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灵艳  黄文貌 《企业技术开发》2012,(28):118-119,122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肩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文章通过对比、总结德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工程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对策探讨,旨在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CDIO模式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CDIO模式这一国际流行的工程教育模式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的要求,对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整体化设计,就其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的本质,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对于我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国家、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在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校企产学研共同体,开展卓越工程师的联合培养。同时,以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建立综合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诚  王光辉 《价值工程》2014,(6):252-253
德国高等双元制教育是德国在加强大学教育实践性的一个尝试。本文对两种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做了对比分析,以期在全面了解德国高等双元制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对工程类大学探索并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严燕 《价值工程》2014,(15):267-269
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工程师的质量。崔军博士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著《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本文将对《中外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研究》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需要通过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为注册工程师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同时保障参与国际流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利益。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做法,以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玉杰  田密  祖海英  闫月娟 《价值工程》2012,31(23):219-22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韩国的KAIST大学和国立首尔大学等的工程实践教育课程建设、过程实施、教育理念为例,分析了国外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教师队伍缺乏实践训练、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残"、课程体系不舍理、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和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本文从改革师资培养模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改革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革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受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WorldFederationofEngineeringOrganizations)的委托 ,并经国务院批准 ,2 0 0 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将于 2 0 0 4年 1 1月 3— 6日在我国上海举行 ,大会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世界工程师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确定为“工程师的奥林匹克”。根据德国工程师协会倡议 ,以 2 0 0 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为契机 ,第一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于2 0 0 0年 6月 1 9— 2 1日在德国汉诺威举行 ,340 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其中 1 3是青年工程师。会议…  相似文献   

10.
胡明星  闫鹏  乔春玉  朱传勇 《活力》2013,(15):50-50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造就了大批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虽然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质量并不高。突出的问题就是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能力薄弱。针对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2010年6月.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使我国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我国跻身工程教育强国之列。一、目前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综合实验仅仅是停留在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专业基本理论及概念的理解,对高分子材料性能检测.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的操作等层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验内容陈旧、滞后.实验教学形式僵化。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较多,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实验内容太少。这种传统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建立.不利于后续阶段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完成从学生到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探析我国现阶段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入手,结合国际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剖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得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未来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孙丽丽  张旭昀  王勇  毕凤琴 《价值工程》2012,31(13):236-237
本文在对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国内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结合材料专业特点,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确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考虑材料专业的多样性和对材料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改革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教育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材料工程师,并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而探索一条培养卓越材料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价值工程》2018,(12):241-243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我国的工程教育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而我国至今未形成完整的工程师制度,问题较多。英、美现行的工程人才培养制度已经成为一套基本成熟完善的制度体系,本文将介绍英美两国工程师形成的质量规制模式,力求为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36):170-17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2018年1月1日,全德范围内将开始实施认证体系新规。新规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将经历一系列重大变化,同时也将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价值工程》2017,(12):250-251
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而对学生在人文社科方面能力的培养较少关注,主要表现为相关课程设置较少或者是人文方面教学系统不健全,从而导致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人文素养不足。现今,我国需要大量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国家建设中。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对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6.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实现培养实用型工程人才目标的一次重大改革。笔者吸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与德国巴登-符腾堡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合作的经验,分析产学合作教育的特征,得出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定目标等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须莹  王百成  魏国丰  毕凤阳 《价值工程》2010,29(23):255-256
本文以我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为载体,探索了现代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就如何建立具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打造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工程师。  相似文献   

18.
赵世伟  魏国 《价值工程》2015,(15):252-254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大开设高等工程教育院校的认可,中国民航大学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深入开展相关教学研究与试点工作。本文详细描述CDIO工程教育模式一体化教学中项目教学课程的内容载体、组织形式、实践场所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该教育模式下项目教学课程的评价过程和方式,并附学生和教师的后续表现佐证。以微薄的教学研究经验和实践,抛砖引玉,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工程师培养模式,对于相关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已成为高等旅游院系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宁波大学为例,结合宁波旅游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和宁波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