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针对武汉市旅游交通"进得来,散不开"的问题,以图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分别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视角对武汉市主城区内旅游景点的客观层面可达性和主观层面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第一,研究区内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和局部可达性总体表现较好或很好,而感知可达性则较弱,不利于游客通过局部空间的路网结构来感知整个路网;第二,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区道路的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都存在部分空间"错位"现象,即全局、局部可达性最好的区域没有旅游景点分布,而全局和局部可达性较差的东南部却有较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第三,从不同类型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都表现为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较好,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差,现代人文类旅游景点可达性居中;第四,从不同等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来看,表现为等级越高的旅游景点其可达性反而越差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针对可达性较差的武汉东湖风景区提出交通优化建议,以期促进武汉市旅游景点可达性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不同类别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和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究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类别旅游景点均呈集聚型分布状态,人文景点集聚程度高于自然景点,且不同类型景点系统分形特征明显,存在局部围绕城市和交通线分布的情况,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核心边缘分布格局。(2)示范区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整体较优,平均可达时间为22.55 min,但区域内可达性分布差异显著,呈现明显的交通指向性特征,自然景点的可达性要优于人文景点的可达性。(3)不同类别景点基于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空间上呈集聚格局,可达性的热点区共同表现为以铜陵市、铜陵县、南陵县、繁昌县和青阳县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主要呈连续带状分布在示范区的西南部地区。(4)影响可达性的因素主要有旅游景点空间分布、交通路网结构的区域差异以及自然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迅速发展、人口基数大的特点造成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交通需求在节假日呈现爆炸性增长现象,而此问题在城市旅游景点上尤为突出。文章基于厦门市浮动车数据,首先通过对比多种空间插值法确定以克里金插值法划定旅游景点对周边路网交通状态的影响范围;其次引入双流模型对旅游景点周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评估;最后以厦门大学—南普陀寺景点为例,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划定该景点的交通影响范围,并对比旅游日、工作日和周末该景点周边路网的交通状态,实证研究旅游景点对其周边路网交通状态的影响。研究城市旅游景点周边路网交通状态有助于挖掘城市旅游景点周边道路的供需矛盾,为城市旅游景区和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可达性模型,以武陵山片区为案例区,基于公路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区域内景点分布较为分散,空间上"南少北多";高等级公路呈"王"字形分布,公路密度较低。区域内景点平均通行时间处在3.863—8.401h之间,均值为5.386h。景点可达性系数极差为0.845,高于平均值的景点有16个,占34%,景点可达性不均衡分布较显著。可达性空间格局大致呈"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景点自身空间区位、周边景点密度和高等级公路分布对景点可达性格局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整体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可达性方法定量研究井冈山风景区公路网络空间结构,考虑地形、道路等级、拥挤度等因素对车速的影响,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旅游季节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变化。研究表明:1井冈山风景区景点可达性和对外可达性分别呈现"中心—外围"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与"东—西"摄动变形的圈层结构,可达性空间分布遵循空间距离衰减性、交通指向性、高等级路网指向性等。2旅游季节因素对可达性影响显著,旅游旺季可达性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达性空间分布也受其影响。3路网结构、景点布局和节点规模是影响可达性分布的重要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达性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长春市商业中心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德互联网地图的导航服务功能为基础,利用基于Arc GIS开发的"时空圈"测度工具,从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及小汽车交通三个方面,综合测度与评价长春市各商业中心的时空可达性,并分析其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基于网络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相比于传统可达性测度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便捷,可基于多种交通方式表达,且时态特征鲜明;②各商业中心可达性表现出"中心—边缘"的差异化特征,中心区商业中心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好,而边缘区小汽车可达性较优;③可达范围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步行可达范围的拓展受路网密度、铁路线阻隔影响明显,公共交通沿轻轨线、公交线的"指状"拓展特征明显,而小汽车交通则表现出沿城市快速路、环路及主要对外交通干道的轴向扩展特征;④高峰时段商业中心的可达范围均显著降低,小汽车交通可达性降低幅度要高于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拥挤度与公共交通优先度的测度,进一步说明提高公共交通效能,能有效削减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评估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 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心理可达性也是度量居民对 公园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达性和心 理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可达性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选取重 庆市3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对距离公园 边界1km区域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到发展期, 3个维度的可达性均明显增加;至成熟期,交通可达性趋于稳 定,视觉可达性下降,心理可达性持续增加。在空间分布上, 交通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视觉 可达性在不同方位上差异显著;综合可达性由早期的“同心 圆”模式分布逐渐演变为“偏向”式聚集,在某些方位上呈现 跳跃式分布。多维可达性的动态评估能有效挖掘城市公园的潜 在服务功能和价值,客观评估城市公园布局的公平性和居民 对公园的可获得性,让更多的人包括弱势群体能够共享环境 福利,为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旧城更新提供科学 依据。  相似文献   

8.
