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部六省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构建了区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并对中部地区与东部发达省份浙江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就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19.0软件,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呈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区域间高校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不仅要加大中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还要健全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以山西省19所院校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山西省19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山西省的19所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山西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宗军  毛磊  王清 《技术经济》2011,30(8):44-50
选取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基于涵盖区域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4个方面并包括22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对中部6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中部各省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但略高于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中部6省中,湖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最强,河南次之,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列举诸多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所作定义基础上,厘定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内涵,并将太原市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情况置于中部六省会城市中,作出理性对比分析,并针对其中所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能全面推进太原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大力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些理论前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三螺旋"理论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该理论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该理论强调高校是创新的源头,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政策环境、经费投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团队四方面分析当前福建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毕亮亮  施祖麟 《经济地理》2008,28(6):946-951,954
长三角整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依靠其内部各市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选用因子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次,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对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16个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前景进行判断。最后,在"涓滴效应"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城市,以杭州、宁波、苏州(和无锡)、南京四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科技创新圈",为长三角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政府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走向并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创新驱动支撑、科技创新驱动资源、科技创新驱动产出、科技创新驱动效益四个方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体系,运用可拓综合评价方法以及主客观赋权方法对福州市科技创新驱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分析了福州市在2010年至2015年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以2014年为横截面对福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福建省内做横向比较,相对应提出福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对地方科技创新应当分类引导,突出重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离不开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了提高政府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应有针对性地重点支持创新环境较好的区域,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效益视角的创新链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链是描述一项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的链状结构,主要揭示知识、技术在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也反映各创新主体在整个过程中的衔接、合作和价值传递关系。在提出创新链概念,分析创新链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合作机制是创新链提高创新效率、减少创新失败的关键运行机制,并构建了创新链上研发主体、生产主体和销售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最后用博弈论分析证明了各主体进行全面合作,才是获取创新收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吴丹  胡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0):128-136
科技创新规模扩张和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是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两条关键途径。基于现有研究鲜有结合科技创新规模和科技创新效率开展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现状,采用因子分析法,系统筛选国家科技创新规模影响因素,并结合科技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DEA Malmquist指数模型,评价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创新效率变化指数,以及中国与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差异性。研究表明,R&D投入强度、R&D研究人员、专利申请量、科技期刊文章数、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科技创新效率是影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1991-201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呈指数增长态势,有力提升了国家科技实力;全球10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除日本出现一定波动外,其余九国整体呈小幅递增态势。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鼓励科研人员对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创新发展,逐步建立起与美国科技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奖励机制。近些年来,美国完善的科技奖励体系作为科技体制内部的重要环节,对规范美国科技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国家科技奖励和美国社会科技奖励两个层次的研究,详细介绍各种奖励的推荐和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14.
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灵魂,但发现和创新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创新需要坚实基础,这个坚实基础就是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然而,由于专用性投资固有的“套牢”和“敲竹杠”问题,员工一般自发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量总是不足,这一点可以从相对较高的国防科技人才流动率上窥豹一斑.文章通过构建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囚徒困境”模型,说明了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自主性投资不足的现状,并针对此现状,分析了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功能,剖析了非正式制度对于国防科技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机理,最终得出结论:在国防科技工业组织内,构建积极向上的合作性的非正式制度,不失为激励理性的国防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自身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FDI过程中研发国际化对东道国创新体系的结构与绩效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研发国际化的技术外溢取决于研发的类型与东道国的经济、科技等背景。通过中印两国在利用FDI促进本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比较发现:中国利用FDI资源特别是在外资研发机构及其研发支出方面明显强于印度;中国在吸收FDI技术溢出的研发投入、硬件条件等方面较明显优于印度;中国是开放度很高的"外资带动"型的创新路径,而印度更偏向于"自主创新"型的发展模式;制约中国自主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层障碍。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是保障高技术产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由3个要素构成。其中,科技创新资源投入及研发能力是影响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最大,达51.041%;其次是科技创新转化和波及能力,再次是创新经济支撑能力,它们对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29%、16.163%。通过1996—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的综合得分发现,该能力呈现出持续提升的态势。 ?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入分析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创造性地提出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理念,并对这一改革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做了详尽的分析,此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对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进行基础性研究:阐述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内涵、关键要素以及特征等基础理论,研究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科技计划、科技经费与财务标准协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科技计划和科技标准协同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9.
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转移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沟通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技术供需的桥梁。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和先进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我国技术转移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7年英国科技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英国科技工作的调整年.布朗接任英首相后,对科技、教育和商务等政府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新成立了创新、大学与技能部,政府科学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相继易人;国家主要科技创新计划进行了有机整合,统归技术战略理事会独立管理;出炉了关于英国政府科学与创新政策的评估报告.所有这些都彰显出英国政府在紧密围绕创新这一篇大文章下功夫,其用意是保持英国在世界科技的领先地位和更好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