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四大自贸试验区法院在适用CISG问题上分歧较大,各种类型的适用情形都存在,不仅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统一,而且不利于构建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适用CISG的分歧原因在于对CISG适用规则的认识不足、国内法律供给不足以及对CISG的熟悉程度不足。为增强自贸试验区法院在准确适用国际条约方面起到的表率作用,建议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或指导性案例的方式,要求或引导自贸试验区法院准确、统一适用CISG。此外,加大培养精通国际经贸规则的高层次法律人才是增加CISG适用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私法成果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货物交易的共同法律语言。我国是该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然而由于CISG的任意性特征以及其适用规则的复杂性,我国裁判机构在对CISG的适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偏差。本文以“CISG的法律适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解读CISG的适用规则,系统梳理CISG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适用情形,分析与总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的判定思路,以期对CISG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统一理解与适用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减少我国对外贸易纠纷处理中的法律障碍,从而更好地保障中外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维系国际贸易的稳固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大法系相互交融的产物,《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称"CISG")是国际商法领域的重要成果。鉴于CISG损害"可预见性规则"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且具体规则在适用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故该法律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本文在把握"可预见性规则"法律渊源、法理的基础之上,重点就CISG损害"可预见性规则"的"主体"、"时间"、"认识"、"主客观标准"、"因果关系"和"预见内容"要件开展了分析。并结合CISG实例,以期将抽象规则具体化,为更好地把握和适用CISG损害"可预见性规则"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纠纷中,争议解决费用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探讨CISG视角下的争议解决费用分摊问题兼具理论和实际意义。理论和实践中就CISG能否成为分摊争议解决费用的依据存在不同做法。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有关方对CISG的立法精神和解释规则存在理解上的不同。本文支持依CISG分摊争议解决费用的观点,因为这不仅更契合于公约的精神,也更能实现公约适用的统一。域外的相关公约实践对我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我国的有关实践,本文有4点建议:通过合同条款对争议解决费用的分摊加以明确;明确争议解决费用分摊的请求权基础;裁判主体应克服国内法思维,恪守公约精神进行条款的解释与适用;进一步明确争议解决费用分摊的国内法规则,从而实现国际法与国内法适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与CISG有关声明而言:首先,中国"非书面形式规定保留"的真正对象是CISG第11条、第29条和第二部分(第15条第2款和第22条除外)。之所以排除第15条第2款和第22条,是因为尽管其允许"发价的撤回"和"接受的撤回"得以非书面形式作出,但逻辑上并不允许"发价"和"接受"的意旨表示可以非书面形式作出。其次,无论是根据《香港通知函》和《澳门通知函》的规定,还是对CISG第93条作字面意思理解或作扩大理解,CISG对香港和澳门不适用。最后,尽管中国撤回对CISG所作相关保留会导致相关货物销售合同(包括其形式)法律适用的变化,亦应撤回相关保留。法律适用的变化是撤回相关保留之果,而非其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探讨CISG的历史地位问题。国际贸易法统一运动已经持续一个世纪,CISG是其最高成就之一。国际贸易法的统一模式有世界法统一模式、万民法统一模式和示范法模式3种,其中,万民法统一模式类似于古代罗马万民法的状态,是当今国际贸易法统一的最有成效的模式。CISG在国际贸易法统一中正是处于万民法统一模式,是因为世界法统一模式太超前,示范法模式太保守。正因为CISG恰到好处地采用了万民法统一模式,使其在国际贸易法统一过程中成效极大,具有其历史地位,应予以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宋茹 《国际市场》2010,(3):53-54
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个国家司法独立,法律制度不同,在进行交易时往往会就争议产生时所应适用的法律产生分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自20世纪初就已开始磋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制定了许多相关的国际条约和规则,如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定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ales of Goods,简称CISG),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违约补救措施,实际履行制度在国内立法和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体现。CISG、UPICC和PECL这3个国际法律文本是国际贸易统一实体法的重要成果,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三者都对实际履行制度作出相应规定,但是三者的相关规定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详细比较分析三者的实际履行制度,该制度包含已经统一的内容和尚未统一的内容,该制度应进一步统一。通过借鉴CISG、UPICC和PECL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合同法》中实际履行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违约补救措施,实际履行制度在国内立法和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体现。 CISG、UPICC和PECL这3个国际法律文本是国际贸易统一实体法的重要成果,对国际 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三者都对实际履行制度作出相应规定,但是三者的相关规定存 在一定差异。通过详细比较分析三者的实际履行制度,该制度包含已经统一的内容和 尚未统一的内容,该制度应进一步统一。