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是研究型大学开展知识技术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实现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研究型大学的专职科研队伍还处于建设初期,研究其建设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与理论指导意义。根据研究型大学的使命,分析国内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水平专职科研队伍的必要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浙江大学近两年的实践,从岗位定位、考核评价、聘用经费筹集、与博士后队伍的一体化等方面研究专职科研队伍构建策略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及其成功实施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有关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创建具有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因此,本文对国外研究性大学管理理念上重视本科教育,通过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加强跨学科领域的通识教育、优化教师评估与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辐射作用,以科研哺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形成一个良性的科研、教学、学习的连结体,实现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统一等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并提出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从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其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以人为本、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和导向机制等4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社会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地位和创新需求,探讨了研究型大学中主管科研的校长胜任问题。从科研校长胜任特征内涵着手,以教育部直属的26所研究型大学的600名科研管理工作相关人员为调研对象,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胜任特征理论模型,并对每项胜任特征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研究型大学科研校长由8个胜任特征构成,涵盖了个性与职业素养、职业知识与技能和行为模式3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现状与危机进行阐释。结果发现,知识生产异质性及非等级化致使传统学术组织面临组织属性异化、系科发展桎梏、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为此,分类推进学科群建设,构建跨学科协同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是研究型大学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组织模式现状与危机进行阐释。结果发现,知识生产异质性及非等级化致使传统学术组织面临组织属性异化、系科发展桎梏、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为此,分类推进学科群建设,构建跨学科协同体系,建立多元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是研究型大学融入国家创新战略、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相似文献   

7.
欧金荣  刘薇 《经济师》2010,(1):162-163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中出现了学术功利化、学术失范现象严重以及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文化缺失等问题。文章分析了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列举了学术文化缺失的重要表现,并提出发展与创新学术、培养学术道德、健全学术监督机制等加强研究型大学学术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对5种科研竞争力战略作了简单介绍与分析,为中国研究大学的科研提供若干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孙永波  苗慧 《经济师》2010,(2):117-118
在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协调教学与科研的课程BUYOUT基础上,利用内外在制度取向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课程BUYOUT的利弊,提出实施课程BUYOUT的机制设计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事关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大学建设。2011年以来,国内高水平大学纷纷开始谋划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区域知识创造的重要源泉,研究型大学日益成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主导力量。在阐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并剖析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推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经验,最后构建基于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本文借鉴国内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分析了《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以期为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9,(8)
在国内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内部控制制度先后实施的新形势下,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日趋上升。固定资产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该背景,归纳了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分析了控制内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是提供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而随着政府对大学本科科研投入的不断上升,科研成果的获得情况也备受关注.本文选取了36所研究型大学作代表,从大学排名,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支出和科研成果方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科研鉴定成果,获奖成果和技术转让收入的分析表明国家是否应该加大本科生科研的投入.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在此理论基础指导下,世界各国纷纷改变高校的传统职能,开始建设"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理念和战略。它在"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和扩展了原有的教学职能、研究职能和服务职能,更加强调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能力。依据"三螺旋"理论和国际上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更重视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构造大学创业的坚实基础。并且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高校——部分"研究型"大学和一般高校——都要合理找准自身定位,采取适合自己发展层次的创业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型大学核心能力建设途径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对研究型大学的分类标准和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在分析我国大学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认为吸纳科技创新人才、组建和运转研究机构、争取科技经费、提升科技产出、引领学科成长与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等是创建研究型大学核心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对提高这些能力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燕  郑路 《当代经济》2016,(6):87-89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建设和关键所在.本文从教职工队伍结构层次、生活状况等方面分析了H大学某学院教职工队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切合高校教职工实际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领导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团队领导与团队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团队领导是影响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对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的领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创新团队领导的行为基础、领导模式和领导过程3个层面探讨创新团队的领导问题,并指出创新团队有效领导的一般原则,从而为实现创新团队的有效领导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创建与其内设学术组织建设是一个高度协同的过程。我国大学内设学术组织按其发展轨迹可分为基本构架期、起步发展期和高速发展与高度分化期,各发展期的内设学术组织具有共性特点。通过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内设学术组织的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研究型大学内设学术组织的共性特点,并对这5所大学内设学术组织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内设学术组织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技术转移是将社会科技资源转化为实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渠道不畅、技术转移绩效不高、大学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基于现实需求和研究缺口,构建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收集我国38所研究型大学样本数据,采用SPSS24.0和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论证和检验组织模块化对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模块化对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能力在组织模块化与技术转移绩效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知识共享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模块化独立性、响应性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上,其对组织模块分工性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