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长期以来的"外需驱动型"对外贸易使得中国的贸易结构处于较低层次,对外贸易已经失去增长的动力。一国的内需与外需应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内外需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外需驱动型"对外贸易应该逐渐转变为"内需驱动型"对外贸易,应加快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外贸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从我国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投资贡献、资源环境状况和防范"中等收入陷阱"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深刻的现实根源。创新驱动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及技术创新。从政府政策的角度推动创新驱动型增长,应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保护知识产权及重视教育和人才制度等。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发展动能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新阶段,制度基础是否为新动能提供了有效激励?基于2009—2016年中国内地省际数据,采用非线性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市场化、政府创新扶持、技术市场发育、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制度因素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市场和政府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作用并不是非此即彼,加速市场化进程和加大政府创新扶持均会产生显著促进作用;②促进技术市场发育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③以贷款余额表示的金融发展并未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性影响,表明存在金融错配,金融资本并未有效进入创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白云飞 《发展研究》2014,(3):96-101
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转型期难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建立二元结构、消费支出、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理论框架,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改变对经济增长方式路径的依赖,打破资源禀赋型、劳动力依赖型等对经济增长路径的锁定效应。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三者进行实证分析,将产业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二元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互影响进行量化,认为内需的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在34年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促进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通过顶层设计使产业结构升级逐步依靠内需来带动,实现经济由投资、外贸驱动型向需求驱动型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九五"计划就明确规定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至今已经十多年时间了,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却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诃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中期至今,山西省自然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的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从资源带动经济繁荣到逐渐疲软,再到遭遇"资源诅咒"的艰辛历程;"资源诅咒"现象的出现对于资源型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认为我省需要注重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的产业转换升级,积极引导资源型城市企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有助于减轻"资源诅咒"对资源型经济地区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长江上游地区1991~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型向二、一、三型转变,目前维持在二、三、一型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产业结构演进基本与工业化进程保持一致,且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超过全国乃至东部地区,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表现出地区差异,38%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60%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2%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经济增长动力的认识经历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过程,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是我国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世界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绿色能源"、"数字制造"和"智慧地球"三大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挖掘"技术创新红利"、"经济全球化红利"和"生态文明红利"等创新红利,已成为国民财富健康、可持续增长的不竭之源;成为提升发展质量及竞争能力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升级政策经历了数量扩张型、质量提高型和创新驱动型的演进路径,但科技创新仍未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由于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为作用,因此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仍是我国今后产业升级政策的目标和重心。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通过增强产业创新动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来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优化科技中介组织,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应是未来我国鼓励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政策的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10.
将环境规制分为投资型和费用型两类,基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选取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面板数据,对环境规制能否有效倒逼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环境规制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型环境规制能显著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而费用型环境规制则显著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分析表明,分地区环境规制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东部地区两类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投资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费用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型旅游业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理论非常切合旅游业发展要求和实践属性,旅游业固有特性使其在循环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耦合与促进作用,循环型旅游业将深刻地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可以分为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层次,推行循环型旅游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