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飞 《当代经济管理》2012,34(12):58-63
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他们就业。然而,当前的两种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均存在缺陷,要切实提升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项目的效果,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服务机制,确保充足的培训经费投入与加强培训资金监管,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路径,并探索其他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就业培训券模式,但在其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仍显不足,难以有效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应以就业培训券为政府工具,引入用人单位和第三部门,构建就业培训多元合作模式。通过多元合作机制,实现培训市场与就业市场的衔接,拓展农民工就业与培训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强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促进农民工就业。  相似文献   

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体已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的供给方又有其自身结构特点,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与决策。因此,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的农民工因其弱势地位,在进城就业时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并影响其就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面理解准公共物品的角度,理论上可以把准公共物品分为以下三类:具有强的非排他性和弱的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强的非竞争性和弱的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通常有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主要模式.政府供给准公共物品确有其巨大优势,但存在政府失灵问题,这为政府以外的主体供给准公共物品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两种模式在权力利益关系和功能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准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可以实现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农民工培训市场日益蓬勃。但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因而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现实条件,运用Kirkpatrick的四级评估法以及D—S证据理论,可以对农民工培训效果进行较为合理、科学的评价,并及时发现培训中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多数进城农民工缺乏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各种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应发挥的职能不够,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障碍重重.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转变劳务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并落实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公共产品理论为合理界定地方政府和市场作用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准公共产品具有整体的社会效益性以及消费的个人属性,使其有可能由市场来提供。由于目前准公共产品的政府过度供给和政府融资渠道狭窄,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集中的问题。辽宁各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性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促进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合资合作,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准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的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旨在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提供完备的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城市化发展不足和不均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对农民工的公关就业服务严重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缺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前,由于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存在,重庆市农民工进城在就业、安居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就业方面,农民工就业层次整体较低、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不规范、就业培训与管理工作滞后、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等;安居方面,住房面积小、居住环境差、住房满意程度低、有廉租房需求却不了解农民工公寓、城镇定居意向强但租金承受能力较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不完善、子女城镇入学门槛高等。应优化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居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技能培训问题。现代社会中,农民工职业培训大致分为四种形式:政府培训、市场培训、企业内培训和家族培训。而从职业周期角度来看,农民工获得职业技能的整个跨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能认知阶段、技能追求阶段、技能定型阶段。鉴于农民工在整个职业周期中参与培训形式的不同,结合农民工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技能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应当对农民工实现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缩小职业周期在生命周期的跨期,明确政府培训和市场培训的分工,进行投资与受益制度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的就业与培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农民工就业难往往更多地归结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这一原因。事实上,对农民工培训的不到位更是深层原因之一,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就业制度安排和农民工培训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既定制度目标的漂移。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政府采购促进就业培训”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浙江省969个新生代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有序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以及企业录用政策、企业培训政策、政府培训供给量和政府培训有效性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和企业薪酬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已有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宏观测量指标,通过对2008~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率和就业弹性系数波动较为明显,农民工就业的产业间转换率并不高。就业供给总量增长较快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需求不能同比增长的矛盾是我国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看来农民工培训还存在着资源缺乏、质量不高、在职培训薄弱、农民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要完善我国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培训格局,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扩张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市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不断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完善覆盖新生代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土地权利保障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及政府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在分析其供给和需求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而高新技术“产品”作为技术“产品”的一特例,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政府在发展高新技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供给的介入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加强返乡农民工创业教育培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年,以起始于美国的全融危机为导火索,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返乡给就业形势原本就十分严峻的农村带来新的压力.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农民工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技能,对于实现返乡农民工就业和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文章以农民工返乡为背景,结合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现状,探讨如何加强农民工创业教育培训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业信息服务工具按内容可分为实物工具、政策工具和方法工具。目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在方法、流程和标准上都存在设计缺陷,难以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求职需要。采取整合设计的思路,细化就业信息服务流程、强化就业信息服务评估,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内容、规范就业信息服务标准,是提升农民工就业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农民工"就业难"表现为"失业中年化"和"不稳定性就业"特点,企业"招工难"具有区域性、行业性、季节性等特点,必须努力提高议价工资水平和改善用工环境,建立教育—市场需求—培训—就业体系,关心和帮扶老一代农民工就业,加强招用工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结构呈现出转移比重逐年上升,受到各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省内外就业趋于平衡等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存在速度慢、就业空间不足、转移能力弱、创业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陕西省城市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在县乡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和农民工生活园区,有计划地实施并村计划等,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