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将中国科技创业园区中的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遭遇挫折的创业者所面临的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与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形成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创业压力是促使创业者产生创业退出意愿的重要前因变量;创业激情负向中介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正向作用,即创业压力抑制了创业激情,而受到抑制的创业激情则强化了创业退出意愿;社会支持弱化了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正向影响,同时也缓解了创业压力对创业激情的负向影响,进而对创业激情的中介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并且在不同强度的社会支持下,创业激情的条件中介效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弥补了创业退出研究的理论文献,对促进创业者在“双创”环境下的成功创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雯  杜月 《技术经济》2024,43(1):29-40
学术创业跨越了学术与产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因此学术型企业家往往肩负着学者与企业家两种角色,他们的社会资本、角色冲突感知都会对该创业进程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扩张-加强假说和资源基础理论,构建了学术型企业家角色冲突感知、社会资本惯性对创业资源获取与创业绩效的整合作用模型,并深入探索企业参与程度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394位学术型企业家展开问卷调研,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角色冲突感知对资源获取与创业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社会资本惯性对资源获取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资源获取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学者的企业参与程度正向调节了角色冲突感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以上研究结果从主观感知的角度丰富了学术型企业家双重角色的相关研究,也为有创业想法或者已在创业过程中的学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关注新企业生命周期的前期活动,探索新企业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是创业研究谋求学术贡献的关键所在。新企业生成研究由此成为创业领域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之一。本文围绕新企业生成系统梳理文献,首先阐述新企业生成的内涵,介绍新企业生成研究的起源,然后从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行为三个视角分析新企业生成研究现状,最后,在述评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企业生成研究的整合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创业氛围是一个地区所有族群成员关于创业的心智能力、价值观念和习俗惯例的集体和外在的表现。创业氛围是内生的,它是由创业活动衍生的创业学习、心理体验和社会互动的结果。创业氛围通过提升创业平均收益率和改变族群成员创业风险偏好,来提高创业惯例复制频率,进而提高地区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氛围与创业活动之间存在一个以知识累积和报酬激励为动力的正反馈演化路径。中西部地区促进创业活动的关键是,着力培育创业氛围并实现其临界突破。  相似文献   

5.
为了厘清政策支持对技术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将创业激情作为中介变量、政策感知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政策支持影响技术创业成功的理论模型,并结合云南地区291家技术创业企业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支持促进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支持通过激发技术创业者创业激情进而促进技术创业成功;政策感知强化政策支持对技术创业成功的正向影响,同时增强政策支持对创业激情的正向影响,对创业激情的中介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即在不同水平政策感知下,创业激情的中介效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白彦壮  张璐  薛杨 《技术经济》2016,(10):79-85
将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涉及的社会网络细分为情感性网络、政府支持性网络和商业网络,探讨了各细分网络在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并以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论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网络能够通过强化社会创业者的社会创业动机和社会创业警觉、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降低社会创业组织的交易成本等推动社会创业机会的搜索、感知、评价和利用,从而对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创业活动日益活跃的同时,“创而不业”现象也随之增多,此类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在行为表现、创业动机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基于此,运用扎根理论选取13个案例,探讨象征性创业类型、形成路径与机理。