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张晶 《经济视角》2012,(6):125-126
消费文化作为伴随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自发的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开来,并以其特有的商品消费和文化理念对大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深入探讨消费文化这个语境的特殊背景,进而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才能捕捉当代大学生排斥、远离传统崇高的心理特质,才能在消费文化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克服和抵制功利心理倾向,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2.
朱金海 《技术经济》2007,26(7):107-112,78
提出了在失业恐惧压力下劳动者个体“行为异化”现象及其与民营企业管理模式的互动关系。现有的文献中往往主要探讨工作本身对于个体产生的工作压力,缺乏对个体消极适应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分析了行为异化产生的原因,行为特征以及对群体的影响,指出企业老板加强监控的心理动机与异化现象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并对民营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随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思想的更新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作为伴随市场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自发的力量,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社会上迅速蔓延开来,并以其特有的商品消费和文化理念对大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深入探讨消费文化这个语境的特殊背景,进而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在何种程度上受到了消费文化的影响,才能捕捉当代大学生排斥、远离传统崇高的心理特质,才能在消费文化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克服和抵制功利心理倾向,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领公民意识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群体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群体心理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内在的关联。高校应在健康群体心理建设中实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营造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遵循群体心理特点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政治体制从高度集权到适度分权。在变革的洪流中,社会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一定程度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之中。研究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轨迹在于揭示社会心理如何影响、作用于大学生,大学生又如何吸收、选择社会心理的影响。为高等学校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育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们普遍具有从众心理。当代大学生在所处群体影响下的从众行为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小群体是从众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研究小群体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影响,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韧 《开放时代》2012,(1):144-15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各种类型种族主义的发展和变迁,描述了在此期间种族主义所呈现出的多样性趋势,突出强调了种族主义产生的根源不仅来源于政府政策和教育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移民者群体自身。本文运用全方位视角,采用历时结合共时研究的方法,在细致分析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加拿大现有的种族主义模式和思想根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讨。其中,特别注意到了文化和宗教对不同种族中所产生的种族主义的影响。同时,本文通过对加拿大处理移民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可能会应对的移民和在华外国人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员工创造力是团队/组织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从多个层次综合考察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造力成分模型、社会感染理论与组织管理领域的多层次理论,构建了群体心理资本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关系模型,以103个工作团队(103名团队主管,365名成员)为样本,对研究假设及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群体心理资本对员工创造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②群体心理资本对团队反思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果,且团队反思在群体心理资本与员工创造力关系间起到了跨层次中介作用;③团队心理安全跨层次调节团队反思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团队心理安全越高,团队反思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9.
企业并购成败与否的影响因素很多,群体心理的重构无疑是各种影响要素中最深层的要素.企业并购中的四种心理影响因素: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员工无助感的产生,丧失感的被引发,对既得利益损失和不公平对待的担心是必须引起重视的心理现象.在企业形成过程中群体心理的形成必须经历创建,磨合,凝聚,整合四个阶段,而企业并购过程的群体心理直接进入冲突期,冲突期能否顺利度过对企业并购的成败至关重要.企业并购中群体心理的重构需要:利益关系的重构,新的规范的形成,心理情境的重构,价值观认知体系的重构,以及群体情绪情感模式的重建.只有五个方面并举,才能保证并购后全新的企业群体心理的形成,使企业顺利完成心理和灵魂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企业职工队伍的组成成员结构发生了改变。年轻的一批新进职工上任,老员工退休。经调查企业职工群体的60%为青年职工。他们成为了国企生产经营的主力军。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他们善于思考。他们作为国企中最赋有激情,最赋有活力的群体,其思想政治状况对于其他群体的思想认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青年职工的思想特征,才能找到适合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及改进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赵旭东  齐钊 《开放时代》2010,(7):126-139
