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骤减,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世人担忧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是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社会落后的综合症。其治理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因内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六年的大规模综合考察后得出上述结论。这项课题的名称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考察表明,黄土高原在连  相似文献   

3.
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重复建设、空间布局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分工不明等区域问题。本文以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分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回顾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若干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征入手,阐述了植被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指出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恢复林草植被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朱国庆 《农村经济》2005,(10):56-5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三峡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分析三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乏力、地理区位劣势明显、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是三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三峡工程即将建成、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部地区的崛起、后发优势等又为三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三峡区域必须制订切实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推动小城镇建设,实施“开发移民”和“教育移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科教兴农”。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基于黄土高原近30余年来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LUCC),分析该地区LUCC及其环境效应,为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地统计和趋势分析等。研究结果:(1)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结构整体上未发生变化,仍以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但植被覆盖度提升显著;(2)黄土高原LUCC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影响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3)黄土高原LUCC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及碳循环等生态环境过程将产生长期的影响,植被恢复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消极的作用。研究结论: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已接近水资源承载力阈值,提升人工植被稳定性、促进水资源平衡仍为现阶段促进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以实施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黄土高原的战略决策为宗旨,介绍了50年代以来围绕黄土高原建设方针而进行的讨论和争论,总结了黄土高原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了目前治理黄土高原的难点和阻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中国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耕地资源紧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特点出发,以可持续发展思路展望了21世纪中国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即耕地面积稳定,质量提高;林地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草原建设加强,草地退化得到竭止;建设用地实现合理集约利用;土地利用布局得到优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党的十五大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前夕,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作出长篇的重要批示。江泽民总书记在对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的长达3页纸的批示中,谈古论今,高瞻‘远瞩,号召要“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9李鹏总理在批示中,要求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要15年初见成效,3O年大见成效。这两个重要批示,虽然是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几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延安、榆林等几个局部地区来讲的,但其着眼点却在整…  相似文献   

10.
裴炳和 《山西农经》2023,(21):102-106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助推器”。德化县龙门滩镇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针对整治区域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提出启用“土地整治+”模式,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中心联动生态环境、相关绿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开发以及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龙门滩镇水系、人居环境、交通环境等,推动当地生态治理发展,打造生态文明的新龙门滩镇,加快推进龙门滩镇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矿业开发是地勘单位面向市场发展的优势产业。文章提出地勘单位矿业开发应坚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做到在开发中创新 ,靠创新开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利益分配过低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目前集体林区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一个现有法律框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阐述林地的功能特性和概述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出遵循法律社会学的整体原则,充分发挥林地的政治功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法律决策准则是流转林地利益调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观念、政策和组织三个维度对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运行基础做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不难看到,其尚处于起步阶段,观念、政策和组织都存在明显缺陷。客观地讲,国人慈善观念尚未固化,并随社会思潮呈现摇摆多元态势。与之对应,政策在慈善事业的市场和社会准入问题上审慎而犹疑。这种有限取向,在引致种种慈善乱象的同时,业已无法适应国内日益旺盛的慈善需求。尽管2010年以来,中央及部分地区频频出台各种利好政策,但慈善发展的政策环境依旧不容乐观。在国家让渡出的有限空间中,行政化路径仍是慈善落实的主流选择。市场化和社会化逻辑虽做部分探索,但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合法性及可持续困局,各种社会争议也总是如影随形。区别于李昌平等所倡导的由"垄断慈善"走向"竞争慈善",政策演进的现实性和复杂性提醒我们:慈善事业由国家而社会的转移并不顺利。中国慈善事业迎来的将是一个垄断与竞争长期并存的双轨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方法,对《中国渔业经济》2001—2006年的栏目设置、载文量、作者合作度、合著率、高产作者、高产单位及作者地域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中国渔业经济》的编者、作者、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矿业融资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业企业在矿产勘查和开采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资金筹集,而利用融资是一种有效的经济行为。本文对我国矿业融(投)资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可采用的融资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矿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平的日益增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开发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资源自身的可持续性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论文论述了我国目前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从海洋观念、法律法规及海洋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现象的原因,并从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海域使用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海洋资源监测及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提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公司治理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各公司治理相关利益主体对公司治理机构中的制衡关系及其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最后提出从公司治理入手,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相似文献   

18.
以2020年新冠疫情下爆出重大商誉减值的力源信息为企业案例,通过分析其巨额商誉减值的深层原因及该上市公司在处理时存在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新冠疫情下上市公司出现的商誉减值及信息披露。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有商誉估值泡沫放大、盈余管理可能性上升、信息披露更具复杂性以及资本市场股票环境不稳定4个问题。最后,针对会计准则修订、外部审计、上市公司内控三方面,提出了添加商誉摊销减值方式、限制商誉规模、审计联系企业行业特征、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不同的但是又常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土地的集约利用是相对土地的粗放利用而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观念,其包括4个方面,对土地利用的认识更深刻、概念更广泛。  相似文献   

20.
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管理模式。可简要表述为以灾害系统观导向 ,依托功能互补与分工协作的行政、专业、社会群体三类灾害管理系统 ,实施“以防为主 ,防抗救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减灾系统工程及其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