研究发现:①象征性创业与实质性创业行为表现差异源于创业动机不同,后者追求创业的实质意义,即通过机会识别与开发实现价值创造,而前者则是在象征意义驱动下的行为选择;②根据外部诱因与动机不同,象征性创业具体细分为传染型、策略型和表演型3类,可分别采用社会比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加以解释;③3类象征性创业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传染型创业是由同群创业唤醒负面情绪而引发的模仿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修复心理落差,策略型创业是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政策“套利”的一种手段,表演型创业则是为缓解社会规范压力而开展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结论为深化创业动机研究和理解创业行为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5年以来,我国创业活跃度整体呈显著下滑趋势,影响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SSO框架,构建感知创业阻碍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揭示我国创业活跃度不高的原因,探讨创业教育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从降低感知创业阻碍对创业行为倾向不良影响视角明确创业教育实施效果。采用259份创客问卷调研数据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感知创业阻碍的3个维度中,感知失去金融资源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最强,感知失去社会支持次之,感知失去市场需求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失败恐惧对个体创业行为倾向具有直接阻碍作用;创业教育明显削弱了感知失去金融资源、感知失去社会支持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并降低了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倾向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家庭嵌入视角和裂变创业动机出发,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根据问题导向和理论抽样原则,选取六位裂变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得出了“基于创造财富改善家庭”“基于增值资产递升家庭”“基于缩短距离凝聚家庭”“基于均衡时间回归家庭”“基于对接文化传承家庭”“基于冲破禁锢创新家庭”六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这一核心范畴,构建了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的模式分类模型,提出了财富主导、角色转换和观念交互三种典型的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拓展并丰富了裂变创业动机的类型和框架,深化了创业动机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业创业赋予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无穷活力,但在实践中农业创业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创业者遭遇失败后究竟该如何复兴值得探索。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14个典型败后复兴的农业创业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探究败后复兴过程中失败学习和创业能力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失败学习主要表现为归因学习、经验学习和迭代学习3种学习方式,能够作用于败后复兴过程中的创业能力形成;②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机会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及运营能力,对败后复兴起推动作用;③在败后复兴的3个具体阶段,失败学习通过填补知识空白、经验知识内化和知识体系革新3个关键机制与创业能力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创业能力演化,在败后复兴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分析创业环境影响因素是认识和评估创业环境的前提。在对国内外相关创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系统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和内生性理论,构建创业环境要素模型,提出创业环境是由内部创业环境、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和自然环境四个子系统构成,环境子系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业人才作为一个群体,研究分析其属性与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群体自身的成长规律,探寻群体与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科技创业人才开发提供科学指导。现有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三大方面:创业者特质、创业组织成长和创业环境,而在创业者对创业环境的能动作用方面研究较少。运用文献归纳等综合分析方法,认为科技创业人才具有四大本质属性(遗传性、社会性、资本性和创造性)和三大基本特征(知识特性、经济活性和事业韧性)。运用类比法,提出创业环境弹性概念,构建并分析了科技创业人才四面体特征模型和环境弹性函数,强调科技创业人才对环境的能动作用,弥补了现有创业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环境弹性与知识特性、经济活性、事业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设计科技创业人才创业认知问卷,给出了特征模型的量化赋值方法,为深化研究科技创业人才特征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江苏创业活动的问卷调研数据,从区域社会资本差异、区域创业能力差异、区域创业战略差异、区域创业主体差异4个方面进行定量比较。比较发现:苏南苏北地区创业者的社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社会资本类别对创业与创业发展的重要度也不一样,而且苏南地区创业者社会资本的冗余高于苏北地区,但在社会资本的利用方式上差异不明显。苏南地区的区域创业能力稍好于苏北,但均只处于中等水平。苏南苏北地区在创业方式、创业行业、创业规模与市场定位层面均存在有明显差异,苏南地区创业者更多的选择了独立创业,在行业上更多的进入了服务性行业,新创企业的规模整体上小于苏北,而且更多的定位于国内市场。从创业主体属性差异比较看,苏南创业者中女性比例高于苏北,创业者平均年龄低于苏北,平均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苏北,异地创业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苏北。  相似文献   

14.