在已经开展的国内外费孝通研究中鲜有涉及对费孝通学士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的再考察与再分析,王铭铭所做的相关研究亦是其中的一例。他于近年来提出“三圈说”来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三圈说”以及“中间圈”进行了诸多的历史追溯与谱系建构工作,但遗憾的是,他却并未注意到费孝通在1933年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而这篇学士论文却恰恰已在具体经验研究的层面对王铭铭通过“三圈说”而主张和提倡的反思、对话与提升工作进行了实践。本文则是通过对费孝通的“三区论”与王铭铭的“三圈说”的比照分析,试图指出费孝通这篇学士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期学界对此篇论文采取重视的态度,认真研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管理重在具有外在强制性的"礼义"制度,但制度的产生又基于他对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的思考。他提出,管理须以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通过把握人之性、情和欲等基本心理活动,配合实行基于个体心理激励机制的有效赏罚策略与基于群里心理激励机制的公平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大多学者对于亨伯特人格分裂这一主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以莱恩的存在心理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的三大主要焦虑"吞没、爆聚和僵化与非人化",重新审视其种种反常行为和心理,探讨造成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根本原因,揭示其悲剧根源。由此得出单纯从心理学层面来分析其人格分裂,不免会造成剖析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希望能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根据地经验”看中国社会主义新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制度和管理模式的选择所受现实的限制都是很“硬”的,本文集中关注了制度和管理模式受到劳动力相对价格低下,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矛盾对抗性和民众中间蕴藏的政治反抗能量之间的限制和因应关系,初步追溯了扁平化管理的现实基础。少数精英阶层与大众之间的矛盾性质以及制度稳定性问题,被毛泽东看成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线索,革命年代的管理经验、现实的矛盾和和未来的制度演变趋势,都曾经是毛泽东作出重大决断的依据,本文把这三个时间段落结合起来,作了一个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热点和突出社会话题,其特定的身份及经历易产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了很多心理学者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新的研究思潮,主张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特定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有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吴冠军 《开放时代》2010,(2):133-148
邓正来的哈耶克研究,在“寂寞”中连续做了十五年。衡量这一研究的贡献,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切入:对国内哈耶克研究的意义;对自由主义研究的意义;以及,最高的层面上,对思想一学术研究本身的意义。在本文作者看来,如果评论者只关注前两个层面,那么邓氏历时十五年的研究就只对一小部分学者有价值。因此本文尝试在最后一个层面上展开考察。本文作者认为,邓正来的哈耶克研究,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思想研究的一种德勒兹主义进路。在作者看来,当邓正来尝试将哈耶克理论抽离其本身得以型构的历史语境与时代背景,而追索该理论本身的内在原创力及其所开放出来的理论问题,他就已经进入到了德勒兹主义的阅读视野中。  相似文献   

17.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1):64-79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8.
贺照田 《开放时代》2010,(12):69-88
本文的核心关切不是20世纪80年代陈映真正面展开的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论述实践,而是隐含在这些后面的——被六七十年代陈映真热烈理想化的中国大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规划与实践,因“文革”后中国大陆自身对其中问题的检讨与不义、残酷的揭露,而引发的对陈映真的冲击和他因之产生的思考、观念的调整与摸索。致力于这样一种角度,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所能引出的整理与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对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内蕴有更精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揭示80年代陈映真诸具体知识、思想、文学、文化实践背后更内在的观念型构与感受型构,而这揭示本身便有着重要的思想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9.
Like their Greek counterparts, a number of Chinese thinkers of the “Axial Period” wrote extensively on the division of labour. In particular, Kuan Chung, Hsün Tzu and Ssu-ma Ch’ien explicitly discussed economic issues related to the division of labour, contributing sophisticated analysis on the subject. In this article, we first examine Kuan Chung and his followers’ fairly interesting analysis of the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of specialists, and Ssu-ma Ch’ien's deep insight into the Taoist invisible hand of the market in coordinating the division of labour.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them is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market exchange in facilitating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ur, but the latter goes much further in appreciation of the spontaneous market order. We then turn to Hsün Tzu's profound scholarship of specialised learning or doing and his Confucian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social division, highlighting, in particular, his Confucian notion of natural equality and utilitarian account of the formation of society. Similarity in profundity and influence notwithstanding, of greater interest, appears to be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scholars and the philosophers of classical Athens in respect of their study of the division of labour, and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 how and why the Chinese treatment contrasts thus sharply with the Greek/Europeans.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研究首先开始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后起者。中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基本上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发展。国内关于产业集群形成原因的研究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对国外集群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二是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北京地区,关注的焦点主要在当今经济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