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管理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是保障公共管理服务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这就必须要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建立分层目标,并从思想认识、教育系统、选聘和考核激励机制、支持保证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各层目标的顺利实现,切实提高公共管理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2.
突出回应性: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公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海  刘英茹 《经济师》2003,(6):15-16
增强政府对公众的“回应性”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之一 ,这也正是政府公共关系所需关注的地方 ;通过了解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前提、目的 ,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其回应性的内涵 ,进而为我国政府公关过程中增强回应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提升回应性——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晟婷 《经济师》2009,(4):12-13
源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回应”,是服务型政府内涵的价值体现、文章就政府回应的内涵进行了解读,认为回应性的提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进而探讨了提升服务型政府回应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外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全球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对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政府能力构建体系的重中之重。在危机处理中,政府应尽量减少"经济人"行为,增强危机意识,提升领导素质,提高科学决策力,完善危机防御体系,做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5.
"厦门PX事件"已经成为当今政府执政方式改革的样版,促使政府开始关注如何处理不断成长的市民社会与公共治理的关系,如何将民意纳入到公共决策中。市民社会的兴起引起了公众不断成长的参与意识。政府需要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及时化解政策危机,以追求公共治理的新局面。公共治理很大程度需要将民意通过公共参与的方式引入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招聘人员所需要的品质、技能、能力、知识四个方面的素质,其中包括职业意识、道德观念、科学人才观念、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预测规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构建招聘人员素质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冲突与政策滞后现象屡见不鲜,这既凸显出地方政府官员的短视行为,更反映出政府被动"回应式"的应急管理的弊端。在"回应性政府"治理模式下,政府在政策系统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政府决策重"回应性"、缺少"前瞻性"。政策冲突与政策滞后现象要求政府模式转型,从"回应性政府"向"前瞻性政府"转变。本文以政策冲突和政策滞后为切入点,分析"回应性"政府的弊端,并探究如何从"回应性"政府走向"前瞻性"政府。  相似文献   

8.
邱丘  报喜 《经济纵横》2010,(10):46-48
谈到"胜任素质"这个概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胜任素质模型",其实,这种理解有些狭隘,胜任素质本身不单纯地是一个模型,而是一种与人才管理工作有关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和改进组织效率与业绩,通过强化人员的"做事"能力来保持组织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举例而言,你怎样思考企业中的人才管理?这是一种思维方法;你如何处理人才问题,建立怎  相似文献   

9.
陈艳  刘德江  张文祥 《经济师》2006,(4):152-152,154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乡镇企业有活力政府就有活力。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关键,而人才的相对匮乏及管理滞后与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乡级政府在企业人力资源问题上的回应能力的缺失,困扰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限制了乡级政府自身功能的发挥。推进乡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成为乡级政府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0.
钟孟光 《经济纵横》2005,(10):68-69
对吴红来说,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人才招聘、薪酬的市场变化、绩效考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等……这些日常的事务性管理工作让她不胜其烦。而要完成管理提高和人才能力提升所需要的诊断、测评、培训体系建设、管理应用及与同行的沟通交流等,几乎就腾不出任何时间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为了重塑政府形象,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政府再造"的改革浪潮,以英美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推行"公共服务"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全面改革的核心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县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公众需求.对此,本文对制约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以提升我国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的今天,管理已经越来越被看作是独特的组织功能,无论是对提高公共组织还是企业组织的绩效,它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面对新的环境变化的挑战,政府组织一直在寻找提升自身能力的办法,人们普遍相信:"事业成功对管理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依赖会持续增加"(Reid,1988),因此,要提升政府管理的能力,就应当首先提高政府管理者本身的素质.目前盛行的胜任特征研究为我们对政府组织管理者的素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共物品理论是政府进行科技管理的重要依据,对科技领域的界定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基础。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可以将科技领域细分为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及私人科技领域。由于现阶段我国整体科技能力较差,需要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科技活动,对纯公共科技领域给予全面支持,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给予深度扶持,对私人科技领域进行适度干预。  相似文献   

14.
事业单位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行政职能领域,事业单位涉及国家安全、公共环境、社会经济等许多重要的领域,事业单位的人才管理应用的好坏,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利用环境,将是一个长期的、严峻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管理者的作为、人才的培养成长环境、人才的考核方式、标准以及人才的竞争激励机制等方面浅析构筑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利用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8,(5)
"唯上"意识的存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造成任职标准的认知差异。这不利于组织选拔优秀人才,会影响组织成效,阻碍社会事业发展,以致影响党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公信形象。通过分析"唯上"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指出存在"唯上"意识的现实背景下,正确认识和区分能力素质和能力素质标准,对于各级组织实施好人才选拔和任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7,(7)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改革政府""重塑政府角色"改革潮流,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公务员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强化公务员个人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传统行政制度的影响下,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推进还面临困境。文章主要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汹涌澎湃,给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冲击,西方各国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需要,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以及韦伯的科层管理论均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日益严重的问题和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难以为继,政府机构日趋臃肿,效率低下,公众对政府能力失去信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一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lic Management)应运而生。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公务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可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开创了公共管理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以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政府公共支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是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以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OECD国家)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原则为参照系,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基础和能力,试图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对中国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改造和整合,以期促进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支出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9.
庄启鹏 《经济师》2007,(9):193-194
文章对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评估,阐述了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提出了一个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过程的理想模型,为政府进一步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20.
“新公共管理”呼唤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化与专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政府治理和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发掘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促进其科学化和专业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和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否具备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政府公共关系职能,已经成为衡量其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可以说,适时地提出政府公共关系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是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