迟铭  毕新华  徐永顺 《经济管理》2020,42(2):144-159
虚拟品牌社区是企业与顾客进行价值共创的重要平台,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多是基于不同的理论从顾客视角出发探索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受到的心理动机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鲜有从企业视角出发,探索治理机制对虚拟品牌社区中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本文立足交易成本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从企业视角切入,引入关系质量作为中介变量,构建虚拟品牌社区治理机制、关系质量与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整合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契约治理机制只对知识贡献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顾客公民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而关系治理机制对知识贡献行为与顾客公民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关系质量在契约治理机制与顾客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契约治理机制与知识贡献行为、关系治理机制与知识贡献行为以及关系治理机制与顾客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由研究结论可知,虚拟品牌社区一方面应综合运用契约治理机制与关系治理机制来有效地促进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以弥补单独运用某一种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关系质量在虚拟品牌社区中促进顾客参与价值共创行为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发现为促进虚拟品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多层次创业人才“2+1+1+X”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研究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按照人才培养基本规律,提出高校多层次创业人才“2+1+1+X”培养模式,并从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战经验、创业辅导与跟踪扶持四方面,阐述了普及性、专业性和研究型多层次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和实施,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16.
湛军 《经济与管理》2007,21(8):20-25
2006年全球创业概况是: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比高收入发达国家呈现出更为旺盛的创业精神,高收入发达国家在早期创业转化率方面以及在产业领域中创业的表现更为出色;男性比女性更富有创业的主动性;中国与印度的创业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创业环境得到改善;高收入发达国家在创业者的教育程度方面仍然保持优势。因此,保持早期创业的发生率优势,鼓励妇女参与创业,提高创业者教育水平,改善创业环境,促进早期创业转化以及改善产业领域中创业的表现是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应该采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模式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形式,然而,“不能同甘也不能共苦”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其合作前期就发生决裂甚至解散。关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如何产生,受哪些因素影响,其形成机理是什么等问题,目前少有考察。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对6组创业团队24个团队成员的深度访谈,挖掘出“认可共同利益”等17个子范畴和“工作事件的影响”等5个主范畴,构建工作事件工作环境的激活—认知评价—情感反应—态度形成理论模型,并运用情感事件理论和情绪归因理论分析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增强创业团队凝聚力的外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司创业生态系统是以大公司为核心企业构建的支持创业企业孵化和成长的生态系统,作为典型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从结构视角出发,对公司创业生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8家企业作为样本,提炼出基于价值主张视角的公司创业生态系统与基于行动视角的公司创业生态系统两个主范畴,进一步得出结构视角下公司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核心范畴。依据价值主张和行动方式两个维度构建分类模型,将公司创业生态系统划分为产品互联型、内部驱动型、授人以渔型、技术变革型,并进一步阐释4类生态系统内涵特征和选择策略。结论可丰富公司创业生态系统分类研究,对我国具备平台化能力的大公司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家创业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热点。聚焦科学商业情境下科学家创业过程规律,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构建科学家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将科学家创业过程划分为创业基础、组织生成和成长绩效3个阶段,包括科技成果、创业意愿、制度环境、技术禀赋、创业素质、价值放大、创业绩效7个关键要素。结果发现,科学家创业组织生成涉及4个核心环节:机会识别与获取、创新活动、公司治理、市场开拓;科学家创业对技术创新具有强烈偏好,科学家创业资源禀赋优势强于一般创业;科学家创业过程伴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步进行,创业组织生成和现代公司治理是科学家创业成功的关键,其中发展策略和资本融资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Kyrgyzstan from a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EE) perspect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explain cooperatives’ importance in Kyrgyz government's policies, but cooperatives still fail at counter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smallholder economy. Consider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s a form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factors that support cooperativ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dapting the EE framework to cooperative entrepreneurship. Using a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e analysed and coded textual data from documentary and archival publications on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Kyrgyzstan pu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cooperatives and their unions and the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e identify five main dimensions of the cooperativ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for cooperatives: (1) policy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2) education and skills; (3) market environment; (4) culture; (5) networks. We found that even i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cooperatives’ EE can be comparable to conventional enterprises, its sub-elements significantly differ for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Despite its exploratory character and single-case research design,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cooperativ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 in post-socialist developing contexts and offers a framework of analysis for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