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引进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知识二元性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科技人才政策应以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引进促进培养为策略,以实现积累人力资本和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为战略目标。根据知识二元性特征和产业技术水平两个指标,将创新型科技人才分为4类,并构建基于知识转化的科技人才转型模型,而后提出系统的人才政策导向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研究发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深厚的专业积累与稳定的研究方向、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方法和系统思维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4个典型特质。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政府要重点塑造有利于创新的教育文化,发挥科技评价的创新导向作用,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各类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从薪酬体系、选拔机制、发展渠道和科研基础建设等方面强化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激励。  相似文献   

3.
基于表征科技成果及其产业转化效果的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科技人才复合效能进行评估,并采用Copula函数和Kendall秩相关函数分析科技人才复合效能、科技投入及科技人才流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科技人才复合效能排名靠前,科技人才流动与复合效能相关性非常弱;相对其它科技投入因素而言,加大国内外技术引进力度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更加直接有效地提升区域科技人才复合效能。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均衡科技人才区域布局、优化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等是提升区域科技人才效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构建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人才评价和选拔是科技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一。在对国内外科技人才评价和选拔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人才评价与选拔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5.
尽管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均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但实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不够科学。在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界定后,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影响力”五位一体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能够凸显个体优势的竞优评析法,设计出指标权重以及相应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拟引进某区域中心城市的10位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竞优评析法能有效识别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个体优势,评价结果兼顾了个性化和民主性,为竞优评析法在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科技人才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如何客观科学的评价科技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唐山市作为国家创新型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研究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时,首先要了解科技人才在唐山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从而提出建设科学化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问题,从科研学术能力、成果商品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市场把握能力4个维度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物元模型,根据可拓集理论建立动态评价模型。结合实例,对西安某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以描述创新型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对指导未来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1978—2017年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梳理和探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整体状况、发展过程及趋势。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国家级各部门政策文件内容两个方面,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分为恢复调整、深入改革、战略导向及创新发展4个时期,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历程中的特点及各阶段政策关键词,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客体、政策工具等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化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脑信息特征角度提出一种科技人才分类方法。通过对科技人才脑信息处理运动的特性进行检测,研究科技人才能力特征的分布状态,提出其能力特征分类的模糊性评价指标,为科技人才管理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技术评价、经济评价、战略评价三个维度衡量科技人才创新业绩,从操作性、实用性、激励性、战略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通过公式量化了科技人才的创新业绩,以期构建科技人才创新业绩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明确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4个目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和流得动)以及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6个维度(招聘、使用、培养、激励、考核和退出)的基础上,采用QFD方法评价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了具体评价。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对辽宁省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对指导未来科技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对1978-2017年我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梳理和探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整体状况、发展过程及趋势。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国家级各部门政策文件内容两个方面,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分为恢复调整、深入改革、战略导向及创新发展4个时期,分析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迁历程中的特点及各阶段政策关键词,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客体、政策工具等探讨了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化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3.
从人才资源、人才投入、人才绩效和人才环境4个方面选取31个指标,构建了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2000-2008年相关年鉴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每一指标赋权,抽取资源及投入、环境和效能3个主要因子,构建了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以“九五”时期以来浙江省颁布的119份科技人才政策为研究样本,采用“政策年度”、“适用对象”、“政策类别”和“政策文种”四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浙江省科技人才政策与该时期的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密切相关,但是政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亟待提高;有关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以及人才保障类型的政策需进一步完善;已颁布政策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而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管理学视角,从组织外部和内部分析了科技人才管理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科技人才管理促进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人才管理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激励结构、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支持、政策导向和文化氛围。由此为依据,可构建科技人才管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发展机制与工作机制,及外部引进机制、投入机制和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人才投入、环境建设和成果产出3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资源投入、智力成果、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公共因子,对我国区域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区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从支持主体视角将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划分为企业支持、政府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支持、社会服务机构支持4个部分。在此基础上,设计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调查问卷,运用SPSS19.0和Lisrel8.8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构建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并以安徽部分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完善该地区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量文献显示胜任力模型在组织知识员工管理的各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适用于科技人才的选拔、任用和绩效评价,它也完全适用于科技人才培训与开发体系的设计。基于互联网的胜任力识别与评价工具,为高科技企业运用胜任力模型管理科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通过对某高科技上市公司研发人员进行的实证研究,详尽介绍和评价了基于网络的"马克思胜任力"评价工具的设计与构建,以及其在科技人才管理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对科技人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应用、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特征。基于依托胜任力模型理论与个体创新行为理论而提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冰山模型,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影响力、创新能力、创新动力和管理能力等一级指标框架下的细化指标进行聚类和筛选,形成了不同类型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教训,得出了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的重要启示。研究表明,通过借鉴和吸取俄罗斯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政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应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的立法与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化多元化的筹资结构和科技人才结构,加强科技软环境建设,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以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