载本底条件,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承载压力指数法以及木桶原理法,分别开展全省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利用两个单要素承载状况评价和土地资源承载状况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土地资源承载状况总体良好,承载压力适中的县(市、区)个数占77.38%,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4.17%。从建设用地和耕地开发利用承载状况来看,建设用地开发承载压力较大的县(市、区)个数占10.71%,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的福州、厦门两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区以及部分经济实力较强县域;耕地开发利用承载压力较大的县(市、区)个数占22.62%,主要分布于经济实力较强县域以及部分海岛县域。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分级评价模型,构建了河北省武安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三方面对武安市生态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做出了评价,得知武安市22个乡镇的生态弹性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存在空间分异特征和不平衡性,生态承载力有两极分化的趋势。根据相关性分析,得出生态承载力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植被覆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工业用地比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将22个乡镇分为生态承载力有较大的支撑空间、生态承载力尚有一定的支撑空间、生态承载力极为有限三大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系统,加快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管控能力,是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方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承载力理论模型。[结果]以县域耕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承载体变化态势的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思路;建立了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与综合集成评价方法、农业资源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划分体系;设计了农业资源超载成因解析准则和承载力调控政策创新方向。[结论]基于承载体视角的资源承载力评价预警系统适用于开放的县域农业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和资源台账,面向评价预警需求长期积累专题数据,突破"数据短板"。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在城市建设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选取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两项自然要素,粗略估计武汉市水土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结合土地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和再开发潜力评价,以区县为单元进行武汉市建设空间优化研究,为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盐城市水资源承载状态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水资源承载状态预警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三类六级"预警思想,采用可变模糊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盐城市水资源承载状态综合预警指标体系,评价盐城市2015年、2020年和2030年的水资源承载状态,并结合各年份承载状态变化趋势,对未来年份进行预警。结果表明:盐城市2015年水资源处于临界超载的状态,但随着"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2020年、2030年承载状态将逐步好转,到2030年将处于可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各项规划的重要基础。[方法]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建设开发影响显著的限制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法测算适宜建设空间规模及现状开发强度,结合适宜空间聚集度和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合理开发强度,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偏离度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云岩区现状建设用地接近极限,无开发潜力导致超载; 南明区现状建设用地比重过高,且适宜空间分布零散导致超载; 观山湖区开发潜力不足,但由于现状开发状态尚未超过合理开发状态,导致临近超载。[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及成因分析,为超载和临界超载区域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成为指导空间发展的重要依据。为科学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促进合理使用,开展了此项研究。[方法]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NKI中文核心数据库中的有关承载力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就承载力定义、承载支撑系统、承载压力系统、两者作用关系及结果运用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近15来,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两个最主要领域,生态足迹是使用频次最多的研究方法,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研究的主要服务目标。承载力主要由承载支撑力、承载压力、作用关系和弹性结果4个要素构成,承载支撑力具有客观性、结构性的特点,承载压力具有能动性、相对性的特点,作用关系受主客体作用机理约束,承载力大小受社会价值观影响,是一个弹性结果。承载力研究存在研究对象泛化、研究尺度随意化、研究内容孤立化、结果评价主观化等问题。[结论]建议以人地关系思想来指导承载力研究,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尺度,统筹考虑人地关系中的"地"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恰当使用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森林生态承载力和环境污染压力2个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森林生态承载力与环境污染压力指数,进而研究森林生态承载率的演变规律与动态关系。研究结果发现:2005~2014年,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环境污染压力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两者的共同效应使森林生态承载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承载状态从超载状态逐渐过渡到富余状态。为此,提出加强森林生态支撑力的建设、降低环境污染能耗总量等相关措施,以提高森林生态承载率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其环境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分析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态,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在发展区域经济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为大力发展区域旅游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状态空间法,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测算模型,以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5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分析其可承载状态,进一步提出加强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策。计算结果表明:2016年威海市、青岛、烟台市的承载状态为可持续承载,潍坊、日照市承载状态为不可持续承载,其中潍坊市承载状态最差,处于全省承载力状态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提出相应提升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研究背景的回顾总结,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要求,针对海岛土地资源的特殊性,将研究范围从耕地资源扩展到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按需要将土地重新分类,对未来海岛土地资源承载力做了估算,并以海岛水资源承载为参照,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建设用地需求增大,耕地质量下降;矿业资源后备不足,地质灾害严重和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质恶化、地下水超采;资源综合利用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中,应重点保护现有耕地;优化矿业结构和布局;保护生态系统、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协调区域发展,综合整治国土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尝试引入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并以山西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膏山景区为案例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构建是可行的,能实现对景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环境承载状况时序上的动态预警评价。结果显示,石膏山景区经济环境承载预警状态2016年已过渡到"适载区",需引起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承载及整体旅游环境承载预警状态处于"健康区",只需做轻度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陕西省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承载潜力是生态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集成极差变换、均方差和综合评价法,从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筛选了34个基础指标建构评价体系,运用2009—2016年的数据对省域及其省内市区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1)资源环境压力,陕西省整体较小,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属于省域的高压力区,咸阳市、西安市为中等压力区,宝鸡市、延安市、商洛市、汉中市及安康市为低压力区;(2)资源环境承载力,陕西省整体较大,西安市为高值区,咸阳市、安康市、榆林市、渭南市、汉中市、宝鸡市、铜川市为中值区,延安市、商洛市为低值区;(3)西安市、安康市、宝鸡市、汉中市和商洛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处于富余状态,咸阳市和延安市处于临界平衡状态,榆林市、铜川市、渭南市处于超载状态。[结论](1)环境支撑是陕西省的短板,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2)铜川市、渭南市和榆林市等需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承载潜力最大的西安市受经济及人口压力增长因素影响,应更加注重疏解人口、产业向外转移;(3)尽管安康、宝鸡、汉中、商洛也处于富余的资源环境承载状态,但需要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