通过借鉴CISG、UPICC和PECL中的相关规 定,我国《合同法》中实际履行制度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CISG)第65条明确规定,卖方在买方不确定货物规格时,有自行确定货物规格之权利。该权利所蕴含的精神在于鼓励交易,这也正是CISG明确赋予卖方确定货物规格权利的重要理由之一。但第65条在赋予卖方确定货物规格权利之同时,也对该权利设定了严格条件,以期平衡买卖双方权益。在法律效果上,卖方一旦行使确定货物规格权利,即不得同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利。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该条规定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CISG(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自1988年生效以来,走过了23年历程。我国作为该公约的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在审理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纠纷中对凡具备公约适用条件的案件,均直接适用,但适用该公约的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性。反思这些问题,我国有必要通过宪法明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法律效力,以便在我国国内切实履行国际条约义务。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货物买卖实践中,当买方违约,卖方解除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的情事时有发生。《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解决"自动解除合同"制度下合同解除后合同效力状态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设立了"宣告合同无效"的制度。然而,该制度尚不能完全解决合同无效的宣告是否满足合同解除条件的问题,实践中,错误宣告合同无效、非法解除合同现象仍然存在。据此,本文从学理研究和判解研究着手,研习《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下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价值所在,探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64条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并阐释卖方宣告合同无效与买方违约补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廓清《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宣告合同无效"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运用规则,以表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3.
在相同或类似事项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往往比《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更加具体、成熟并具有可操作性。基于《公约》与《通则》“尽量维护国际贸易中合同的履行性”这一共同宗旨,可以运用《通则》的相关条文对《公约》根本违约的认定标准进行解释,从而确保国际贸易双方当事人对争议解决结果的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情绪表现规范和情绪劳动策略是情绪劳动研究的两组核心概念,员工将采用何种策略应对组织的情绪表现规范?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不同形式的情绪表现规范对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以及自主动机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表现规范的正式化程度对深层扮演有倒U形影响,对表层扮演有U形影响;当正式化程度较高和较低时,员工会较多采用表层扮演,较少采用深层扮演;当正式化程度适中时,深层扮演水平最高,表层扮演水平最低。自主动机部分中介了情绪表现规范正式化程度对深层扮演的影响,完全中介了情绪表现规范正式化程度对表层扮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汽车贸易规则是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确定区域内优惠关税。为了防止CKD生产方式,多数区域汽车贸易规则制定了汽车原产地规则。研究表明,区域汽车贸易规则对区域贸易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区域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加速了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构。非正式规则作为传统多边国际贸易协议以及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的补充和调整,其超越了传统国际造法的范畴,没有法律约束力,却为市场主要参与者高度认同且普遍遵守,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维持国际贸易秩序的稳定,并且免受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实力的影响。对非正式规则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去。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Extant research presents a conflicting picture of change dynamics during institutional discontinuities. Some studies propose or depict formal rules as changing first. Others argue that norms need to change before formal rules can be revisited, let alone change.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suggests a contingency theory. In mature organisational fields with institutionalised informal rules, norms need to be questioned and changed before any change in formal rules can take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in emergent organisational fields – where no particular rules of the game have been institutionalised ? change in higher-level institutions begins with a change in formal rules.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two historical cases of major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professional American baseball that illustrate the theory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