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详实研究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土地类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主要为可开垦滩涂、可复垦采矿用地以及可开垦盐碱地;2.从空间位置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大部分位于黄河滩区;3.从分布规律看,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程度较低。针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以上特点,进一步提出了对兰考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形势下"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开展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对优化区域农业结构与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的前提下,通过对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了解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空间分布情况;同时结合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分别从数量、质量及类型方面分析2011~2020年间芜湖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根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对策措施;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基于区域"占补平衡"与"异地代补"的政策建议,从而为解决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合理开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达到在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可开发利用程度的目的,促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土地整治工作,提高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哈尔滨市各类用地需求量增加。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有效补偿各类建设占用的耕地,对于稳定耕地面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耕地后备资源现状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以可开垦土地为主。可开垦土地包括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和可开垦裸地等。全市耕地后备资源可开垦土地有32678个地块,面积为90.77万亩,以可开垦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耕地后备资源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合理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对于耕地后备资源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较为匮乏。[方法]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基于2003年和2015年两期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在分析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3~2015年期间,山东省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减少了30.81万hm~2,其中可开垦土地减少24.97万hm~2,可复垦土地减少5.84万hm~2。[结论]总人口、文盲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等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显著性驱动因素,并且总人口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最大,受教育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次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对耕地后备资源变化的影响最小。"宏观统筹协调,异地代补"是解决"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供需不匹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必经之路。但异地代补的数量比例和质量应严格控制,并注重对补充耕地地区的经济补偿和政策倾斜,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盘锦市为例,采取主导因素"限制性因子"评价法,通过建立后备资源评价体系,对盘锦市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了评价,并对不宜耕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及限制开发利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底耕地后备资源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探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可以为政府部门保障基本农田和国土整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了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宜耕性与限制性。[结果](1)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面积为381万hm2,约占全省现有耕地的640%; (2)集中分布于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3)主要以其他草地和沙地两种地类为主,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689%和540%; (4)从开发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来看,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体质量差,加之极端的气候条件,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欠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结论]青海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开发利用潜力不大; 该区域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明确功能区划和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河北省耕地资源现状以及耕地资源面临的形势: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低;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结构组成、类型分布;在衡量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河北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潜力分区域做了初步探讨;预计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耕地将在0.78bm^2左右;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应注意因地制宜、合理有计划地进行开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开发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正>8029万亩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可开垦土地占96.4%,全国近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3307.18万亩,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26万亩,且分布极不均衡。4140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2016版正式颁布实施,规定了433种农药的4140个残留限量,较2014版增加490项。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完善中国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开发潜力方面的研究。[方法]文章从自然适宜性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地形、气候、土地类型和土壤4个方面15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松嫩平原宜垦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1)1980—2015年松嫩平原自然宜垦性整体较好,最适宜垦区与较适宜垦区占松嫩平原面积的5068%,分布在松嫩平原腹地大部地区,中部、中北部、中南部等地;(2)松嫩平原已开垦耕地资源中,持续利用耕地占松嫩平原面积的4814%,空间上与宜垦程度高值区高度吻合;(3)新增耕地占区域面积的126%,以中度适宜垦区和较适宜垦区为主;(4)松嫩平原耕地后备资源占松嫩平原土地面积的1556%,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均有分布,耕地后备资源中度及以上宜垦区占后备资源总量的7465%。[结论]目前大庆市和白城市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最为丰富,但其中轻度及不适宜开垦区所占比例大,开发难度较大; 松原市可开发资源相对丰富且开垦难度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的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研究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程度,探究全市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方法]文章通过选取2010~2015年的荆州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作为投入指标,以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和粮食总产量为产出值,构建荆州市耕地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对全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间,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DEA除2010年无效外,其余年份都有效,DEA有效年份达到83%,在DEA无效年份,耕地资源综合效率也达到0.994,表明荆州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高的利用水平。[结论]提出荆州市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稳定发展种植业;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农田肥料利用水平;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增强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资源锐减,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该区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包括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工作,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布及开发组合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特征研究其开发组合序列是有效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县为分级单元对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潜力分级,对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序列进行研究,从而为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顺序提供参考。[方法]利用Arc GIS空间图形分析法、DPS数据处理系统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确定开发潜力等级以及开发序列。[结果]江西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高到底依次分为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Ⅲ级潜力区和Ⅳ级潜力区,面积分别为2.726 672万hm~2、2.306 897万hm~2、2.873 594万hm~2、1.378 88万hm~2。[结论]根据两维图论聚类法分析结果得知,江西省各县地域相似程度较高可优先开发的组合有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彭泽县;袁州区-分宜县-上高县-渝水区-樟树市;进贤县-南昌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和樟树市-渝水区-上高县-高安市-奉新县-安义县-永修县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环境健康的瓶颈:工业化城市化使部分耕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快速递减,耕地低效利用、掠夺式经营广泛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侵蚀着土地生产力、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据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以期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6.
泰兴市耕地资源的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泰兴市耕地资源面临的态势,提出了泰兴市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包括科学编制规划,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大力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  相似文献   

17.
搞好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是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目标的重要措施;以山西省为例、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参评因素选择、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单元划分、基础信息获取、综合评价指标值计算和适宜等划分;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