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结构是社会结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业结构伴随着社会阶段结构的变化而变迁,随着大力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必须会加速社会就业结构的转换,但由于贵州人口增长过快,整体人口素质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等制约因素,这种结构的变化相对是滞后的,文中针对当前贵州就业工作的形势和矛盾,提出了贵州就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失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结合一般经验与国际比较,并对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变动显著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而且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具有超越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特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1990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相对生产率、就业弹性的差异,探讨了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针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据相关理论,运用SPAERMAN相关检验、线性回归等计量方法及1985—2011年面板数据、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研究期内除个别时间段内出现了就业份额的"逆趋势变动"现象外,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偏小,且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远小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就业因素对人均GDP存在总量性及结构性双重影响,且两种影响分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Greenaway et al.(1999)模型,探讨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评估了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和就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经济增长、就业刚性、进出口和工资对就业影响之间的系统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对我国存在着显著的劳动就业效应,而进口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不明显;进出口贸易对产业就业的影响存在分化现象。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就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有限;进口贸易对第二产业就业存在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工资的增加对三次产业的就业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尤其对第二产业影响最为严重;经济增长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存在着正效应,而对第一产业的就业存在着负效应。为了重塑产品成本优势,保护劳动力就业,我国需有序地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消除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各种制度限制,并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工作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法,以三次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和三次产业中就业人员的增加人数为基础指数进行分析,找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提出提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北京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就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其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并进行就业结构弹性分析和优化评价,从而得出造成北京当前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8.
利用统计学、数学方法为分析工具,对建国以来(1952~2004)GDP增长率与就业结构的变迁作了实证考察,找出了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原因,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就业结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社会观念、心理因素、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原因。就业结构演变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效应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二元经济现象又十分突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留滞现象。本文对就业结构演变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业结构演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是就业结构的变动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其非均衡性特征明显.重庆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不但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重视,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就业与再就业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三次产业中人口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密切联系与互动性,这两种结构需要协调发展。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与人口大省,就业结构的转换偏离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本文分析了四川这两种结构的偏离程度,并从二元经济结构、产业对就业的吸纳力、劳动市场分割性等多角度探索其结构偏离原因,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人口就业结构转换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的分析,我国女性就业结构的演变呈现出如下特点:产业结构方面,就业的非农化趋势及产业转移的性别差异显著;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公单位就业激增及城镇集体单位就业锐减;行业结构方面,行业间的不均衡变化及关联职业的性别优势显现;职业结构方面,职业性别隔离日趋明显及女性职业层次有所提升;学历结构方面,整体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及高学历女性占比仍偏低.  相似文献   

13.
对1995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动中就业结构存在滞后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必须调整经济结构,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促进就业扩张。  相似文献   

14.
对建国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迁的分析表明:以城乡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二元经济结构、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制度设计的缺陷,是中国就业结构落后的原因。提高中国就业结构水平可以从“治标”及“治本”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运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结合1995-2010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进行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比较分析发现,河南省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因此,要加快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结构是解释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则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劳动力要素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就业结构是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较大的调整,必须在认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作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措施以实现产业优化和增加就业的两重目标。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和全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其变迁过程表现出明显不同,因此,运用经典理论进行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研究需要根据实际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第三产业在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在首都功能重新定位的条件下,第二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作用,就业结构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因素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而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深入探索无锡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无锡市目前和今后将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产业优化,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以来,广东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增长效应已初步显现。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广东可能将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与摩擦性失业问题;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外来劳动力对本地人员所产生的就业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问题;外部劳动力的进入所导致的产业“滞移”现象等。本文运用相关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