快速铁路具有时空收敛作用,能够重塑区域可达性格局从而引起区域可达性空间分配不公平。以海南岛为例,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快速铁路对岛屿空间内区域可达性格局和空间公平性的影响,以引导快铁布局模式向注重空间公平转变作理论探索。结果表明:(1)快速铁路大大提高了海南岛内城市(有快铁站点)的交通可达性,但可达性时间的改善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不均衡性;(2)快铁开通重塑了海南岛内可达性格局,由快铁开通前的东—中—北部可达性最优、西—南部可达性差向环岛沿岸可达性最优、中部地区可达性差转变,可达性洼地呈现重心北移趋势,呈现"边缘—核心"逐渐递减的可达性格局,与开通前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可达性分布格局相异;(3)快铁开通前,可达性格局与可达性潜力格局趋异,快铁开通后,可达性格局与可达性潜力格局趋同;(4)由于快铁开通压缩其可达时间,进一步提升了岛内城市可达性潜力,呈现环岛沿岸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的城市(有快铁站点)强、中部地区无站点城市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在空间上表现为"核心—边缘"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5)快铁开通增加了交通可达性的全域变差系数CV值(增加0.0285),表明快铁强化了海南岛交通可达性的空间不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由核心向边缘逐渐递减的交通公平格局,公平性分配呈现"跷跷板效应"。文章为岛屿空间可达性格局研究提供参考,融合了快速铁路与空间公平的研究视角,以海南岛为研究个案探讨交通可达性空间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的背景下,中俄双边经济合作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铁路交通可达性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以中俄铁路K19/K20班列沿线节点为研究对象,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节点可达性状况,利用修正的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测算节点间经济联系强度。研究表明:(1)节点可达性与其经济联系强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K19/K20班列中国境内节点的整体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高于俄罗斯境内节点。(2)K19/K20班列沿线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均表现出首末可达优势潜力相对较大、经济联系紧凑,部分中间线路可达性优势相对较弱、经济联系松散的"外围—中心"模式。(3)可达性优势地带分布在北京—唐山段、沈阳—哈尔滨段及莫斯科,可达性最弱区位于赤塔—乌兰乌德段;京津、莫斯科分别为各自国境区域经济联系首位城市,但莫斯科辐射强度与效应远不如京津;牙克石、海拉尔、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作为跨境的重要节点,东西向联接的经济中枢地位与关联效应不凸显。  相似文献   

10.
焦胜  张冰洁  韩宗伟 《经济地理》2020,40(6):137-146
陆路交通发展对湘西地区经济联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可达性测度模型和区域经济联系量测度模型,定量分析了湘西地区1949—2017年长时间序列下,陆路可达性以及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区域陆路可达性空间格局逐渐由交通廊道扩展型,演变为不规则环状结构扩展型,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②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长,非均衡化发展趋势与地域分异特征明显。③区域经济联系显著增强,逐渐形成以怀化市、张家界市、武冈市为中心的多核心经济联系格局,组团结构明显,组团之间联系疏散,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④区域首位经济联系呈现组团式空间形态,首位经济联系中心城市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由水运影响向陆路影响的转变。鉴于此,湘西地区应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加强中心城市及有潜力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重视水陆交通综合体系发展规划,依托内河水运振兴滨水城市,构建合理多元化发展的区域经济联系格局。  相似文献   

11.
基于ArcGIS平台,将区内可达性与对外可达性相结合,以1986、2000和2013年为时间断面,探讨综合评价城市交通可达性的改进方案,揭示辽宁省各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外可达性测定对区内可达性过分依赖几何中心的现象具有一定纠错功能,将内外联系相结合,是改进交通可达性评价的有效途径。2区内可达性与对外可达性的分布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并依此将城市综合可达性分为外向型、均衡型、过渡型和内向型四种类型。对外可达性以中心和门户城市为双中心向外扩散,主要与高等级交通设施的接近程度有关。3提出"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概念,并用可达性区位抗阻系数来反映各城市对区内不利交通区位的改造能力。4辽宁的双核空间结构使对内对外可达性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门户城市必须牢牢把握区域交通系统变革和网络优化的主导权,防止交通优势丧失而沦为真正的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2.
