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定义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和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选取一家企业进行实证分析,说明该模型在知识管理创新风险评价中的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高校科研团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团队人际信任、知识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理论模型,以苏沪皖等地12所重点高校的45个科研团队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人际信任对知识共享和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知识整合的影响不显著;知识共享对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共享与整合在人际信任与创新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最后,提出营造团队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等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企业知识创新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揭示企业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知识创新风险评价模型。通过实践应用,证明构建的知识创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可以为企业知识创新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科学时代,跨学科团队已成为解决复杂、多维科学问题的重要组织形式,多学科间的知识整合是实现跨学科团队独特优势的关键。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工具,分析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知识整合机理。首先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特征,及其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熵减机制、学科互补机制、耦合机制及触发机制。构建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的耗散结构演化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团队知识系统的3种演化趋势及其形成稳定有序结构的基本条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源于团队成员知识异质性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冲突是知识管理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它们对团队乃至整个组织的运作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构建一个能解释知识差异和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冲突之间内在关系的知识整合框架。通过分析团队成员知识异质性的程度分布结构和团队异质性特征互动结构两个方面,建立导致知识共享和知识冲突程度大小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AHP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大量文献资料分析来看,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研究往往注重于某一特定资源,尤其是知识方面。从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来源出发,探索其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简化的AHP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给出了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知识的视角,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本质是在知识能力系统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方的互动来实现知识能力系统的拓展;建立了产学研耦合互动的知识创新模型,给出了提高产学研知识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知识整合定义,将知识整合的原因归纳为知识离散性,并从知识分工、知识特性及其与知识主体认知能力的关系出发,把知识离散性根源归纳为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在此基础上,以知识特性(离散知识—结构性知识)为横轴,以知识主体(个体—团队)为纵轴,构建了一个二维的团队知识整合途径模型,并基于空间离散和认知离散提出了人际互动和知识连接两条团队知识整合途径。然后,应用这两条知识整合途径分析了一个团队知识整合案例。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其理论意义在于区分了知识离散性的两大根源并提出了两条相应的知识整合途径,其现实意义是为团队知识整合过程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团队氛围的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创新活动的开展越来越依赖良好的团队氛围,团队氛围已经成为服务创新的关键因素。首先对知识共享的涵义、作用机制,以及团队氛围和服务创新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分别讨论了知识共享和团队氛围对团队服务创新的影响,并构建了基于团队氛围的知识共享与服务创新的作用过程模型,以揭示在团队氛围情景下服务创新与知识共享的互动机制。团队氛围和知识共享都会促进团队的服务创新,并且前者还调节着后者对服务创新的作用关系,而服务创新的要素改进也对知识共享有推动作用,其中信息交互在两者的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期通过分析团队氛围和知识共享对服务创新的作用以及影响路径,为服务创新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阐述了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供应链成员协同知识创新固然重要,然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风险的存在影响着知识创新的成果及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如果创新所带来的利益不能够大于创新的风险,那么企业应考虑是否要参与协同知识创新.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可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为企业带来新的知识和资源,而风险识别是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对于提高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风险的特点,基于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构建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风险进行了量化评价,为供应链成员规避风险,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创新团队日益成为合作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基于1992年以来WOS数据库中国际创新团队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探寻国际创新团队研究的活跃程度、知识基础及前沿热点。通过文献共被引和期刊共被引分析,总结了创新团队工作氛围、绩效模型、影响因素及团队学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深入研究创新团队的知识基础,指出管理学、心理学、技术创新等学科是研究创新团队的主要知识基础;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团队绩效、团队组织管理、团队知识转移与分享是国际创新团队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知识管理与团队学习、跨职能创新团队、虚拟创新团队等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3.
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的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和互动性特点,大学与产业两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和相互协同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虽然大学与产业在互动合作中有着不同动机和诉求,但从经济、人才、知识和责任4个层面均可以找到大学与产业互动的有效结合点。传统意义上大学与产业的互动合作存在教育、科研和服务3种模式,而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与产业有效互动的新模式,能够在有效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播、创造和应用能效倍增,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创新主体间双向融合与协同。  相似文献   

14.
界定了开放式创新和外部知识获取能力的概念定义,从外部知识获取战略、知识识别能力、知识获取方式、知识传递路径、员工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技术六个方面构建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针对外部知识获取能力难以量化描述的特点,利用改进的云评价方法构建外部知识获取能力的综合云评价模型。最后,以某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为例,阐述了开放式创新中外部知识获取能力评价过程,并分析了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校企知识流动过程分为知识研发阶段和知识转化阶段,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分别测度了校企知识研发效率和校企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面板Tobit模型研究两种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的校企知识研发效率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并且两种效率均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性,莫兰指数验证了两者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高校层面,高校创新能力对知识研发效率存在促进效应,但是,对知识转化效率存在抑制效应,科研人员结构只对知识转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政府科研支持对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在省域层面,省域创新集聚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对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只对知识研发效率存在促进效应;校企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类型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模糊数学理论,构造了一种改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建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但可以在整体上对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河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和劣势,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一种评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a micro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s mainstay business at present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d a future growth strategy (radical innovation) in an age when there ar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is hard to pred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ndaries innovation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implement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boundaries knowledge and convergence knowledge. To implement knowledge convergence processes, outstanding companies dynamically establish various project teams and diverse mixed teams, which are strategic communities, as well as network organisations that integrate these teams and continually generate new boundaries innov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detailed case study, and new insights regarding combin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rough triadic strategic community formations for boundaries innovation strategies where dynamic strategic communities that overcome and transcend various boundaries create boundaries knowledge from various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and dynamically converge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to create new convergence knowledge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models, etc.).  相似文献   

18.
Effectively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share valuable knowledge can increase and sustain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study adopte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 casual relationships among knowledge sharing (KS) enablers (social capital factors), mechanism of forming KS behaviours (knowledge collecting and knowledge donating) through individuals’ KS intention, and KS outcome (innovation capability) with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ams. The research model was developed by reviewing literature and tested with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230 employees in multiple companies in Iran. Results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ocial interaction ties (as a structural capital factor), trust, reciprocity, and team identification (as relational capital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KS intention. KS intention, in tur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KS behaviours (knowledge colleting and knowledge donating). In addition, findings revealed that members’ willingness to collect and donate knowledge can affect team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for fostering social capital and KS behaviours to enhance team innovation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