选取1985、1995、2005和2015年的湖北省交通路网,使用栅格成本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重心演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和节点中心性等方法对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改善及交通联系网络结构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紧致程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近10年是湖北省县域交通可达性和交通联系网络发育提升最为迅猛的阶段,鄂中、鄂东已经开始趋向形成一体化的交通联系网络。(2)交通可达性与交通联系网络均呈现出"核心—边缘"格局,但可达性优势区有向鄂西移动的趋势,交通联系网络则表现出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中心的等级结构差异。(3)可达性改善程度呈现"反自然地形"的态势,显现出边缘山区提高快,中部平原地区提高慢的"边缘—核心"格局。体现在交通联系网络中即呈现出直接联系显著增多,网络中转效率提升明显,城镇间交通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3.
刘传明  张义贵  刘杰  董留群 《经济地理》2011,31(12):2028-2033
淮安正在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分析其综合交通可达性变化及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综合分析可达性现有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用于测算单个城市可达性动态变化的比较赋值测算法。而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产出评价法验证了上述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990--2009年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不断提高,但具有阶段性特征。同时,采用两系统协调度分析模型分析了淮安市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结论表明:两者协调性不断提高.但目前协调性仍然不高,仅仅处于轻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时期。最后,提出继续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突出对外交通线路短板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联运能力,开辟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2)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3)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4)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宁波市海曙区学区空间管治与学生通学数据,对多种交通模式潜能模型进行修正,得出多种交通模式共同作用下的就学可达性模型,综合分析城市中心区居民就学可达性。研究表明:基于修正的多种交通模式的潜能模型,较好的测度了城市居民的就学可达性,找出缺少教育资源和利用效度低的地区;发现不合理的学区划分和优质教育资源与居住空间不匹配,加剧城市就学可达性的内部差异。文章通过多种交通模式潜能模型对城市居民就学可达性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划分学区和施行适当的交通组织方案提供依据,达到教育设施的均衡化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及其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业喜  陆玉麒  卢晓旭 《经济地理》2011,31(11):1817-1821
可达性评价一般包括网络分析和栅格分析.借助Am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栅格分析方法,以江苏省65个县(市)行政中心(城镇)为研究节点,利用1990、1996、2002和2008年的交通路网数据,对江苏省4个研究年度城镇间两两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城镇间可达性改善明显;城镇间可达性结构由"纺缍型"向"倒金定塔型"转变;城镇间可达性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镇间联系更加紧密;城镇间可达性改善并不均衡;交通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导致城镇可达性和区位优势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12,32(3)
以苏州19个代表性旅游景点为样本,引入通达性的概念,使用空间距离通达性和时间距离通达性为测量指标,构建空间—时间通达性矩阵,分别得到不同条件下等空间距离示意图、等时间距离示意图和低碳公共交通对景点通达性改善示意图,通过测算比较,分析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对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①景点的通达性与其空间距离通达值有一定的相关度;②城市公共自行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景点的通达性;③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科学布局非常关键;④要构建城市立体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整个城市内部交通通达性的提高;⑤引入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在古城保护、城市环境、旅游效用、景区保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立  汪德根 《经济地理》2012,(3):166-172
以苏州19个代表性旅游景点为样本,引入通达性的概念,使用空间距离通达性和时间距离通达性为测量指标,构建空间—时间通达性矩阵,分别得到不同条件下等空间距离示意图、等时间距离示意图和低碳公共交通对景点通达性改善示意图,通过测算比较,分析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对旅游景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①景点的通达性与其空间距离通达值有一定的相关度;②城市公共自行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景点的通达性;③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科学布局非常关键;④要构建城市立体低碳公共交通系统实现整个城市内部交通通达性的提高;⑤引入城市低碳公共交通在古城保护、城市环境、旅游效用、景区保护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可达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共有世界遗产7项,分布于18个市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可达性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做了重新界定,并定量计算了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交通可达性、社会经济可达性、心理可达性,研究了旅游可达性和旅游业发展业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差异很大,区内交通可达性最好的是南京,区外交通可达性最好的是徐州,最差的都是宿迁。社会经济可达性最好的是杭州,最差的是淮北。心理可达性最好的是南京,最差的是宿州。旅游业发展业绩与区内交通时间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与区外交通时间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与社会经济可达性、心理可达性都呈正相关并且相关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以县域尺度为视角构建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济南都市圈34个县市为例,构建11种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组合类型,得出以下结论:①济南都市圈交通可达性区域差异较大,以低可达性和较高可达性为主,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小,以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为主;②34个县市的交通经济组合类型分为11类,以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型为主;③低可达性低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县市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滨州等地市.研究济南都市圈县域尺度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空间格局能够为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提供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